2025年1月22日,正在辽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们说: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就是大家最强大的依靠,一定会帮助大家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葫芦岛市牢记嘱托,紧扣“幸福新社区”建设主线,通过组织体系筑基、红色网格赋能、服务阵地提质、构建共治格局“四轮驱动”,有效贯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全要素链条,形成组织覆盖零死角、服务响应全天候的城市“大党建”治理新格局。
建强组织体系
夯实治理根基
葫芦岛市将建强组织体系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石,通过优化层级架构、实施“争先”工程、深化网格党建,推动党的组织优势全面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幸福新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筑牢红色组织体系,凝聚党建引领合力。建立由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形成“市委统筹—县区指挥—街道联动—社区落实—网格延伸”的五级协同体系,推动党建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印发《关于在全市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制定5大类56项内容的建设标准参考清单,为全市社区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施工路径图”。突出抓好党的领导全覆盖、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覆盖、从严治党全覆盖,按照“支部建在网格上”的原则,不断优化“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32个网格党委(党总支)、983个网格党支部、203个网格党小组同向发力,党组织研究讨论决定网格内重大事项、重点工作、重要问题,不仅构建了党建网和社会治理网“双网”融合新模式,更把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幸福新社区”建设的强大动能,实现了党员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全面实施“争先”工程,构建城市治理矩阵。创新制定《新时代葫芦岛基层党建“争先”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城市党建创优争先”工程,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模式,培育“金银铜牌社区”典型90个,同步建立典型社区与薄弱社区“1+1”结对帮扶机制,推动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在社区党组织书记及“两委”成员中,选树100名“头雁计划·党员管理先锋”,带动全市社区工作者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以县(市、区)、街道(乡镇)为单位建立“头雁讲堂”,通过“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跟着书记学”的方式,让社区党组织书记轮流上台当讲师,社区工作者间相互借鉴、比学赶超,将好经验转化为真本领,有效提升社区党员理论基础、帮助离退休党员跨越“数字鸿沟”、激活自由职业党员作用发挥,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创优争先氛围。
深化网格党建,织密组织覆盖网络。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网格化治理的核心引擎,以网格治理“小切口”撬动社区治理服务大格局。制定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网格管理的实施意见,系统推进组织体系优化升级,持续巩固党建、公安、信访、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多格合一”工作成果,1230个“红色网格”与219个治安维稳防控网、756个居民小区管理网、40个“红色物业”服务网深度融合,形成以“格”为工作基础、以“网”为运行依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网格化管理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4032名专兼职网格员已解决群众各类问题诉求5.6万件,有效提升网格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筑牢全域覆盖的组织保障。
红色网格赋能
提升治理水平
聚焦网格这一基层治理基本单元,葫芦岛市着力健全制度机制、建强工作队伍、推动智慧赋能,打造权责清晰、运转高效、服务精准的红色网格体系,有效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和响应能力。
健全制度机制,明晰网格权责边界。坚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系统构建权责明晰、运转高效、服务精准的网格治理体系。制定城市基层网格员管理办法,明确网格职责准入、工作运行、考核评价“三项机制”,明确网格员承担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等10类30项90条共性职责清单,确保网格职责与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职能深度融合、高度统一。创新推行“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信息员”的“1+1+N”工作模式,采用“信息化+铁脚板”巡访机制,组织网格员开展每日常规巡访、每月重点巡访、每季度全面巡访,严格落实困难人群、流动人口、空巢独居老人、特殊人群、留守妇女儿童“五必访”,实现基层情况、人员构成、需求问题“三必清”。不断完善“民呼我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健全网格发现、平台受理、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工作机制,简单事项24小时办结,复杂问题3个工作日内响应,疑难问题诉求县(市、区)委提级包案,特殊群体服务响应率达100%,构建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
锻造治理铁军,激活社区队伍动能。聚焦网格治理效能提升与人才梯队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实施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工作,2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选拔考试纳入事业编制,打破职业晋升“天花板”。健全晋升培养体系,建立“专职网格员—优秀网格员—‘两委’委员—专职副书记—书记”晋升体系,常态化开展“金、银、铜”网格员评定工作,每年确定金牌网格员50名、银牌网格员80名、铜牌网格员100名,并全部纳入社区“两委”干部后备人才库,191名优秀网格员补充到社区“两委”班子。实施能力提升行动,择优选调199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社区工作者参加省级专题培训,育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建立“导师帮带制”,结合“点单式”小课堂、“一对一”辅导等形式为新入职社区工作者补齐短板弱项、提升业务水平。
凝聚多元合力,助推智慧平台惠民。坚持网格化管理服务、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建服务平台“三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实施“数字化赋能+网格化管理”双轮驱动,219个城(乡)社区实现“全科社工+综合窗口”全覆盖,城市社区网格全面完成“数字化”升级,实现对91.6万居民、62.3万栋房屋、2.3万家单位、772家单位党组织、2.1万名在职党员数据的动态管理,有效破解城市底数不清、精细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托“全科社工+一窗受理”模式,社区工作者常态化下网格、摸实情、解民忧,同步掌握智慧党群服务平台与12345热线及社会治理平台联动信息,按照“问题上报—分流—协调督办—评价反馈”闭环管理要求,年均高效办结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诉求3000余件,24小时动态响应率100%,“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办”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已然形成。同时,在连山区试点建立“城市智慧社区地图”,集成社区简介、服务资源、路线导航等功能,居民通过小程序即可实现“一键直达”,有效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服务阵地提质
增进民生福祉
围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葫芦岛市以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创新社区服务模式、联动“红色物业”为抓手,推动服务供给从“有”向“优”转变,切实将民生“关键小事”办成百姓“暖心实事”。
升级阵地功能,强化服务供给。围绕打造现代社区服务供给枢纽,找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切入点,加快推进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升级一批、规范一批、建设一批)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计划,按照“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工作思路,统筹市县两级党费1050.35万元,推动112个社区党群服务阵地焕然一新,打造出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协商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百姓会客厅”,将社区“小阵地”拓展为服务民生的“大舞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6个街道、50个社区试点实施“居民需求、服务资源、民生项目”三项清单工作机制,构建“动态收集需求—全域整合资源—靶向落地服务”闭环管理模式,已收集养老托育、医疗保健等“全类目”服务需求1827项,整合服务资源1050项,精准匹配资源供给150个,推动服务供给从“粗放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基层治理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协同”升级。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多元需求。将“完整社区”建设作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及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着眼全市社区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和完整社区建设,创新制定《关于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的若干措施》,组织、社会工作、住建等多部门联动,通过组团连片改造、盘活闲置资源、引入新型业态等方式,成功将连山区锦郊街道云禧社区打造成为省级“完整社区”试点。为解决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制定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全力构建城乡全覆盖、需求可满足、选择有保障、社会广参与的全域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已在兴城市开展区域性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成绥中县风华社区等4个“社区食堂”,累计提供质优价廉的营养餐食10万余份。针对上班族有关社区事务上班时间“没空办”、下班时间“无处办”难题,建立网上预约、线下代办等弹性服务制度,减小社区服务“时间差”,累计开展预约代办、上门帮办等服务1.2万余次,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群众办事、活动等多元化需求。
联动“红色物业”,解决民生痛点。坚持把“红色物业”打造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大力推进建立街道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共治机制,制定“红色物业”小区创建指引,设置“物业服务项目设立党组织、物业管理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物业服务规范、加分项”等4大类、54项具体内容的“红色物业小区”创建指引,成功推动50个物业企业建立党组织、101个居民小区建立业委会,有效解决老旧居民小区环境卫生差、停车难等突出问题,实现物业服务质量和基层治理水平“双提升”。开展“我为业主办实事”,选派党员干部组建55支红色物业志愿服务队,免费提供志愿服务援助,从居民反映的“问题清单”入手,分解形成闭环管理的“履职清单”和“销号清单”,累计帮助解决业主反映的问题3.4万个。
构建共治格局
激发治理活力
为破解基层治理单打独斗困境,葫芦岛市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居民参与、凝聚多元主体,有效整合资源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活力和群众获得感。
创新机制强基层,精准解题惠民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月例会”工作机制,压实机关、学校、国企等9个领域党建工作责任,推动基层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建立起更大范围议事协商平台,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实行“问题清单”补短板、“提升清单”促争先、“成绩清单”比贡献的“三单制”工作法,已梳理各领域党建工作问题清单17项、提升清单11项、成绩清单19项,586家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成“共建对子”,有效推动教育、医疗、金融等资源进一步向社区下沉,促进资源共享、问题共解。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设定全市“在职党员进社区”义务服务日(周),市、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社区,街道(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网格工作机制常态化,43947名在职党员深入全市219个社区,帮助社区解决8037个实际问题,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服务效能最优化、群众受益普惠化的有机统一,有效打通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积分驱动微治理,共建共享添活力。出台《关于党建引领发展社区经济的实施意见(试行)》,在34个社区开展社区经济试点,由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特别法人领办创办经济组织,所得部分或全部收益用于反哺社区建设发展,推动居民生活品质、基层治理水平同步提升。在全市6个县(市、区)推广实施“党建引领+积分制”基层治理模式,党员志愿者牵头组成“红细胞”社区服务队,成功孵化出“夕阳红守护队”“红领巾小管家”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并围绕环境整治、助老扶幼等领域,组建理论宣讲、医疗保健、应急救援等专业服务队。社区党委通过将基层治理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具体任务,已为群众办理各类实事2206件,精准帮扶特殊群体1155人次,1226名党员群众使用“积分”兑换了米、面、油、洗车卡等生活物资或社区服务,通过“行动换积分、积分兑物品”的双向循环,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力军”,“社区是我家”的共识日益牢固。
多元协同破壁垒,治理模式新升级。制定《关于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若干措施》,搭建“平台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属地街道社区”三方联络网,从行业主管部门择优选派业务骨干作为“政企指导员”,采取企业“总部直建”、站点“点队联建”、属地“兜底组建”等方式,帮助新业态企业解决企业党组织所在地不明确、党员关系转接手续不清等4个方面13类具体问题,成立市级快递行业党委,推动6家网约配送合作(加盟)企业、21家快递企业组建党支部。创新打造“暖在滨城”特色社会服务品牌,按照“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行可充电”的标准,为全市4163名外卖骑手和快递员升级打造155个“暖在滨城”城市爱心驿站,免费提供歇脚饮水、设备充电、法律援助、社保咨询等12项便捷暖心服务。创新推出“暖在滨城”兼职网格员项目,鼓励引导城市快递员、外卖骑手到定点社区报到备案,领取网格任务,担任兼职网格员,当好基层治理“流动哨兵”。目前,全市已有426名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到社区完成备案,发现反馈安全隐患、矛盾纠纷、公共设施损坏等问题线索300余件,为推进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与新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