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仇保兴:城市要把营商环境、政府服务做好,它就能够吸引人
发布时间:2023-03-02

  导语: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如何看待中国未来城镇化的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年轻人应该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到三四线城市?人口未来是否会进一步向南方集聚,这对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布局有什么影响?南方与北方产业链有什么差距?针对这些话题,网易财经在202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专访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先生。

  正文:

  网易财经: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未来城镇化的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年轻人应该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到三四线城市,您有什么建议?

  仇保兴:总的趋势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迁移可能会朝着国家现在布局的19个城市群移动,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就会增强,越是发展得好的城市群吸收人口的能力越强,这是一个时代趋势。

  第二,随着乡村振兴的成功,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到乡村里度假、养老,这就可能启动“逆城市化”进程,这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了。

  第三,对年轻人来说不同职业,就有不同选择。如果他从事的是新媒体、IT或高技术行业,这些年轻人更多会向大城市流动,因为大城市能够提供足够的新兴产业工作岗位。但如果从事一般性工作,可能三四线城市更好、创业成本更低、发展机遇更多。随着“双创活动”的推广,每个城市都会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自发产生需求,因此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好,靠近大城市,交通又比较便利的三四线城市可能会迎来发展机遇。

  网易财经:刚才您提到未来人口会向这几个城市群迁移,其实很多城市都在南方,所以在您看来,人口未来是否会进一步向南方集聚,以及这对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布局有什么影响呢?

  仇保兴:我认为南北方人口吸引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当某个地区经济活力发生变化时,人口流动方向也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北方人口往南方集聚,也可能是南方人口往北方集聚。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该地区经济活力越强,办事越方便,营商环境越好,城市公共品质量越高,则显然这个地区就会更加吸引人。

  因此就目前来看,产生“孔雀东南飞”现象,气侯不是决定性因素。例如北京是经济活力强劲的城市,但它却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北京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就业,特别是年轻大学生、高学历人才都愿意涌到北京来?因为北京的经济多样性、经济高端性能够为这些年轻人提供足够的薪水、足够的公共品支持,足够的研究机构岗位,足够的图书馆、技术资源等等,这些公共品资源品质非常重要。

  所以,一座城市首先要把自己的营商环境建设好,把政府服务效率提升,再把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卫生服务这些公共品做优,它就能够吸引人,不存在南方和北方之差,只存在城市品质和地方政府服务之差。

  网易财经: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南方与北方产业链有什么差距呢?

  仇保兴:产业链其实是由企业家在一个地方聚集产生的产业活动互补集合。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产业在时空上往往是聚集的,所以无论在北方、南方,它都出现了“企业集群”,英文叫Cluster,正是因为企业之间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部件的互补,企业之间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会越来越细,效率越来越高,这就会在地理空间上产生企业集群的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不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可能出现。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南方城市由于体制比较活,个人的能动性比较高,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强度比较大,所以会促使南方产业集群的成长性和活力比北方强,这是城市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北方城市可以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逆转。

  例如江苏从地理位置上看既不是北方也不是南方,但是当地政府改革开放的主动性非常强,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涌现出好多个与高科技产业链相关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形成后,产业链的韧性就会提高。目前有些地方城市间实行产业分工,通过长距离进行产业之间的复合,这种人为计划布局的产业链并不合理,产业链应该在地理空间上形成集聚,产生企业集群才能涌现活力。

  哈佛大学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叫波特,他在《地区竞争力》这本名著里讲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活力往往不看宏观指标,也不看宏大的建筑规模,而是看那些地理上不起眼的“马赛克”,那些不起眼的马赛克实际上就是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对产业链的贡献非常大。例如在浙江有一个地方叫大唐镇,每年生产约12亿双袜子,占到全世界袜子生产量的50%,由于制袜产业的集聚,使得大部分的最新颖的制袜机也要到大唐镇购买。在这个产业集群内所有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零部件等都能够在一个很小的地理空间实现高效率地市场化配置。由此构建的产业集群为全世界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单一产品。这些产品生产能力高度集聚,使得相应的技术迭代加快,相应人才高度集中,这才是产业链的本质。越是高新技术,越是快速迭代的必需品,这种地理集聚的产业集群模式优势就越明显。所以政府管理经济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产业链上,还要考虑到企业家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自动汇聚在某片地理空间的这种聚集趋势,由这种趋势所带来和构建的产业链,才能形成强大的、具有韧性的新生产力。

(作者为民生智库高级顾问、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


文章来源:网易财经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仇保兴:城市要把营商环境、政府服务做好,它就能够吸引人
发布时间:2023-03-02

  导语: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如何看待中国未来城镇化的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年轻人应该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到三四线城市?人口未来是否会进一步向南方集聚,这对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布局有什么影响?南方与北方产业链有什么差距?针对这些话题,网易财经在202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专访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先生。

  正文:

  网易财经: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未来城镇化的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年轻人应该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到三四线城市,您有什么建议?

  仇保兴:总的趋势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迁移可能会朝着国家现在布局的19个城市群移动,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就会增强,越是发展得好的城市群吸收人口的能力越强,这是一个时代趋势。

  第二,随着乡村振兴的成功,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到乡村里度假、养老,这就可能启动“逆城市化”进程,这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了。

  第三,对年轻人来说不同职业,就有不同选择。如果他从事的是新媒体、IT或高技术行业,这些年轻人更多会向大城市流动,因为大城市能够提供足够的新兴产业工作岗位。但如果从事一般性工作,可能三四线城市更好、创业成本更低、发展机遇更多。随着“双创活动”的推广,每个城市都会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自发产生需求,因此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好,靠近大城市,交通又比较便利的三四线城市可能会迎来发展机遇。

  网易财经:刚才您提到未来人口会向这几个城市群迁移,其实很多城市都在南方,所以在您看来,人口未来是否会进一步向南方集聚,以及这对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布局有什么影响呢?

  仇保兴:我认为南北方人口吸引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当某个地区经济活力发生变化时,人口流动方向也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北方人口往南方集聚,也可能是南方人口往北方集聚。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该地区经济活力越强,办事越方便,营商环境越好,城市公共品质量越高,则显然这个地区就会更加吸引人。

  因此就目前来看,产生“孔雀东南飞”现象,气侯不是决定性因素。例如北京是经济活力强劲的城市,但它却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北京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就业,特别是年轻大学生、高学历人才都愿意涌到北京来?因为北京的经济多样性、经济高端性能够为这些年轻人提供足够的薪水、足够的公共品支持,足够的研究机构岗位,足够的图书馆、技术资源等等,这些公共品资源品质非常重要。

  所以,一座城市首先要把自己的营商环境建设好,把政府服务效率提升,再把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卫生服务这些公共品做优,它就能够吸引人,不存在南方和北方之差,只存在城市品质和地方政府服务之差。

  网易财经: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南方与北方产业链有什么差距呢?

  仇保兴:产业链其实是由企业家在一个地方聚集产生的产业活动互补集合。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产业在时空上往往是聚集的,所以无论在北方、南方,它都出现了“企业集群”,英文叫Cluster,正是因为企业之间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部件的互补,企业之间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会越来越细,效率越来越高,这就会在地理空间上产生企业集群的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不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可能出现。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南方城市由于体制比较活,个人的能动性比较高,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强度比较大,所以会促使南方产业集群的成长性和活力比北方强,这是城市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北方城市可以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逆转。

  例如江苏从地理位置上看既不是北方也不是南方,但是当地政府改革开放的主动性非常强,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涌现出好多个与高科技产业链相关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形成后,产业链的韧性就会提高。目前有些地方城市间实行产业分工,通过长距离进行产业之间的复合,这种人为计划布局的产业链并不合理,产业链应该在地理空间上形成集聚,产生企业集群才能涌现活力。

  哈佛大学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叫波特,他在《地区竞争力》这本名著里讲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活力往往不看宏观指标,也不看宏大的建筑规模,而是看那些地理上不起眼的“马赛克”,那些不起眼的马赛克实际上就是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对产业链的贡献非常大。例如在浙江有一个地方叫大唐镇,每年生产约12亿双袜子,占到全世界袜子生产量的50%,由于制袜产业的集聚,使得大部分的最新颖的制袜机也要到大唐镇购买。在这个产业集群内所有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零部件等都能够在一个很小的地理空间实现高效率地市场化配置。由此构建的产业集群为全世界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单一产品。这些产品生产能力高度集聚,使得相应的技术迭代加快,相应人才高度集中,这才是产业链的本质。越是高新技术,越是快速迭代的必需品,这种地理集聚的产业集群模式优势就越明显。所以政府管理经济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产业链上,还要考虑到企业家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自动汇聚在某片地理空间的这种聚集趋势,由这种趋势所带来和构建的产业链,才能形成强大的、具有韧性的新生产力。

(作者为民生智库高级顾问、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


文章来源:网易财经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