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张铭慎:强化创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
发布时间:2023-03-0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也是加快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需要看到,创新是影响国内国际循环演进的关键力量,应着眼更好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和提升国内国际循环的关系和层次,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创新是关键力量

  国内国际循环的演进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始终是优化和提升国内国际循环关系和层次的关键力量。

  从国内循环的演进看,创新能有效推动循环层次和范围的优化,为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中,都曾出现过因创新水平发生变化而影响国内循环发生变化的情况。创新能力较低会导致生产要素单一、分工水平有限、供给质量不高,再加上存在市场分割较为严重的情况,一国的国内循环就会呈现出层次不高、范围有限等低水平特征。而随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创新体系的日益成熟,技术、管理、知识等要素开始发挥更大作用,促使供给质量提升,进而带动供需匹配螺旋式上升,有力推动消费升级,使国内循环在层次和范围上都有明显提升。对我国而言,创新在培育产业体系和内需体系等方面,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国际循环的演进看,创新牵引了国际循环参与方式的变化,是一国提升其全球价值链位势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个国家通过原料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和标准输出等多种方式参与全球化。其中,原料输出基本由一国的自然禀赋决定,相比之下,商品输出则相对高级,但仍取决于一国所处的价值链环节。资本输出多蕴含着扩大市场、降本增效、垄断技术等目的,技术输出和标准输出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掌握着产业链、创新链的治理权。目前,国际循环仍表现为发展中国家输出廉价原材料和商品,发达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标准。若一国谋求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位势的攀升,必然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因素。

  从国内国际循环的关系变化看,创新能有力促进一国对循环控制力的提升。一国的国内国际循环关系,在客观上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创新诱发的动力机制、竞争优势、经济结构的转换主导了国内国际循环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影响着国内国际循环的技术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

  创新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创新畅通优化国内国际循环的能力大幅增强。

  一是创新衍生出的新供给新需求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力支撑了国内经济循环。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国际形势的叠加冲击,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仍在不断壮大,从供需双侧对国内经济循环形成了有力支撑。从供给侧看,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较2019年增长35.3%。2021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2.8%,经济新动能增强态势得到延续。从需求侧看,创新衍生出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2021年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5%,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快于全部投资11.4个百分点。

  二是依托创新改善外贸外资结构、强化国际合作,优化了国际经济循环。从外贸结构上看,我国高端制造业零件设备占进口的比重,以及机电产品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持续提升。据测算,我国中技术到高技术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在2007年达峰至0.45后,逐步下降至2020年的0.31,但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从70.8%上升至83.3%,显示出比较优势指数长期处于1.2至1.4的水平,还在一些年份超过部分发达经济体,表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势逐步提升。

  三是以创新助力补短板和锻长板,推动了国内国际循环关系的调整。近年来,我们将实现多元化供应作为提升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途径,着力在信息安全、操作系统、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同时考虑推动部分外需向内需转化。这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而且能有力推动国内市场供给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国际知名创新型企业在我国设立生产工厂或研发中心,表明较为灵活的创新制度和强大的内需市场使我国已经成为部分成果商业化的首选地、必选地、最佳地。

  重点是加强体制机制保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需增强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方面,需进一步健全以创新提升国内循环的体制机制,实现创新链条自身循环的畅通,也为产业等层面的循环赋能,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要不断完善有利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形成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强化国家战略和应用需求牵引;不断完善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化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改革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耦合的体制机制,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需求出题人、牵头实施人与主要获益人;不断完善畅通创新链循环的配套机制,围绕中试熟化、价值实现、反哺科研等关键环节,形成有利于中试基地建设运营、国有资本便利退出、转化收益创新运用的体制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优化国际循环的体制机制。以国际创新合作与治理协调为重点,提高开放创新的总体效能。建议进一步健全基于国际合作的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跨国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参与针对前沿科技和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磋商,健全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共享和监管协调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优化促进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和数字贸易的体制机制,继续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稳妥推进国内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与多边规则有机衔接。

  此外,还需强化创新在增强国内循环稳定性和韧性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打造全球最佳创新转化应用地,进一步激发创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

(作者:张铭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张铭慎:强化创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
发布时间:2023-03-0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也是加快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需要看到,创新是影响国内国际循环演进的关键力量,应着眼更好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和提升国内国际循环的关系和层次,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创新是关键力量

  国内国际循环的演进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始终是优化和提升国内国际循环关系和层次的关键力量。

  从国内循环的演进看,创新能有效推动循环层次和范围的优化,为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中,都曾出现过因创新水平发生变化而影响国内循环发生变化的情况。创新能力较低会导致生产要素单一、分工水平有限、供给质量不高,再加上存在市场分割较为严重的情况,一国的国内循环就会呈现出层次不高、范围有限等低水平特征。而随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创新体系的日益成熟,技术、管理、知识等要素开始发挥更大作用,促使供给质量提升,进而带动供需匹配螺旋式上升,有力推动消费升级,使国内循环在层次和范围上都有明显提升。对我国而言,创新在培育产业体系和内需体系等方面,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国际循环的演进看,创新牵引了国际循环参与方式的变化,是一国提升其全球价值链位势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个国家通过原料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和标准输出等多种方式参与全球化。其中,原料输出基本由一国的自然禀赋决定,相比之下,商品输出则相对高级,但仍取决于一国所处的价值链环节。资本输出多蕴含着扩大市场、降本增效、垄断技术等目的,技术输出和标准输出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掌握着产业链、创新链的治理权。目前,国际循环仍表现为发展中国家输出廉价原材料和商品,发达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标准。若一国谋求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位势的攀升,必然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因素。

  从国内国际循环的关系变化看,创新能有力促进一国对循环控制力的提升。一国的国内国际循环关系,在客观上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创新诱发的动力机制、竞争优势、经济结构的转换主导了国内国际循环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影响着国内国际循环的技术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

  创新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创新畅通优化国内国际循环的能力大幅增强。

  一是创新衍生出的新供给新需求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力支撑了国内经济循环。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国际形势的叠加冲击,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仍在不断壮大,从供需双侧对国内经济循环形成了有力支撑。从供给侧看,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较2019年增长35.3%。2021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2.8%,经济新动能增强态势得到延续。从需求侧看,创新衍生出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2021年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5%,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快于全部投资11.4个百分点。

  二是依托创新改善外贸外资结构、强化国际合作,优化了国际经济循环。从外贸结构上看,我国高端制造业零件设备占进口的比重,以及机电产品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持续提升。据测算,我国中技术到高技术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在2007年达峰至0.45后,逐步下降至2020年的0.31,但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从70.8%上升至83.3%,显示出比较优势指数长期处于1.2至1.4的水平,还在一些年份超过部分发达经济体,表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势逐步提升。

  三是以创新助力补短板和锻长板,推动了国内国际循环关系的调整。近年来,我们将实现多元化供应作为提升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途径,着力在信息安全、操作系统、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同时考虑推动部分外需向内需转化。这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而且能有力推动国内市场供给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国际知名创新型企业在我国设立生产工厂或研发中心,表明较为灵活的创新制度和强大的内需市场使我国已经成为部分成果商业化的首选地、必选地、最佳地。

  重点是加强体制机制保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需增强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方面,需进一步健全以创新提升国内循环的体制机制,实现创新链条自身循环的畅通,也为产业等层面的循环赋能,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要不断完善有利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形成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强化国家战略和应用需求牵引;不断完善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化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改革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耦合的体制机制,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需求出题人、牵头实施人与主要获益人;不断完善畅通创新链循环的配套机制,围绕中试熟化、价值实现、反哺科研等关键环节,形成有利于中试基地建设运营、国有资本便利退出、转化收益创新运用的体制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优化国际循环的体制机制。以国际创新合作与治理协调为重点,提高开放创新的总体效能。建议进一步健全基于国际合作的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跨国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参与针对前沿科技和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磋商,健全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共享和监管协调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优化促进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和数字贸易的体制机制,继续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稳妥推进国内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与多边规则有机衔接。

  此外,还需强化创新在增强国内循环稳定性和韧性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打造全球最佳创新转化应用地,进一步激发创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

(作者:张铭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