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看到社区焕然一新、井然有序,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在场的社区居民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述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情”察民意,用“力”抓实效,真正让民生实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具化载体。
办实民生实事“有厚度”。民生实事,说到底就是一件件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等切身利益的大事小事,这些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事,决定着人民至上的厚度和深度。新时代,面对多样化需求,增进民生福祉就意味着不仅要解决“有没有”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问题。2024年度,江苏将办好12类55件民生实事,新增120家普惠托育机构、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30所、优化提升3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多举措惠民生、暖民心。
落实民生工作“有力度”。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我们知道,在办公室里、走访车上是提高不了人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指数的,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地到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地干在一起。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应该看到,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持续改善民生,又能调动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实民生工作“有力度”,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力量。
夯实民生保障“有温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化等新趋势。夯实民生,就是顺应这些趋势,既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要积极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老年人事情有人管,年轻人困难有人帮,不同民生实事项目齐头并进,汇成开启幸福生活的“协奏曲”。
山河锦绣,人民幸福是最温暖底色。一桩桩一件件,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扛起责任、奋发有为,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落实到行动上,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来源:苏州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