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动态>>
民生动态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发布日期:2024-06-05
 

  核心观点: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对我国在就业领域中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回应,是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更是不断优化就业优先战略与政策体系,更加突出党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一脉相承、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杨伟国吴邦正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充分体现了就业优先一直位列党和国家的核心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对就业工作的理解日益深刻,就业工作的地位日益提升,内涵日益丰富,要求日益增多,就业工作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明确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加快落实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而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2024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等宝贵经验。

  从“就业是民生之本”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再到“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特别是将“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经验是党和国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根本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根据就业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为就业工作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增添新的工作任务,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十分宝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就业是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就业是人类最基本需求。“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对我国在就业领域中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回应,是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更是不断优化就业优先战略与政策体系,更加突出党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一脉相承、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珍惜宝贵经验、继往开来的重要举措。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是以现实为根本立足点,以世情、国情为实践依据的重要决策。新时代是我国迈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发展阶段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稳定的阶段。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最现实最客观的选择,是关乎就业工作成败、关乎民生发展、关乎民族复兴的大事。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底层逻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一方面,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国家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使得所有愿意并且能够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找到适合的工作。消除就业中的性别、种族、年龄等歧视,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消除城乡差别,避免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针对特定群体(如青年、老年、女性等)制定专门的就业促进政策。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劳动者与雇主更好地匹配。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实现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国家确保劳动者获得与其工作性质和贡献相匹配的公平工资。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防止职业伤害和疾病。提供体面的工作条件,包括适当的休息时间、合理的工作负荷等。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加注重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基石。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公平合理的收入。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使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中公平实现自我价值,公平实现职业晋升和个人成长。增强劳动者幸福感,支持和帮助劳动者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增强安全感,保障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法的实施和监管,避免职业伤害和不公正待遇。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是劳动者工作机会持续扩增的就业。习近平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每增长1%的经济增长通常会带动约0.5%至1%的就业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报告数据,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成为新型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3.79亿。再以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例,通过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实现了城乡就业平衡发展。

  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是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能否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劳动者在各个阶段都能获得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推广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高效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

  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是劳动要素配置持续创新的就业。劳动要素配置的创新意味着通过更加灵活、高效和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是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重要手段。鼓励支持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为劳动者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岗位。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某些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制定和实施鼓励创新和灵活就业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社会保障覆盖等,降低企业和劳动者的创新成本和风险。

  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是劳动者就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的就业。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包括正式就业、灵活就业和非标准就业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安全卫生等。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帮助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援助力度,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重新就业。鼓励创新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器、创业资金等支持,促进劳动者自我就业和带动就业。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准备内生条件。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准备底线条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加强组织领导,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准备行动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

(杨伟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吴邦正:河北金融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智库动态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发布日期:2024-06-05
   

  核心观点: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对我国在就业领域中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回应,是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更是不断优化就业优先战略与政策体系,更加突出党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一脉相承、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杨伟国吴邦正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充分体现了就业优先一直位列党和国家的核心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对就业工作的理解日益深刻,就业工作的地位日益提升,内涵日益丰富,要求日益增多,就业工作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明确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加快落实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而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2024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等宝贵经验。

  从“就业是民生之本”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再到“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特别是将“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经验是党和国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根本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根据就业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为就业工作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增添新的工作任务,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十分宝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就业是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就业是人类最基本需求。“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对我国在就业领域中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回应,是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更是不断优化就业优先战略与政策体系,更加突出党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一脉相承、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珍惜宝贵经验、继往开来的重要举措。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是以现实为根本立足点,以世情、国情为实践依据的重要决策。新时代是我国迈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发展阶段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稳定的阶段。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最现实最客观的选择,是关乎就业工作成败、关乎民生发展、关乎民族复兴的大事。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底层逻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一方面,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国家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使得所有愿意并且能够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找到适合的工作。消除就业中的性别、种族、年龄等歧视,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消除城乡差别,避免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针对特定群体(如青年、老年、女性等)制定专门的就业促进政策。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劳动者与雇主更好地匹配。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实现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国家确保劳动者获得与其工作性质和贡献相匹配的公平工资。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防止职业伤害和疾病。提供体面的工作条件,包括适当的休息时间、合理的工作负荷等。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加注重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基石。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公平合理的收入。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使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中公平实现自我价值,公平实现职业晋升和个人成长。增强劳动者幸福感,支持和帮助劳动者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倡导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增强安全感,保障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法的实施和监管,避免职业伤害和不公正待遇。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是劳动者工作机会持续扩增的就业。习近平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每增长1%的经济增长通常会带动约0.5%至1%的就业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报告数据,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成为新型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3.79亿。再以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例,通过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实现了城乡就业平衡发展。

  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是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能否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劳动者在各个阶段都能获得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推广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高效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

  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是劳动要素配置持续创新的就业。劳动要素配置的创新意味着通过更加灵活、高效和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是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重要手段。鼓励支持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为劳动者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岗位。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某些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制定和实施鼓励创新和灵活就业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社会保障覆盖等,降低企业和劳动者的创新成本和风险。

  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是劳动者就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的就业。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包括正式就业、灵活就业和非标准就业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安全卫生等。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帮助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援助力度,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重新就业。鼓励创新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器、创业资金等支持,促进劳动者自我就业和带动就业。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准备内生条件。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准备底线条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加强组织领导,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准备行动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

(杨伟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吴邦正:河北金融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