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竹立家: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深入学习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05
  一、做好民生工作增强人民福祉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中国的GDP总量,按照年平均汇率计算,折算为17.7万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二位。
  从民生角度看,2022年要在五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增强人民福祉。
  (一)教育
  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手段。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教育规模庞大。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中,教育支出安排超4.1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幅明显。
  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教育投入,并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未来10到15年,我国教育均等化水平会得到大幅提高。
  (二)医疗
  医疗方面,2022年会加大投入。国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而医疗保障对国民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22年,要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10元;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4元。持续加大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投入,有利于持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公共卫生水平。
  (三)就业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2022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大约为1600万。《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2022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所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2022年的就业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2022年还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以此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现在中国的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达1亿户。这1亿户雇佣约3亿劳动力。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扶持个体工商户,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促进就业。中国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所以,保就业,首先要保市场主体,保民营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就业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保就业关系到人民的饭碗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所以,我们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未来5到10年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也是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预计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这个数字将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5%左右。到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所以,未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特别是养老服务工作任重道远,这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左右。中国的养老模式与西方或日本相比,有很大不同。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关于养老的传统观念与文化观念。据调查,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里重家庭、重孝道的观念有很大关系,7%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这既有观念的原因也有经济能力方面的原因。未来养老领域发展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居家与社区相互支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社区的发展要与支持养老紧密结合,要考虑如何将老人衣食住行的需求通过居家和社区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得到满足。政府要对社区养老机构进行支持或扶持,要在社区发展一些公益型、微利型的社会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捷、更加经济的医疗、饮食、出行等方面的服务。虽然养老模式尚在摸索中,但是未来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重点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让居家养老和社区支持相结合。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会让老人享受到安心、舒适、幸福的晚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生态环境保护
  水和空气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今年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00亿元,增加25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安排170亿元、增长42.9%。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健康的水,有利于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何谓民生,涉及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就叫民生。以上五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未来,这五个方面都会加大投入力度,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用好“五个有利条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等五个方面明确指出了我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五个有利条件”既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推动民生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证明着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必然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秉持着这样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我们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纯洁党的队伍,净化党内风气,极大推进党的建设。
  未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做好民生工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然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开展民生工作。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所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体现为,社会主义强调公正与平等,资本主义强调自由。建立一个公正且人人平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加速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努力让每个公民都能体会和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来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来自良好的制度安排。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发展必将带动民生的发展,也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坚实基础。2021年,美国的GDP总量大约是23万亿美元,中国大约是17.7万亿美元。世界上GDP总量超过10万亿的只有中国和美国。现在两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总量的差距已经变为5.3万亿美元。中国的追赶速度是惊人的,2000年中国的GDP总量只有1.2万亿美元,而美国已经达到10万亿美元了。可见,中国通过持续快速的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如果中国GDP总量每年按5%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GDP的净增量仍达到了3万亿美元。美国增长了2万亿美元,欧盟增长了1.9万亿美元。所以从总量上看,中国的增长是非常快的。我相信,未来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持续保障民生的能力会更高。
  (四)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中国快速崛起,以惊人的速度从世界文明的边缘向中心迈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出现衰落的趋势。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相信,在全球社会剧变的当今时代,我们正见证资本主义的最后表演,看似很小的事件可能产生巨大的反响。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会对当前的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势必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现在还很难准确判断未来世界各国经济能否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正在加速资本主义的衰落。
  很多预言家可能都无法想象,中国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给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如此良好的平台。未来我们要继续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绵延不绝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是一个讲求邻里互助的民族;是一个宽容善良的民族。作为具有深厚传统的民族,中国人的勤劳是受世界瞩目的。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是最高的,大约为76%,也就是说100个人里面就有76个人参与劳动。可见,中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中国人的勤劳。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养成了勤劳、节俭、互帮互助的习惯,加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正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利用好这“五个有利条件”,不但可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可以大力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我们要牢记,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增强人民福祉上;都要落实到实现共同富裕上;都要落实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未来,我们要坚持和用好这“五个有利条件”,切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做好民生工作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之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我们重点要解决的是贫困问题。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让老百姓富起来。现在人民的需求已经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做的是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使人民真正从内心中感受到美好生活。未来我们会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发展的着力点落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落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目前,中国已经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
  从人均预期寿命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均预期寿命得到大幅度提升。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左右,在世界排名中排在第53位。改革开放以来,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故人均预期寿命也在大幅度增加。
  从教育水平来看,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9年。中国人口基数大,且早期教育发展速度较慢,但现在随着80后一代人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我国劳动力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未来,我们要转变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从生活质量来看,其主要内容与社会保障、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一方面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另一方面要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人民的精神健康水平,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大力反对所谓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大力增加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精神力量的支柱,社会资本的核心是诚信,只有在一个诚信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才能相互信任,才能大幅降低人和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才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精神健康水平。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加大提升人民精神健康水平方面的投入力度。
  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如何真正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如何加大社会保障,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做好民生工作。
  从理论上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正面临很大的发展风险,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在增强。中国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时,不仅要时时对照上述三个标准,也必须要关注到国际国内出现的社会风险。未来,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发展民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对和破除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从而实现教育均等化、实现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真正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公平感、归宿感、幸福感。
  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精神安全、人格安全,要在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推进人民安全感的增强。
  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要继续加大促进就业工作力度,开辟就业渠道,推动人民生活年年有改善。
  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感,就是要加大社会公平力度,进一步完善司法和执法公平制度,真正使政府机关,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用好手中权力,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障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我们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提高人民群众的归宿感,就是要建立人民和政府间的互信,要通过细小的公共政策让老百姓对政府有信任感和依赖感。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是要让人民从内心里感到生活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福的。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竹立家: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深入学习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05
  一、做好民生工作增强人民福祉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中国的GDP总量,按照年平均汇率计算,折算为17.7万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二位。
  从民生角度看,2022年要在五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增强人民福祉。
  (一)教育
  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手段。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教育规模庞大。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中,教育支出安排超4.1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幅明显。
  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教育投入,并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未来10到15年,我国教育均等化水平会得到大幅提高。
  (二)医疗
  医疗方面,2022年会加大投入。国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而医疗保障对国民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22年,要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10元;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4元。持续加大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投入,有利于持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公共卫生水平。
  (三)就业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2022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大约为1600万。《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2022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所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2022年的就业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2022年还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以此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现在中国的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达1亿户。这1亿户雇佣约3亿劳动力。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扶持个体工商户,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促进就业。中国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所以,保就业,首先要保市场主体,保民营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就业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保就业关系到人民的饭碗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所以,我们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未来5到10年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也是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预计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这个数字将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5%左右。到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所以,未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特别是养老服务工作任重道远,这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左右。中国的养老模式与西方或日本相比,有很大不同。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关于养老的传统观念与文化观念。据调查,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里重家庭、重孝道的观念有很大关系,7%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这既有观念的原因也有经济能力方面的原因。未来养老领域发展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居家与社区相互支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社区的发展要与支持养老紧密结合,要考虑如何将老人衣食住行的需求通过居家和社区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得到满足。政府要对社区养老机构进行支持或扶持,要在社区发展一些公益型、微利型的社会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捷、更加经济的医疗、饮食、出行等方面的服务。虽然养老模式尚在摸索中,但是未来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重点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让居家养老和社区支持相结合。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会让老人享受到安心、舒适、幸福的晚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生态环境保护
  水和空气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今年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00亿元,增加25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安排170亿元、增长42.9%。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健康的水,有利于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何谓民生,涉及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就叫民生。以上五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未来,这五个方面都会加大投入力度,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用好“五个有利条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等五个方面明确指出了我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五个有利条件”既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推动民生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证明着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必然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秉持着这样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我们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纯洁党的队伍,净化党内风气,极大推进党的建设。
  未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做好民生工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然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开展民生工作。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所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体现为,社会主义强调公正与平等,资本主义强调自由。建立一个公正且人人平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加速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努力让每个公民都能体会和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来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来自良好的制度安排。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发展必将带动民生的发展,也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坚实基础。2021年,美国的GDP总量大约是23万亿美元,中国大约是17.7万亿美元。世界上GDP总量超过10万亿的只有中国和美国。现在两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总量的差距已经变为5.3万亿美元。中国的追赶速度是惊人的,2000年中国的GDP总量只有1.2万亿美元,而美国已经达到10万亿美元了。可见,中国通过持续快速的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如果中国GDP总量每年按5%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GDP的净增量仍达到了3万亿美元。美国增长了2万亿美元,欧盟增长了1.9万亿美元。所以从总量上看,中国的增长是非常快的。我相信,未来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持续保障民生的能力会更高。
  (四)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中国快速崛起,以惊人的速度从世界文明的边缘向中心迈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出现衰落的趋势。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相信,在全球社会剧变的当今时代,我们正见证资本主义的最后表演,看似很小的事件可能产生巨大的反响。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会对当前的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势必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现在还很难准确判断未来世界各国经济能否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正在加速资本主义的衰落。
  很多预言家可能都无法想象,中国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给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如此良好的平台。未来我们要继续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绵延不绝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是一个讲求邻里互助的民族;是一个宽容善良的民族。作为具有深厚传统的民族,中国人的勤劳是受世界瞩目的。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是最高的,大约为76%,也就是说100个人里面就有76个人参与劳动。可见,中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中国人的勤劳。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养成了勤劳、节俭、互帮互助的习惯,加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正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利用好这“五个有利条件”,不但可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可以大力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我们要牢记,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增强人民福祉上;都要落实到实现共同富裕上;都要落实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未来,我们要坚持和用好这“五个有利条件”,切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做好民生工作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之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我们重点要解决的是贫困问题。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让老百姓富起来。现在人民的需求已经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做的是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使人民真正从内心中感受到美好生活。未来我们会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发展的着力点落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落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目前,中国已经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
  从人均预期寿命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均预期寿命得到大幅度提升。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左右,在世界排名中排在第53位。改革开放以来,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故人均预期寿命也在大幅度增加。
  从教育水平来看,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9年。中国人口基数大,且早期教育发展速度较慢,但现在随着80后一代人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我国劳动力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未来,我们要转变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从生活质量来看,其主要内容与社会保障、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一方面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另一方面要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人民的精神健康水平,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大力反对所谓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大力增加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精神力量的支柱,社会资本的核心是诚信,只有在一个诚信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才能相互信任,才能大幅降低人和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才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精神健康水平。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加大提升人民精神健康水平方面的投入力度。
  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如何真正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如何加大社会保障,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做好民生工作。
  从理论上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正面临很大的发展风险,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在增强。中国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时,不仅要时时对照上述三个标准,也必须要关注到国际国内出现的社会风险。未来,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发展民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对和破除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从而实现教育均等化、实现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真正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公平感、归宿感、幸福感。
  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精神安全、人格安全,要在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推进人民安全感的增强。
  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要继续加大促进就业工作力度,开辟就业渠道,推动人民生活年年有改善。
  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感,就是要加大社会公平力度,进一步完善司法和执法公平制度,真正使政府机关,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用好手中权力,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障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我们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提高人民群众的归宿感,就是要建立人民和政府间的互信,要通过细小的公共政策让老百姓对政府有信任感和依赖感。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是要让人民从内心里感到生活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福的。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