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叶小文:关于中东问题的战略讨论(又四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接关于中东问题的战略讨论(四篇)

  第五篇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

  读【战略参考】之485美学者:“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

  叶小文

  我们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

  必须面向中东

  这个世界的“火药桶”之地

  我们的运输通道

  主要经马六甲海峡

  这条世界的“卡脖子”之路

  “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中国中东,一起繁荣

  戚建国

  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的全面合作大势所趋,无可阻挡!中国已成为中东地区石油进口最大国家。将来,中东地区的石油人民币业务、亚欧非交通要冲地位将会进一步凸显。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点地区之一。中东地区各国与中国关系世代友好,双方国家核心利益没有重大冲突,在国际关系主要原则上没有大的分歧,这是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中东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为中国与中东地区合作开辟了道路,这是双方合作的经济基础。

  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中东市场面临巨大机遇。过去,这一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等国家占领,中国企业作为后来者,随着逐步得到中东各国认可,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合作将进入新的阶段。

  【战略参考】之485

  美学者:“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如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内增长和海外经济活动继续保持当前速度,到2030年,中国能源需求将翻一番。因此外界普遍推测,中国将是购买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Aramco,简称阿美公司)5%股份的主要竞标者,该公司为了保证未来自身的能源安全而出售股份。

  过去两年,中国一直增加从世界第四大石油储藏国伊朗的石油进口。中国石油进口有55%来自中东和北非地区。一些观察家认为,按照目前消耗水平,中国有可能在未来15年内耗尽本国能源,假设这一预测成真,中国为了其能源安全,将更依赖这些地区依赖,因此,中国将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稳定与安全的投入。

  中国与中东地区关系的深化也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同时,全面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将会更多地参与这些地区的经济事务。“一带一路”倡议有6条走廊,其中一条是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出发,途经中亚、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到达欧洲,这条走廊蕴含巨大潜力,助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事实上,自2015年起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已大幅增长。

  伊朗作为中亚和里海地区的门户,拥有波斯湾最长的海岸线以及8000万消费者,并且伊朗已做好准备成为这条走廊主要的货运枢纽。伊朗是中国第六大石油出口国,中国是伊朗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16年起中国在伊朗投资增长43%。

  伊朗于2015年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伊两国承诺到2025年双边贸易额要增长至6000亿美元。尽管该目标有些宏大,却反映出两国扩大经济联系的迫切愿望。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国,也是中国第三大石油出口国。另一方面,中国则是沙特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已同意加入中巴经济走廊,这条走廊起点在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然后通往中东与欧洲。2017年沙特国王萨勒曼(Salman)访华期间,签署了金额约650亿美元的商业协议,承诺愿与中国共同推进实现沙特经济多元化的沙特“2030愿景”和“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沙特加入亚投行(AIIB),并投入启动资金200亿美元,希望以此吸引中国投资,为“2030愿景”带来成果。去年,沙特计划投资大量的主权资金购买人民币国债,并寄希望未来中国货币能大幅升值。

  2017年,中国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贸易有望超过2016年的463亿美元,阿联酋将上升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此于沙特。目前,超过2400家中国企业已经注册成为阿联酋商会成员。中阿两国的旅游增多,航班班次增加,仅在迪拜,有将近30万中国人在此生活和工作。

  过去十年间,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整体增加600%。预计2024年中国与22个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将达6000亿美元。简单统计,对照2016年中美双边贸易额5780亿美元,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额相当可观。这也表明了“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东地区也逐渐成为中国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

  第二篇

  应该好好反思了

  读【战略参考】之486

  叶小文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的文章,反思“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败”,谴责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在中东瞄准五个国家,“但情况没有变得更好”。是应该好好反思了。

  我早在十四年前,就发表过一篇小文,建议“布什应该好好反思”。记得当时还引起轩然大波,《纽约时报》《联合早报》均有报道,美国驻华使馆竟找到我外交部来交涉,要求人民日报“撤回此文”。美国就是自己不愿反思,也不准别人说反思。

  好好反思,是迟早的事。不见棺材不掉泪啊!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2月1日1版文章

  布什应该好好反思

  叶小文

  近日,数十万来自美国各地的反战者云集华盛顿、洛杉矶和旧金山,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战游行。

  本来,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之后,全世界都起来反对恐怖主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何得不到国际广泛支持?为什么现在竟然连自己国家的人民都起来反对了呢?问题就出在“失道”上。

  美国的布什总统一开始就有“口误”,他曾在一次讲话中脱口而出,要用“十字军东征”打击恐怖主义。遭到伊斯兰国家的抗议而不得不道歉,改口为“正义无限行动”。伊斯兰国家仍然不满,认为冒犯了真主的权威,遂再次改口为“持久自由行动”。但此后开展的反恐战争却并不改口,打出的旗号从“改造伊斯兰”,竟然到直言不讳地要反对“伊斯兰法西斯主义”。

  反对恐怖主义,怎么能与特定的宗教挂钩呢?

  尽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过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当今世界因宗教问题引起的冲突,其背后都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文明冲突”不过是实际利益冲突的幌子,但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运动中,宗教常常起着特殊的作用。宗教凝聚着众多群众,有时甚至可以调动巨大的力量,掀起声势浩大的宗教运动。实际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常常从宗教“借光”、“借力”,披上宗教的神圣外衣,其行为常常被说成“以宗教的名义”。而宗教一旦卷入冲突之中,就不仅仅是一个“名义”问题,冲突会因之而变得复杂尖锐、扑朔迷离,一方面冲突会以宗教感情爆发出来而不可收拾,一方面冲突又会以心理积淀深埋下去而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美国本以为伊拉克战争必胜无疑,因为美国不仅能以超强的军事实力打击“伊斯兰法西斯主义”,而且能用基督教文明“改造伊斯兰”。但这场一定程度上从宗教“借光”、“借力”、“借名义”的战争,不但未能用铁拳把伊拉克抵抗力量打服帖,也无法用民主选举的软实力将伊拉克改造成民主的乐土。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推翻了萨达姆的统治,却揭开了不同族群、教派争权夺利的盖子。现在伊拉克的什叶派、库尔德人、逊尼派、基地组织相互倾轧、干戈四起,犹如野马脱缰,难以控制。频频发生的武装冲突,使伊拉克变成了绞肉机,每天都吞噬着无辜的生命。

  美国在这个绞肉机里越陷越深,进退两难。还要派多少士兵去送死呢?

  美国以雄厚、强大的美钞、美援、美资、美军为背景,既要反恐,也要称霸;国际恐怖主义以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原教旨主义崛起的大潮为背景,前仆后继,此起彼伏。“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相生相克,谁也制服不了谁;相克相生,谁也取代不了谁。冤冤相报何时了?“恐怖主义”要披着宗教的外衣骗人,“单边主义”何必也去拽着宗教的大旗唬人?反恐拽上宗教,只能乱上添乱,越反越恐。美国在“失道寡助”的痛楚中,能否尝试一下放弃“单边主义”,尊重“和而不同”?

  《纽约时报》报道

  中国官员公开谴责布什

  星期四中国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罕见地发表了对布什总统的一次公开谴责,指责他发动“单边主义”战争反对恐怖分子使全球紧张局势更加恶化。叶小文,中国宗教事务局局长,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头版文章中认为布什先生把“圣战”转变成“伊斯兰教的法西斯主义”的口误,显示出他努力把与恐怖主义的战争变成一场宗教战争。

  美国已经失去了伊拉克战争的支持并已经浪费了美国人在受到9/11袭击之后获得的善意。“他们越反对恐怖主义,他们越制造更多恐怖,”叶先生在文章上说。“他们还要派遣多少部队死在伊拉克的绞肉机上”。叶先生写道,布什先生“有效地劫持”一种宗教,基督教,参与战争反对另外一个,伊斯兰教。他认为这加强了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并且不能赢得战争了。“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互相滋长,但两者都不可能克制对方,”他写道。

  尽管如此评论布什先生领导的新对手不是来自美国内外,中国官员还是普遍重视与华盛顿维持良好关系。北京保持局外当美国入侵伊拉克时,并且中国官员克制了广泛评论美国军队在那里面对的困难。然而当中国反对美国政策时,这是罕见的,使一位官员谴责美国总统的名字,这一步被认为是突破了外交礼节。现在还不清楚,叶先生在共产党的最权威的出版物,报纸的海外版,在出版它们之前,是否和其它高层领导人清理他的评论。叶先生的局是管理中国官方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协会。协会管理中国的宗教实践,作为公务员是无神论者。从前,叶先生一直在和给中国施加压力允许更大的宗教自由的美国官员冲突中,并且他向来直言应当维护宗教政策。

  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没有即时回应叶先生的文章。北京至少最初接受与以美国为首的与恐怖主义的战争。中国使用布什先生的政策辩解对新疆西部区域的穆斯林维吾尔人更加深入的打击,那被认为是由分裂集团所操纵。即使在那里的打击继续,中国宗教局寻求改善与伊斯兰教国家和国内外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关系。去年,外交部正式谴责了丹麦动画片,穆斯林认为它侮辱了先知穆罕默德。今年,中宣部官员已下令中国媒体淡化提及猪或猪年生肖的图像,因为中国少数民族回族穆斯林认为是侮辱猪。叶先生认为布什应该遵循中国的更包容的方式,布什先生应该“放弃单边主义”和“尊重差异,才能和谐相处,”叶先生写道。

  文/约瑟夫·卡恩译于2007/2/3

  《联合早报》报道

  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布什应该好好反思”

  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昨天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署名文章,公开指责美国总统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失道寡助”,文章质问:“美国在(伊拉克)这个绞肉机里越陷越深,进退两难。还要派多少士兵去送死呢?”

  这篇题为“布什应该好好反思”的文章建议,美国在宗教和反恐问题上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反恐拽上宗教,只能乱上添乱,越反越恐。美国在失道寡助的痛楚中,能否尝试一下放弃单边主义,尊重‘和而不同’?”

  《人民日报海外版》也特意注明了叶小文“国家宗教局局长”的身份。虽然中国学者经常批评美国的霸权行径,但中国高官直接在官方媒体上发表文章批判美国对外政策的做法以前还十分少见。

  叶小文高官身份批美

  可能引起美国不满

  北京有关分析人士指出,叶小文借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之际点名批评布什,既是为伊斯兰教(回教)讨个公道,也是对美国长期以来批评中国宗教政策的一次反击。但由于叶小文的高官身份,这篇文章可能会引起美国的不满甚至抗议。

  文章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何得不到国际广泛支持?为什么现在竟然连自己国家的人民都起来反对了呢?问题就出在“失道”上。

  文章历数布什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几次口误:“他曾在一次讲话中脱口而出,要用‘十字军东征’打击恐怖主义。遭到伊斯兰国家的抗议而不得不道歉,改口为‘正义无限行动’。伊斯兰国家仍然不满,认为冒犯了真主的权威,遂再次改口为‘持久自由行动’。但此后开展的反恐战争却并不改口,打出的旗号从‘改造伊斯兰’,竟然到直言不讳地要反对‘伊斯兰法西斯主义’。”

  文章说:“美国本以为伊拉克战争必胜无疑,因为美国不仅能以超强的军事实力打击‘伊斯兰法西斯主义’,而且能用基督教文明‘改造伊斯兰’。但这场一定程度上从宗教‘借光’、‘借力’、‘借名义’的战争,不但未能用铁拳把伊拉克抵抗力量打服帖,也无法用民主选举的软实力将伊拉克改造成民主的乐土。”

  “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可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推翻了萨达姆的统治,却揭开了不同族群、教派争权夺利的盖子。现在伊拉克的什叶派、库尔德人、逊尼派、基地组织相互倾轧、干戈四起,犹如野马脱缰,难以控制。频频发生的武装冲突,使伊拉克变成了绞肉机,每天都吞噬着无辜的生命。”

  文章说,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都在利用宗教,两者“相生相克,谁也制服不了谁;相克相生,谁也取代不了谁”。

  文章还介绍了中国官方对宗教的理解:“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过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当今世界因宗教问题引起的冲突,其背后都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文明冲突’不过是实际利益冲突的幌子。”

  北京有关学者认为,把宗教理解成“不过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有些武断,是对宗教的“简单化理解”。

  【战略参考】之486

  米尔斯海默:美国在中东的失败

  编者按:据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的研究,自1989年以来,美国每三年中就有两年在打仗,至今已打了七场不同的战争。美国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地对外开战?美国对外战争决策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学者米尔斯海默在其新书《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决策层所信奉的自由主义霸权政策是对外干涉别国内政和对外战争的思想根源。

  下文选自《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约翰·米尔斯海默著)

  美国努力推翻大中东地区的独裁统治者,用民主政权取而代之,这项行动从“9·11”事件后开始进行,一直延续到小布什政府和奧巴马政府。美国瞄准了五个国家:阿富汗、埃及、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它动用自己的军队帮助推翻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政权,但在埃及或叙利亚却没有这样做。尽管如此,埃及发生了两次政权更迭,但情况没有变得更好。在叙利亚,这导致了一场血腥的、灾难性的内战。

  美国导致中东陷入冲突

  在每个案例中,美国决策者都认为他们可以建立一个对美国友好的、稳定的民主制度,帮助美国应对核扩散和恐怖主义等严峻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华盛顿的领导人对改变这五个国家的政治以及更广泛地区政治的能力有如此大的信心。但是,他们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给大中东带来了杀戮和破坏,让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陷入了似乎没有休止的战争。

  2001年10月中旬,大约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一个月后,美国对阿富汗开战。到12月初,美国军队似乎赢得了一场壮观的胜利。塔利班被击溃,一位似乎致力于民主的领导人哈米德·卡尔扎伊在喀布尔掌权。这一明显的成功让小布什政府认为,它可以在伊拉克产生同样的结果,最终也会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产生同样的结果。这就是小布什主义的起源。2003年3月,美国入侵伊拉克,并迅速将萨达姆·侯赛因赶下台,这让华盛顿看起来好像找到了将这一地区转变为一片稳定的民主国家海洋的神奇公式。但是,到了这一年夏末,伊拉克陷入了内战,美国军队开始面临一场大叛乱。

  当小布什政府全神贯注于2004年失控的伊拉克之时,塔利班开始从死亡中恢复过来。阿富汗也发现自己被内战所吞噬。为了确保塔利班及其支持者不会推翻卡尔扎伊政府并再次掌权,美国向这个国家派遣了大量军队。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经历了大规模作战。与之前的预期相反,华盛顿并没有找到实现大中东地区和平的办法,反而是在试图挽救两国的局势。

  然而,这两场战争现在看上去都是失败的。2011年12月,奥巴马政府将所有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伊拉克很快陷入了在巴格达由什叶派主导的政府与“伊斯兰国”之间的内战,小布什政府推翻萨达姆并导致伊拉克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内战,从而助长了“伊斯兰国”这个强大而好战的逊尼派组织的发展。“伊斯兰国”最初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上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它宣布自己是事实上的国家;2014年8月,美国对其开战,尽管主要动用的是空中力量。此外,伊拉克库尔德人不想成为统一的伊拉克的一部分,他们在北方建立了事实上的国家。考虑到伊拉克库尔德人和逊尼派的明显实力,以及巴格达政府的脆弱,2003年的伊拉克已不复存在。美国依旧回到这个破碎和失败的国家进行战斗。

  在奥巴马离开白宫时,美国驻阿富汗军队有8400人,特朗普总统在军方将领的压力下增加了美军人数,这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的一场战争。无论特朗普政府在阿富汗推行什么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打败塔利班,将这个国家转变成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它所能做的至多是推迟塔利班重新控制其余地区的那一天,塔利班现在控制着全国大约30%的土地。简言之,尽管美国军队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在重建方面投入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承诺的更多的资金,但美国在阿富汗注定会失败。

  利比亚、叙利亚内乱不断

  利比亚代表着改变弱国政治努力的又一个失败案例。2011年3月,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发动了一场旨在推翻穆阿迈尔·卡扎菲的空袭。利比亚领导人当时正在应对一场可怕的暴动,西方势力利用他即将展开大规模屠杀的虚假借口来结束其统治。当年7月,30多个国家承认反对派领导的全国过渡委员会是利比亚的合法政府。2011年10月,卡扎菲被杀,利比亚从此被一场血腥的内战所吞噬,而且看不到任何结束的可能性。没有理由认为,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

  在美国推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之时,叙利亚爆发了反对其独裁统治者巴沙拉尔·阿萨德的抗议活动。政府过度反应,使用暴力镇压抗议活动,使冲突变成了一场致命的内战,今天仍在继续。但是,美国在冲突升级过程中也发挥了核心作用,尽管它并没有直接干预。2011年8月,在麻烦产生几个月后,奧巴马政府站在反政府力量一边,要求阿萨德下台。在阿萨德拒绝之后,华盛顿与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联合起来,努力推翻阿萨德。美国向“温和”的反对派提供支持,中央情报局(CIA)和五角大楼最终在武器和训练上花费了超过15亿美元。

  这项战略完全失败了。阿萨德仍然掌权,在叙利亚内战中有超过40万人(其中很多是平民)死亡,几乎一半的人被迫逃离家园。但是,即使阿萨德政府垮台,一个像努斯拉阵线这样的激进反叛组织—与“基地”组织有关联——也几乎肯定会取而代之。如果这个组织或其他类似的组织上台,几乎肯定会对阿萨德政权的许多成员和支持者发起血腥清洗。此外,新政权将对美国深恶痛绝。然而,叙利亚政府不太可能垮台,因为俄罗斯、伊朗和真主党直接干预,以支持阿萨德政权。内战可能会拖上几年,造成更多的混乱和破坏。

  叙利亚冲突还有另一个可怕的后果。大量叙利亚人逃离家园,试图在欧洲定居,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冲突中的难民也加入其中。起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欢迎这些流亡者,但流亡者的数量最终增长到如此之大,以致一些国家——以及欧盟本身——都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些举动违背了欧洲所珍视的开放边界原则,也违背了欧洲在庇护难民问题上的开明政策。难民的大量涌入推动了欧洲极右政党的发展,这些政党致力于将移民和难民赶出他们的国家。简言之,在美国推波助澜下开启的叙利亚战争,除了给叙利亚人民造成可怕的损失外,还可能对欧盟造成严重损害。

  埃及成为美国干预的牺牲品

  最后一个例子是埃及,2011年1月,埃及爆发了针对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总统的抗议活动。随着这些抗议活动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奥巴马政府介入并帮助推翻了埃及领导人。奥巴马欢迎埃及走向民主,支持2012年6月上台的新当选政府,尽管执掌权力的是穆斯林兄弟会。但在执政一年后,埃及军方和许多公众都强烈要求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埃及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辞职。从未对穆尔西表示过热情的奧巴马政府卷入了这一混乱局面,温和地暗示埃及领导人应该下台,这加速了穆尔西政权被推翻。他被具有穆巴拉克风格的军事强人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将军所取代。

  在实施这一步的过程中,美国帮助促成了一场政变,反对一个对美国没有威胁的民选领导人。这个新的埃及独裁者后来转而反对兄弟会及其支持者,杀害了一千多人,并判处穆尔西死刑,尽管他在本书写作期间仍被监禁。奥巴马政府试图阻止这场血腥镇压,但以失败告终。尽管美国法律规定,对于任何“经正式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遭到军事政变或法令推翻”的国家,所有的对外援助都要被削减,奥巴马政府也不愿意暂停美国每年给埃及的15亿美元援助。

  华盛顿在阿富汗、埃及、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的表现令人沮丧。美国不仅未能在这些国家保护人权和促进自由民主,而且在大中东地区传播死亡和混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这一地区,恐怖主义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而且尽管有伊朗核协议,但面对美国的强力政权更迭政策,世界各国购买或保留核武器的动机有所增强。与美国有严重分歧的国家的决策者们肯定记得,卡扎菲在2003年12月放弃了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换取华盛顿不寻求推翻其政权的承诺。8年之后,奥巴马政府在将他赶下台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那之后不久,他遭到杀害。如果拥有核威慑力量,他今天很可能仍然统治着利比亚。

  第三篇

  为什么“美国在中东从失败走向失败”

  叶小文

  海外网评:“从根本上来说,美国对解决重大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冲突毫无兴趣,维护地缘政治利益好能源安全才是其根本目的”。这段评论,其实也有问题,也并未抓住“根本”。

  中东的“根本问题”,是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里是欧亚的黄金走廊。这里的守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国家,当然要竞相发财;这里的“守着欧亚的黄金走廊”的国家,当然要坐收“过路费”;这里的各国人民,当然有理由、有条件期盼过更好的日子。这里的巨大利益必然也吸引外部势力的关注和插手。于是自古以来内部纷争不断,外部加油添柴,遂积淀、演化为中东“重大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冲突”,剪不断理还乱,愈演愈烈。

  但这种冲突的基础,说到底,无非是经济利益冲突的演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中东各国的人民自己去磨合、协调、解决。任何外来势力“感兴趣”也好,“不感兴趣”也好,如果去插手,都解决不了。如果是因为觊觎中东巨大的利益眼红了,因为自己要进去捞一把、赚一把而插手,就会弄得更糟糕。

  靠在全世界“薅羊毛”过惯了好日子的美国,哪里懂得了这番道理。迫不及待要在中东捞一把并永远捞下去的美国,哪里耐得了烦去琢磨这番道理。

  戚建国

  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经历,伊拉克的半失败经历,让美国这个世界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联盟北约逐渐在中东地区失去了影响力。

  过去70年美国一直是中东地区的主导力量,但该地区的国家对美国的怀疑正在积累,导致了中东地区混乱,进而引发更多冲突和危机,中东地区国家非常担心这种混乱所带来的“危险”。

  在中东地区的所有热点问题上,美国的“离岸平衡”都已是无法实现的了:

  如果不对叙利亚加大投入,那么这片土地上的主导权必然落入俄罗斯和伊朗的手中,此前惨淡经营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对伊朗的施压,这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如果有所放松,必然会让以色列不满,像奥巴马那样违背了美以“特殊关系”。

  由于历史上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和戈兰高地的问题,沙特和以色列展开密切合作的可能性较低,美国对中东地区国的军事投入必须不断加大,或加强军售,或直接派兵,这些似乎不是美国的战略选项。

  【战略参考】之487

  海外网评:从阿富汗到伊朗,美国在中东从失败走向失败

  阿富汗战争,无疑是美国干涉主义失败的恶果。20年的阿富汗战争,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阿富汗的安全局势,也未能将阿富汗拉出长期的政治与社会危机。尽管美军在2001年以摧枯拉朽之势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推翻,但过去20年时间里,阿富汗国内深层次的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从未得到妥善解决。

  如果说阿富汗动荡加剧宣布了美国干涉主义行为的失败,那么新鲜出炉的伊朗总统大选结果,就是美国强硬对抗外交政策“搬石砸脚”的力证。这意味着伊朗强硬派政治力量将全面掌控伊朗的政治权力。尽管莱西的当选很大程度上是伊朗国内政治发展和变化的结果,但美国对伊朗的强硬对抗政策是重要催化剂。

  过去几年里,受美国的“极限施压”制裁措施的影响,伊朗经济陷入极端困难,也令鲁哈尼为代表的温和派与改革派联盟的政策受到伊朗高层和民众的质疑。强硬派在伊朗重新掌权并不是无迹可寻:2020年2月22日举行的伊朗议会选举中,强硬派大获全胜,重掌这一关键权力机构。而在此次大选中,负责审核候选人资格的宪法监护委员会将改革派和温和派候选人几乎全挡在参选大门之外,尽管被外界质疑为莱西当选铺路,也凸显了伊朗最高领导层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考虑,希望对内对外都实行比较强硬的政策的理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题为《特朗普毁掉了伊朗的改革梦》的评论中不无讽刺地指出,美国政府所谓的“极限施压”政策不但没有实现其颠覆伊朗现政权的既定目标,“反而成为支撑这一政权的力量”。

  从根本上来说,美国对解决中东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冲突毫无兴趣,维护地缘政治利益和能源安全才是其根本目的:美国急于从阿富汗撤军,既有阿富汗战争已经沦为美国政客国内政治“负资产”的原因,也是阿富汗战略地位在美国中东棋局中下降的结果;而美国持续与伊朗强硬对抗,也与伊朗扼守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这一国际重要原油通道有密切关系。中东向来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但几乎每一任美国总统的外交政策都在这里折戟,美国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的外交政策,无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作为中东事务上影响力巨大的域外大国,美国若不能幡然醒悟,未来恐怕还不得不吞下更多苦果。

  第四篇

  美国中东政策面临两难境地

  戚建国

  美国中东战略正在调整,其战略收缩本质上是美推行大中东计划失败后的无奈之举。

  冷战结朿后,美国一度成为在战略实力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策者由此变得信心满满、狂妄自大,图谋将中东打造成“世界新秩序”的试验田。

  尤其是“9·11”事件,为美国武力干涉中东地区提供了借口。小布什当政时期,美国接连在大中东地区发动了两场“反恐战争”,同时要在中东进行“民主改造”的大中东计划。

  历史已经证明,持续20年的“反恐战争”给中东地区带来战乱灾难。同时,这两场反恐战争也是美国国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东地区成为埋葬帝国野心的坟场。

  美国在大中东政策失败的背景下,开始思考战略调整问题。小布什撤换主导伊拉克战争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被视为美国在中东战略调整的前兆。

  2009年奥巴马执政后,美国为尽快摆脱中东这个战略“枷锁”,以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开始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

  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2015年与伊朗达成核协议,都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战略举措。

  2017年特朗普主政白宫后,美国中东政策调整进入快车道,接连从叙利亚、阿富汗撤军。

  当前拜登政府拜登政府匆忙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以及与伊朗重启核谈判等,都是美国进一步调整中东战略的延续。在这种大背景下,中东似乎正在步入“后美国时代”。

  应该指出,美国调整中东战略并不意味着美国将“失去中东”,美国不到能承受“失去中东”的战略代价,中东地区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布局之一。

  环顾当今中东地缘战略,无论从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情况看,美国都不可能完全离开中东。这恰恰反映出美国中东政策面临两难境地。

  叶小文

  读【战略参考】488冲突地带:揭秘美国中东大战略,这三段话值得关注,一语道破天机:

  “之前,中东问题占据了决策者太多的时间、注意力和资源,但是如此一来便转移了人们对其他重要问题的注意力,比如中国日益增强的野心、俄罗斯的重返、欧洲的稳定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毋庸置疑,美国的中东政策需要改变,该地区有些问题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紧迫。”

  “种种迹象表明,拜登团队将尽其所能避开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和伊朗人之间的漩涡。”

  美国并非心甘情愿放弃中东这个油桶,而是要与这个充满漩涡和火花的火药桶适当保持距离。

  中国崛起使美国感受到的维持其世界霸权的威胁,已经超过了美国维持中东的野心。

  中国和美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中国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战略参考】488冲突地带:揭秘美国中东大战略

  来源|《外交政策》

  作者|史蒂芬·A·库克

  导读:长期以来,中东问题一直被美国政府视为最重要的的议题之一,然而上台一个月的拜登政府,虽然美国在中东各种动作不断,旁敲侧击,却迟迟没有拿出一份有关中东的战略。

  本文试图理清拜登政府未来的中东政策。作者指出中东问题并不是拜登政府的重点,同时在这一背景框架下,作者通过对于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一些国家进行分析,指出拜登政府在众多中东国家中应当有的放矢,明确主要关注的国家。

  种种迹象表明,拜登团队将尽其所能避开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和伊朗人之间的漩涡。

  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做了与拜登策略相应的调整,缩小了中东部门的规模;上述变化皆是在不间断地讨论有关“大国竞争”和对华政策的背景下发生的。

  如果说2001年至2020年是中东问题分析专家的黄金时代,那么现在很明显,华盛顿正在进入涉华专家(以及公共卫生专家)的时代。

  这说明华盛顿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之前,中东问题占据了决策者太多的时间、注意力和资源,但是如此一来便转移了人们对其他重要问题的注意力,比如中国日益增强的野心、俄罗斯的重返、欧洲的稳定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决策者往往为了追求一些在中东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忽略了上述这些更加重要的问题。

  同时,拜登对中东问题的反应也很容易被人们所夸大。实际上,在位于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美军基地遭伊朗革命卫队袭击的一个多月之后,拜登总统才下令对中东地区发动空袭,打击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

  此外,那些主张美国从中东撤军、裁军或紧缩开支的人也往往淡化这些举动所带来的风险。

  毋庸置疑,美国的中东政策需要改变,该地区有些问题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紧迫,有些国家也不像过去那样重要。所以说,美国现在对中东地区制定新方案的关键在于确定哪个国家以及哪些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是更重要的。

  因此,本着帮助澄清这些问题的原则,我们做了一份完全主观的对中东国家的排名。

  “入围”名单中的国家是拜登政府需要特别关注的,而“未入围”名单中的国家可能被认为很重要,但其实对于美国来说它们在未来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1,沙特阿拉伯——美国无法绕开的中东国家

  沙特阿拉伯被列入“入围”的名单之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之前与美国接触太少,但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

  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当时作为候选人的拜登对沙特言辞犀利,态度强硬。

  自2018年记者贾迈勒·卡舒吉被谋杀以来,华盛顿的很多人都对沙特非常不满;也是直到那时,沙特对于也门灾难性的干预才得到华盛顿的持续关注。

  美国政府也同样不满于沙特对卡塔尔的封锁以及对于沙特活动人士的虐待。

  对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来说,现在一切报应都来了。白宫宣布不会与他展开对话,同时扣留了沙特可能用于也门的军事武器,此外还发布了一份报告,详细介绍了美国情报界对卡舒吉谋杀案的了解情况。

  对此,虽然人权活动家、沙特部分政客、研究专家、美国国会议员都表示支持和称赞,但是沙特阿拉伯政府才是美国在阿拉伯世界主要的对话对象。

  如果拜登想与伊朗达成新的协议,减轻甚至结束也门冲突,那么他必须取得沙特的协助。

  2,伊朗——美国关注的重中之重

  至少从1979年起,伊朗就处于美国的重点关注范围中。

  拜登政府认为,阻止伊朗核项目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外交途径,而可以确定的是“极限施压”的做法并不奏效。在华盛顿,普遍观点认为,如果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仍留在《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中,伊朗核项目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华盛顿内部对于延长协议以应对伊朗在中东地区的敌意行为,以及德黑兰导弹武器问题,也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和讨论。

  伊朗似乎不愿意放弃它的代理人和导弹。不管伊朗放弃与否,这个国家都会在接下来几年内得到美国大量的关注。

  随着美国对叙利亚境内伊朗人的空袭,这一过程已经展开。

  3,以色列——美国的“特殊关系”伙伴

  以色列必然是在美国在中东接触的“入围”名单上的。

  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为基础的,双方的密切关系基于政治、历史、道德、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

  尽管分析家、积极分子和一些政治家对美以这种“特殊关系”提出了批评,且拜登对以色列总统内塔尼亚胡态度有些冷淡,但以色列仍然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伙伴和美国中东战略的关键角色。

  就像上文中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一样,如果拜登想与伊朗达成新的协议,他必须积极寻求与以色列的合作。美以关系是制度化的,因此即使拜登像前总统奥巴马那样与以色列总理闹的不愉快,双方关系也依旧能像书面上所说的那样保持“稳定”。

  所以说,在美国的中东地区重点接触名单中,即使以色列看似未入围,但其实它仍然能在名单中占得一席之地。

  4,阿联酋——划清与沙特阿拉伯的界限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入围,只因其与沙特阿拉伯不同。

  阿联酋人已经刻意在各方面与沙特和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划清了界限,也承认了也门战争是一个失败的想法并从也门撤军,虽然此举在美国保卫沙特的行动掩盖下不那么引人注目。

  从也门撤军并没有完全使阿联酋赢得美国方面的好感,但它终于不再是华盛顿的直接打击对象了,更重要的是《亚伯拉罕协定》的签署缓和了美阿关系,给阿联酋人带来了好处。

  拜登在竞选总统期间曾高度赞许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协议,并表示他将为加强以色列与邻国之间的正常关系而努力。但民主党中的激进派并不那么喜欢阿联酋,他们批判阿联酋关押批评者,干涉了也门事务,还出卖了巴勒斯坦人。

  但事实上,只要美国人的利益依然受到拜登团队与伊朗的谈判结果的影响,阿联酋就仍然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安全伙伴。

  5,埃及——因人权问题跌出名单

  埃及没有入围。

  尽管部分埃及人不满于拜登还没与埃及总统塞西——“特朗普最喜欢的独裁者”——通电话,但埃及人可能对没有入围美国关注的名单并不在意,因为这将使一些埃及精英人士、知识分子和官员继续沉溺于美国正在试图颠覆埃及的幻想。

  一些更理智的埃及人则希望埃及可以做出以下行动:留在美国的关注下,关心如何在利比亚胜过土耳其;专注于经济发展;弄清楚如何应对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的危机;平衡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关系。

  当然,埃及人已经证明了一旦涉及到美国的问题他们便会难以自控。居住在美国或拥有美国国籍的埃及激进分子家属受到的骚扰已经引起了国会议员的愤怒。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已经明确地告诉埃及方,人权将是双方关系的重要一部分。

  6,土耳其——未入围的北约盟友

  此外,土耳其也未入围美国的重点关注名单。

  土耳其政府过去在华盛顿有很多朋友,但现在所剩无几,仅剩下一帮高薪说客。拜登政府的早期举措就已经表明,土耳其的任何做法都不会得到白宫总统办公室的认可。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Ned Price)已经就一些问题向土耳其发出了警告,包括他们虐待性少数群体、拘留商人慈善家奥斯曼·卡瓦拉、以及2016年因政变未遂对亨利·巴基教授的荒谬起诉。

  同时,美国政府还拒绝了土耳其方面对于成立一个工作组负责收购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的提议。 <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叶小文:关于中东问题的战略讨论(又四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接关于中东问题的战略讨论(四篇)

  第五篇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

  读【战略参考】之485美学者:“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

  叶小文

  我们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

  必须面向中东

  这个世界的“火药桶”之地

  我们的运输通道

  主要经马六甲海峡

  这条世界的“卡脖子”之路

  “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中国中东,一起繁荣

  戚建国

  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的全面合作大势所趋,无可阻挡!中国已成为中东地区石油进口最大国家。将来,中东地区的石油人民币业务、亚欧非交通要冲地位将会进一步凸显。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点地区之一。中东地区各国与中国关系世代友好,双方国家核心利益没有重大冲突,在国际关系主要原则上没有大的分歧,这是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中东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为中国与中东地区合作开辟了道路,这是双方合作的经济基础。

  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中东市场面临巨大机遇。过去,这一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等国家占领,中国企业作为后来者,随着逐步得到中东各国认可,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合作将进入新的阶段。

  【战略参考】之485

  美学者:“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中东关系发展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如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内增长和海外经济活动继续保持当前速度,到2030年,中国能源需求将翻一番。因此外界普遍推测,中国将是购买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Aramco,简称阿美公司)5%股份的主要竞标者,该公司为了保证未来自身的能源安全而出售股份。

  过去两年,中国一直增加从世界第四大石油储藏国伊朗的石油进口。中国石油进口有55%来自中东和北非地区。一些观察家认为,按照目前消耗水平,中国有可能在未来15年内耗尽本国能源,假设这一预测成真,中国为了其能源安全,将更依赖这些地区依赖,因此,中国将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稳定与安全的投入。

  中国与中东地区关系的深化也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同时,全面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将会更多地参与这些地区的经济事务。“一带一路”倡议有6条走廊,其中一条是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出发,途经中亚、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到达欧洲,这条走廊蕴含巨大潜力,助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事实上,自2015年起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已大幅增长。

  伊朗作为中亚和里海地区的门户,拥有波斯湾最长的海岸线以及8000万消费者,并且伊朗已做好准备成为这条走廊主要的货运枢纽。伊朗是中国第六大石油出口国,中国是伊朗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16年起中国在伊朗投资增长43%。

  伊朗于2015年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伊两国承诺到2025年双边贸易额要增长至6000亿美元。尽管该目标有些宏大,却反映出两国扩大经济联系的迫切愿望。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国,也是中国第三大石油出口国。另一方面,中国则是沙特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已同意加入中巴经济走廊,这条走廊起点在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然后通往中东与欧洲。2017年沙特国王萨勒曼(Salman)访华期间,签署了金额约650亿美元的商业协议,承诺愿与中国共同推进实现沙特经济多元化的沙特“2030愿景”和“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沙特加入亚投行(AIIB),并投入启动资金200亿美元,希望以此吸引中国投资,为“2030愿景”带来成果。去年,沙特计划投资大量的主权资金购买人民币国债,并寄希望未来中国货币能大幅升值。

  2017年,中国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贸易有望超过2016年的463亿美元,阿联酋将上升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此于沙特。目前,超过2400家中国企业已经注册成为阿联酋商会成员。中阿两国的旅游增多,航班班次增加,仅在迪拜,有将近30万中国人在此生活和工作。

  过去十年间,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整体增加600%。预计2024年中国与22个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将达6000亿美元。简单统计,对照2016年中美双边贸易额5780亿美元,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额相当可观。这也表明了“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东地区也逐渐成为中国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

  第二篇

  应该好好反思了

  读【战略参考】之486

  叶小文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的文章,反思“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败”,谴责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在中东瞄准五个国家,“但情况没有变得更好”。是应该好好反思了。

  我早在十四年前,就发表过一篇小文,建议“布什应该好好反思”。记得当时还引起轩然大波,《纽约时报》《联合早报》均有报道,美国驻华使馆竟找到我外交部来交涉,要求人民日报“撤回此文”。美国就是自己不愿反思,也不准别人说反思。

  好好反思,是迟早的事。不见棺材不掉泪啊!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2月1日1版文章

  布什应该好好反思

  叶小文

  近日,数十万来自美国各地的反战者云集华盛顿、洛杉矶和旧金山,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战游行。

  本来,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之后,全世界都起来反对恐怖主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何得不到国际广泛支持?为什么现在竟然连自己国家的人民都起来反对了呢?问题就出在“失道”上。

  美国的布什总统一开始就有“口误”,他曾在一次讲话中脱口而出,要用“十字军东征”打击恐怖主义。遭到伊斯兰国家的抗议而不得不道歉,改口为“正义无限行动”。伊斯兰国家仍然不满,认为冒犯了真主的权威,遂再次改口为“持久自由行动”。但此后开展的反恐战争却并不改口,打出的旗号从“改造伊斯兰”,竟然到直言不讳地要反对“伊斯兰法西斯主义”。

  反对恐怖主义,怎么能与特定的宗教挂钩呢?

  尽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过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当今世界因宗教问题引起的冲突,其背后都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文明冲突”不过是实际利益冲突的幌子,但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运动中,宗教常常起着特殊的作用。宗教凝聚着众多群众,有时甚至可以调动巨大的力量,掀起声势浩大的宗教运动。实际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常常从宗教“借光”、“借力”,披上宗教的神圣外衣,其行为常常被说成“以宗教的名义”。而宗教一旦卷入冲突之中,就不仅仅是一个“名义”问题,冲突会因之而变得复杂尖锐、扑朔迷离,一方面冲突会以宗教感情爆发出来而不可收拾,一方面冲突又会以心理积淀深埋下去而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美国本以为伊拉克战争必胜无疑,因为美国不仅能以超强的军事实力打击“伊斯兰法西斯主义”,而且能用基督教文明“改造伊斯兰”。但这场一定程度上从宗教“借光”、“借力”、“借名义”的战争,不但未能用铁拳把伊拉克抵抗力量打服帖,也无法用民主选举的软实力将伊拉克改造成民主的乐土。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推翻了萨达姆的统治,却揭开了不同族群、教派争权夺利的盖子。现在伊拉克的什叶派、库尔德人、逊尼派、基地组织相互倾轧、干戈四起,犹如野马脱缰,难以控制。频频发生的武装冲突,使伊拉克变成了绞肉机,每天都吞噬着无辜的生命。

  美国在这个绞肉机里越陷越深,进退两难。还要派多少士兵去送死呢?

  美国以雄厚、强大的美钞、美援、美资、美军为背景,既要反恐,也要称霸;国际恐怖主义以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原教旨主义崛起的大潮为背景,前仆后继,此起彼伏。“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相生相克,谁也制服不了谁;相克相生,谁也取代不了谁。冤冤相报何时了?“恐怖主义”要披着宗教的外衣骗人,“单边主义”何必也去拽着宗教的大旗唬人?反恐拽上宗教,只能乱上添乱,越反越恐。美国在“失道寡助”的痛楚中,能否尝试一下放弃“单边主义”,尊重“和而不同”?

  《纽约时报》报道

  中国官员公开谴责布什

  星期四中国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罕见地发表了对布什总统的一次公开谴责,指责他发动“单边主义”战争反对恐怖分子使全球紧张局势更加恶化。叶小文,中国宗教事务局局长,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头版文章中认为布什先生把“圣战”转变成“伊斯兰教的法西斯主义”的口误,显示出他努力把与恐怖主义的战争变成一场宗教战争。

  美国已经失去了伊拉克战争的支持并已经浪费了美国人在受到9/11袭击之后获得的善意。“他们越反对恐怖主义,他们越制造更多恐怖,”叶先生在文章上说。“他们还要派遣多少部队死在伊拉克的绞肉机上”。叶先生写道,布什先生“有效地劫持”一种宗教,基督教,参与战争反对另外一个,伊斯兰教。他认为这加强了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并且不能赢得战争了。“单边主义和恐怖主义互相滋长,但两者都不可能克制对方,”他写道。

  尽管如此评论布什先生领导的新对手不是来自美国内外,中国官员还是普遍重视与华盛顿维持良好关系。北京保持局外当美国入侵伊拉克时,并且中国官员克制了广泛评论美国军队在那里面对的困难。然而当中国反对美国政策时,这是罕见的,使一位官员谴责美国总统的名字,这一步被认为是突破了外交礼节。现在还不清楚,叶先生在共产党的最权威的出版物,报纸的海外版,在出版它们之前,是否和其它高层领导人清理他的评论。叶先生的局是管理中国官方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协会。协会管理中国的宗教实践,作为公务员是无神论者。从前,叶先生一直在和给中国施加压力允许更大的宗教自由的美国官员冲突中,并且他向来直言应当维护宗教政策。

  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没有即时回应叶先生的文章。北京至少最初接受与以美国为首的与恐怖主义的战争。中国使用布什先生的政策辩解对新疆西部区域的穆斯林维吾尔人更加深入的打击,那被认为是由分裂集团所操纵。即使在那里的打击继续,中国宗教局寻求改善与伊斯兰教国家和国内外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关系。去年,外交部正式谴责了丹麦动画片,穆斯林认为它侮辱了先知穆罕默德。今年,中宣部官员已下令中国媒体淡化提及猪或猪年生肖的图像,因为中国少数民族回族穆斯林认为是侮辱猪。叶先生认为布什应该遵循中国的更包容的方式,布什先生应该“放弃单边主义”和“尊重差异,才能和谐相处,”叶先生写道。

  文/约瑟夫·卡恩译于2007/2/3

  《联合早报》报道

  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布什应该好好反思”

  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昨天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署名文章,公开指责美国总统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失道寡助”,文章质问:“美国在(伊拉克)这个绞肉机里越陷越深,进退两难。还要派多少士兵去送死呢?”

  这篇题为“布什应该好好反思”的文章建议,美国在宗教和反恐问题上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反恐拽上宗教,只能乱上添乱,越反越恐。美国在失道寡助的痛楚中,能否尝试一下放弃单边主义,尊重‘和而不同’?”

  《人民日报海外版》也特意注明了叶小文“国家宗教局局长”的身份。虽然中国学者经常批评美国的霸权行径,但中国高官直接在官方媒体上发表文章批判美国对外政策的做法以前还十分少见。

  叶小文高官身份批美

  可能引起美国不满

  北京有关分析人士指出,叶小文借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之际点名批评布什,既是为伊斯兰教(回教)讨个公道,也是对美国长期以来批评中国宗教政策的一次反击。但由于叶小文的高官身份,这篇文章可能会引起美国的不满甚至抗议。

  文章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何得不到国际广泛支持?为什么现在竟然连自己国家的人民都起来反对了呢?问题就出在“失道”上。

  文章历数布什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几次口误:“他曾在一次讲话中脱口而出,要用‘十字军东征’打击恐怖主义。遭到伊斯兰国家的抗议而不得不道歉,改口为‘正义无限行动’。伊斯兰国家仍然不满,认为冒犯了真主的权威,遂再次改口为‘持久自由行动’。但此后开展的反恐战争却并不改口,打出的旗号从‘改造伊斯兰’,竟然到直言不讳地要反对‘伊斯兰法西斯主义’。”

  文章说:“美国本以为伊拉克战争必胜无疑,因为美国不仅能以超强的军事实力打击‘伊斯兰法西斯主义’,而且能用基督教文明‘改造伊斯兰’。但这场一定程度上从宗教‘借光’、‘借力’、‘借名义’的战争,不但未能用铁拳把伊拉克抵抗力量打服帖,也无法用民主选举的软实力将伊拉克改造成民主的乐土。”

  “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可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推翻了萨达姆的统治,却揭开了不同族群、教派争权夺利的盖子。现在伊拉克的什叶派、库尔德人、逊尼派、基地组织相互倾轧、干戈四起,犹如野马脱缰,难以控制。频频发生的武装冲突,使伊拉克变成了绞肉机,每天都吞噬着无辜的生命。”

  文章说,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都在利用宗教,两者“相生相克,谁也制服不了谁;相克相生,谁也取代不了谁”。

  文章还介绍了中国官方对宗教的理解:“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过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当今世界因宗教问题引起的冲突,其背后都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文明冲突’不过是实际利益冲突的幌子。”

  北京有关学者认为,把宗教理解成“不过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有些武断,是对宗教的“简单化理解”。

  【战略参考】之486

  米尔斯海默:美国在中东的失败

  编者按:据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的研究,自1989年以来,美国每三年中就有两年在打仗,至今已打了七场不同的战争。美国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地对外开战?美国对外战争决策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学者米尔斯海默在其新书《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决策层所信奉的自由主义霸权政策是对外干涉别国内政和对外战争的思想根源。

  下文选自《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约翰·米尔斯海默著)

  美国努力推翻大中东地区的独裁统治者,用民主政权取而代之,这项行动从“9·11”事件后开始进行,一直延续到小布什政府和奧巴马政府。美国瞄准了五个国家:阿富汗、埃及、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它动用自己的军队帮助推翻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政权,但在埃及或叙利亚却没有这样做。尽管如此,埃及发生了两次政权更迭,但情况没有变得更好。在叙利亚,这导致了一场血腥的、灾难性的内战。

  美国导致中东陷入冲突

  在每个案例中,美国决策者都认为他们可以建立一个对美国友好的、稳定的民主制度,帮助美国应对核扩散和恐怖主义等严峻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华盛顿的领导人对改变这五个国家的政治以及更广泛地区政治的能力有如此大的信心。但是,他们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给大中东带来了杀戮和破坏,让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陷入了似乎没有休止的战争。

  2001年10月中旬,大约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一个月后,美国对阿富汗开战。到12月初,美国军队似乎赢得了一场壮观的胜利。塔利班被击溃,一位似乎致力于民主的领导人哈米德·卡尔扎伊在喀布尔掌权。这一明显的成功让小布什政府认为,它可以在伊拉克产生同样的结果,最终也会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产生同样的结果。这就是小布什主义的起源。2003年3月,美国入侵伊拉克,并迅速将萨达姆·侯赛因赶下台,这让华盛顿看起来好像找到了将这一地区转变为一片稳定的民主国家海洋的神奇公式。但是,到了这一年夏末,伊拉克陷入了内战,美国军队开始面临一场大叛乱。

  当小布什政府全神贯注于2004年失控的伊拉克之时,塔利班开始从死亡中恢复过来。阿富汗也发现自己被内战所吞噬。为了确保塔利班及其支持者不会推翻卡尔扎伊政府并再次掌权,美国向这个国家派遣了大量军队。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经历了大规模作战。与之前的预期相反,华盛顿并没有找到实现大中东地区和平的办法,反而是在试图挽救两国的局势。

  然而,这两场战争现在看上去都是失败的。2011年12月,奥巴马政府将所有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伊拉克很快陷入了在巴格达由什叶派主导的政府与“伊斯兰国”之间的内战,小布什政府推翻萨达姆并导致伊拉克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内战,从而助长了“伊斯兰国”这个强大而好战的逊尼派组织的发展。“伊斯兰国”最初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上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它宣布自己是事实上的国家;2014年8月,美国对其开战,尽管主要动用的是空中力量。此外,伊拉克库尔德人不想成为统一的伊拉克的一部分,他们在北方建立了事实上的国家。考虑到伊拉克库尔德人和逊尼派的明显实力,以及巴格达政府的脆弱,2003年的伊拉克已不复存在。美国依旧回到这个破碎和失败的国家进行战斗。

  在奥巴马离开白宫时,美国驻阿富汗军队有8400人,特朗普总统在军方将领的压力下增加了美军人数,这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的一场战争。无论特朗普政府在阿富汗推行什么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打败塔利班,将这个国家转变成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它所能做的至多是推迟塔利班重新控制其余地区的那一天,塔利班现在控制着全国大约30%的土地。简言之,尽管美国军队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在重建方面投入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承诺的更多的资金,但美国在阿富汗注定会失败。

  利比亚、叙利亚内乱不断

  利比亚代表着改变弱国政治努力的又一个失败案例。2011年3月,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发动了一场旨在推翻穆阿迈尔·卡扎菲的空袭。利比亚领导人当时正在应对一场可怕的暴动,西方势力利用他即将展开大规模屠杀的虚假借口来结束其统治。当年7月,30多个国家承认反对派领导的全国过渡委员会是利比亚的合法政府。2011年10月,卡扎菲被杀,利比亚从此被一场血腥的内战所吞噬,而且看不到任何结束的可能性。没有理由认为,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

  在美国推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之时,叙利亚爆发了反对其独裁统治者巴沙拉尔·阿萨德的抗议活动。政府过度反应,使用暴力镇压抗议活动,使冲突变成了一场致命的内战,今天仍在继续。但是,美国在冲突升级过程中也发挥了核心作用,尽管它并没有直接干预。2011年8月,在麻烦产生几个月后,奧巴马政府站在反政府力量一边,要求阿萨德下台。在阿萨德拒绝之后,华盛顿与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联合起来,努力推翻阿萨德。美国向“温和”的反对派提供支持,中央情报局(CIA)和五角大楼最终在武器和训练上花费了超过15亿美元。

  这项战略完全失败了。阿萨德仍然掌权,在叙利亚内战中有超过40万人(其中很多是平民)死亡,几乎一半的人被迫逃离家园。但是,即使阿萨德政府垮台,一个像努斯拉阵线这样的激进反叛组织—与“基地”组织有关联——也几乎肯定会取而代之。如果这个组织或其他类似的组织上台,几乎肯定会对阿萨德政权的许多成员和支持者发起血腥清洗。此外,新政权将对美国深恶痛绝。然而,叙利亚政府不太可能垮台,因为俄罗斯、伊朗和真主党直接干预,以支持阿萨德政权。内战可能会拖上几年,造成更多的混乱和破坏。

  叙利亚冲突还有另一个可怕的后果。大量叙利亚人逃离家园,试图在欧洲定居,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冲突中的难民也加入其中。起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欢迎这些流亡者,但流亡者的数量最终增长到如此之大,以致一些国家——以及欧盟本身——都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些举动违背了欧洲所珍视的开放边界原则,也违背了欧洲在庇护难民问题上的开明政策。难民的大量涌入推动了欧洲极右政党的发展,这些政党致力于将移民和难民赶出他们的国家。简言之,在美国推波助澜下开启的叙利亚战争,除了给叙利亚人民造成可怕的损失外,还可能对欧盟造成严重损害。

  埃及成为美国干预的牺牲品

  最后一个例子是埃及,2011年1月,埃及爆发了针对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总统的抗议活动。随着这些抗议活动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奥巴马政府介入并帮助推翻了埃及领导人。奥巴马欢迎埃及走向民主,支持2012年6月上台的新当选政府,尽管执掌权力的是穆斯林兄弟会。但在执政一年后,埃及军方和许多公众都强烈要求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埃及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辞职。从未对穆尔西表示过热情的奧巴马政府卷入了这一混乱局面,温和地暗示埃及领导人应该下台,这加速了穆尔西政权被推翻。他被具有穆巴拉克风格的军事强人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将军所取代。

  在实施这一步的过程中,美国帮助促成了一场政变,反对一个对美国没有威胁的民选领导人。这个新的埃及独裁者后来转而反对兄弟会及其支持者,杀害了一千多人,并判处穆尔西死刑,尽管他在本书写作期间仍被监禁。奥巴马政府试图阻止这场血腥镇压,但以失败告终。尽管美国法律规定,对于任何“经正式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遭到军事政变或法令推翻”的国家,所有的对外援助都要被削减,奥巴马政府也不愿意暂停美国每年给埃及的15亿美元援助。

  华盛顿在阿富汗、埃及、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的表现令人沮丧。美国不仅未能在这些国家保护人权和促进自由民主,而且在大中东地区传播死亡和混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这一地区,恐怖主义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而且尽管有伊朗核协议,但面对美国的强力政权更迭政策,世界各国购买或保留核武器的动机有所增强。与美国有严重分歧的国家的决策者们肯定记得,卡扎菲在2003年12月放弃了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换取华盛顿不寻求推翻其政权的承诺。8年之后,奥巴马政府在将他赶下台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那之后不久,他遭到杀害。如果拥有核威慑力量,他今天很可能仍然统治着利比亚。

  第三篇

  为什么“美国在中东从失败走向失败”

  叶小文

  海外网评:“从根本上来说,美国对解决重大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冲突毫无兴趣,维护地缘政治利益好能源安全才是其根本目的”。这段评论,其实也有问题,也并未抓住“根本”。

  中东的“根本问题”,是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里是欧亚的黄金走廊。这里的守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国家,当然要竞相发财;这里的“守着欧亚的黄金走廊”的国家,当然要坐收“过路费”;这里的各国人民,当然有理由、有条件期盼过更好的日子。这里的巨大利益必然也吸引外部势力的关注和插手。于是自古以来内部纷争不断,外部加油添柴,遂积淀、演化为中东“重大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冲突”,剪不断理还乱,愈演愈烈。

  但这种冲突的基础,说到底,无非是经济利益冲突的演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中东各国的人民自己去磨合、协调、解决。任何外来势力“感兴趣”也好,“不感兴趣”也好,如果去插手,都解决不了。如果是因为觊觎中东巨大的利益眼红了,因为自己要进去捞一把、赚一把而插手,就会弄得更糟糕。

  靠在全世界“薅羊毛”过惯了好日子的美国,哪里懂得了这番道理。迫不及待要在中东捞一把并永远捞下去的美国,哪里耐得了烦去琢磨这番道理。

  戚建国

  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经历,伊拉克的半失败经历,让美国这个世界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联盟北约逐渐在中东地区失去了影响力。

  过去70年美国一直是中东地区的主导力量,但该地区的国家对美国的怀疑正在积累,导致了中东地区混乱,进而引发更多冲突和危机,中东地区国家非常担心这种混乱所带来的“危险”。

  在中东地区的所有热点问题上,美国的“离岸平衡”都已是无法实现的了:

  如果不对叙利亚加大投入,那么这片土地上的主导权必然落入俄罗斯和伊朗的手中,此前惨淡经营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对伊朗的施压,这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如果有所放松,必然会让以色列不满,像奥巴马那样违背了美以“特殊关系”。

  由于历史上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和戈兰高地的问题,沙特和以色列展开密切合作的可能性较低,美国对中东地区国的军事投入必须不断加大,或加强军售,或直接派兵,这些似乎不是美国的战略选项。

  【战略参考】之487

  海外网评:从阿富汗到伊朗,美国在中东从失败走向失败

  阿富汗战争,无疑是美国干涉主义失败的恶果。20年的阿富汗战争,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阿富汗的安全局势,也未能将阿富汗拉出长期的政治与社会危机。尽管美军在2001年以摧枯拉朽之势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推翻,但过去20年时间里,阿富汗国内深层次的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从未得到妥善解决。

  如果说阿富汗动荡加剧宣布了美国干涉主义行为的失败,那么新鲜出炉的伊朗总统大选结果,就是美国强硬对抗外交政策“搬石砸脚”的力证。这意味着伊朗强硬派政治力量将全面掌控伊朗的政治权力。尽管莱西的当选很大程度上是伊朗国内政治发展和变化的结果,但美国对伊朗的强硬对抗政策是重要催化剂。

  过去几年里,受美国的“极限施压”制裁措施的影响,伊朗经济陷入极端困难,也令鲁哈尼为代表的温和派与改革派联盟的政策受到伊朗高层和民众的质疑。强硬派在伊朗重新掌权并不是无迹可寻:2020年2月22日举行的伊朗议会选举中,强硬派大获全胜,重掌这一关键权力机构。而在此次大选中,负责审核候选人资格的宪法监护委员会将改革派和温和派候选人几乎全挡在参选大门之外,尽管被外界质疑为莱西当选铺路,也凸显了伊朗最高领导层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考虑,希望对内对外都实行比较强硬的政策的理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题为《特朗普毁掉了伊朗的改革梦》的评论中不无讽刺地指出,美国政府所谓的“极限施压”政策不但没有实现其颠覆伊朗现政权的既定目标,“反而成为支撑这一政权的力量”。

  从根本上来说,美国对解决中东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冲突毫无兴趣,维护地缘政治利益和能源安全才是其根本目的:美国急于从阿富汗撤军,既有阿富汗战争已经沦为美国政客国内政治“负资产”的原因,也是阿富汗战略地位在美国中东棋局中下降的结果;而美国持续与伊朗强硬对抗,也与伊朗扼守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这一国际重要原油通道有密切关系。中东向来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但几乎每一任美国总统的外交政策都在这里折戟,美国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的外交政策,无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作为中东事务上影响力巨大的域外大国,美国若不能幡然醒悟,未来恐怕还不得不吞下更多苦果。

  第四篇

  美国中东政策面临两难境地

  戚建国

  美国中东战略正在调整,其战略收缩本质上是美推行大中东计划失败后的无奈之举。

  冷战结朿后,美国一度成为在战略实力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策者由此变得信心满满、狂妄自大,图谋将中东打造成“世界新秩序”的试验田。

  尤其是“9·11”事件,为美国武力干涉中东地区提供了借口。小布什当政时期,美国接连在大中东地区发动了两场“反恐战争”,同时要在中东进行“民主改造”的大中东计划。

  历史已经证明,持续20年的“反恐战争”给中东地区带来战乱灾难。同时,这两场反恐战争也是美国国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东地区成为埋葬帝国野心的坟场。

  美国在大中东政策失败的背景下,开始思考战略调整问题。小布什撤换主导伊拉克战争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被视为美国在中东战略调整的前兆。

  2009年奥巴马执政后,美国为尽快摆脱中东这个战略“枷锁”,以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开始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

  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2015年与伊朗达成核协议,都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战略举措。

  2017年特朗普主政白宫后,美国中东政策调整进入快车道,接连从叙利亚、阿富汗撤军。

  当前拜登政府拜登政府匆忙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以及与伊朗重启核谈判等,都是美国进一步调整中东战略的延续。在这种大背景下,中东似乎正在步入“后美国时代”。

  应该指出,美国调整中东战略并不意味着美国将“失去中东”,美国不到能承受“失去中东”的战略代价,中东地区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布局之一。

  环顾当今中东地缘战略,无论从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情况看,美国都不可能完全离开中东。这恰恰反映出美国中东政策面临两难境地。

  叶小文

  读【战略参考】488冲突地带:揭秘美国中东大战略,这三段话值得关注,一语道破天机:

  “之前,中东问题占据了决策者太多的时间、注意力和资源,但是如此一来便转移了人们对其他重要问题的注意力,比如中国日益增强的野心、俄罗斯的重返、欧洲的稳定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毋庸置疑,美国的中东政策需要改变,该地区有些问题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紧迫。”

  “种种迹象表明,拜登团队将尽其所能避开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和伊朗人之间的漩涡。”

  美国并非心甘情愿放弃中东这个油桶,而是要与这个充满漩涡和火花的火药桶适当保持距离。

  中国崛起使美国感受到的维持其世界霸权的威胁,已经超过了美国维持中东的野心。

  中国和美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中国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战略参考】488冲突地带:揭秘美国中东大战略

  来源|《外交政策》

  作者|史蒂芬·A·库克

  导读:长期以来,中东问题一直被美国政府视为最重要的的议题之一,然而上台一个月的拜登政府,虽然美国在中东各种动作不断,旁敲侧击,却迟迟没有拿出一份有关中东的战略。

  本文试图理清拜登政府未来的中东政策。作者指出中东问题并不是拜登政府的重点,同时在这一背景框架下,作者通过对于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一些国家进行分析,指出拜登政府在众多中东国家中应当有的放矢,明确主要关注的国家。

  种种迹象表明,拜登团队将尽其所能避开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和伊朗人之间的漩涡。

  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做了与拜登策略相应的调整,缩小了中东部门的规模;上述变化皆是在不间断地讨论有关“大国竞争”和对华政策的背景下发生的。

  如果说2001年至2020年是中东问题分析专家的黄金时代,那么现在很明显,华盛顿正在进入涉华专家(以及公共卫生专家)的时代。

  这说明华盛顿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之前,中东问题占据了决策者太多的时间、注意力和资源,但是如此一来便转移了人们对其他重要问题的注意力,比如中国日益增强的野心、俄罗斯的重返、欧洲的稳定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决策者往往为了追求一些在中东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忽略了上述这些更加重要的问题。

  同时,拜登对中东问题的反应也很容易被人们所夸大。实际上,在位于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美军基地遭伊朗革命卫队袭击的一个多月之后,拜登总统才下令对中东地区发动空袭,打击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

  此外,那些主张美国从中东撤军、裁军或紧缩开支的人也往往淡化这些举动所带来的风险。

  毋庸置疑,美国的中东政策需要改变,该地区有些问题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紧迫,有些国家也不像过去那样重要。所以说,美国现在对中东地区制定新方案的关键在于确定哪个国家以及哪些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是更重要的。

  因此,本着帮助澄清这些问题的原则,我们做了一份完全主观的对中东国家的排名。

  “入围”名单中的国家是拜登政府需要特别关注的,而“未入围”名单中的国家可能被认为很重要,但其实对于美国来说它们在未来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1,沙特阿拉伯——美国无法绕开的中东国家

  沙特阿拉伯被列入“入围”的名单之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之前与美国接触太少,但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

  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当时作为候选人的拜登对沙特言辞犀利,态度强硬。

  自2018年记者贾迈勒·卡舒吉被谋杀以来,华盛顿的很多人都对沙特非常不满;也是直到那时,沙特对于也门灾难性的干预才得到华盛顿的持续关注。

  美国政府也同样不满于沙特对卡塔尔的封锁以及对于沙特活动人士的虐待。

  对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来说,现在一切报应都来了。白宫宣布不会与他展开对话,同时扣留了沙特可能用于也门的军事武器,此外还发布了一份报告,详细介绍了美国情报界对卡舒吉谋杀案的了解情况。

  对此,虽然人权活动家、沙特部分政客、研究专家、美国国会议员都表示支持和称赞,但是沙特阿拉伯政府才是美国在阿拉伯世界主要的对话对象。

  如果拜登想与伊朗达成新的协议,减轻甚至结束也门冲突,那么他必须取得沙特的协助。

  2,伊朗——美国关注的重中之重

  至少从1979年起,伊朗就处于美国的重点关注范围中。

  拜登政府认为,阻止伊朗核项目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外交途径,而可以确定的是“极限施压”的做法并不奏效。在华盛顿,普遍观点认为,如果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仍留在《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中,伊朗核项目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华盛顿内部对于延长协议以应对伊朗在中东地区的敌意行为,以及德黑兰导弹武器问题,也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和讨论。

  伊朗似乎不愿意放弃它的代理人和导弹。不管伊朗放弃与否,这个国家都会在接下来几年内得到美国大量的关注。

  随着美国对叙利亚境内伊朗人的空袭,这一过程已经展开。

  3,以色列——美国的“特殊关系”伙伴

  以色列必然是在美国在中东接触的“入围”名单上的。

  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为基础的,双方的密切关系基于政治、历史、道德、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

  尽管分析家、积极分子和一些政治家对美以这种“特殊关系”提出了批评,且拜登对以色列总统内塔尼亚胡态度有些冷淡,但以色列仍然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伙伴和美国中东战略的关键角色。

  就像上文中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一样,如果拜登想与伊朗达成新的协议,他必须积极寻求与以色列的合作。美以关系是制度化的,因此即使拜登像前总统奥巴马那样与以色列总理闹的不愉快,双方关系也依旧能像书面上所说的那样保持“稳定”。

  所以说,在美国的中东地区重点接触名单中,即使以色列看似未入围,但其实它仍然能在名单中占得一席之地。

  4,阿联酋——划清与沙特阿拉伯的界限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入围,只因其与沙特阿拉伯不同。

  阿联酋人已经刻意在各方面与沙特和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划清了界限,也承认了也门战争是一个失败的想法并从也门撤军,虽然此举在美国保卫沙特的行动掩盖下不那么引人注目。

  从也门撤军并没有完全使阿联酋赢得美国方面的好感,但它终于不再是华盛顿的直接打击对象了,更重要的是《亚伯拉罕协定》的签署缓和了美阿关系,给阿联酋人带来了好处。

  拜登在竞选总统期间曾高度赞许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协议,并表示他将为加强以色列与邻国之间的正常关系而努力。但民主党中的激进派并不那么喜欢阿联酋,他们批判阿联酋关押批评者,干涉了也门事务,还出卖了巴勒斯坦人。

  但事实上,只要美国人的利益依然受到拜登团队与伊朗的谈判结果的影响,阿联酋就仍然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安全伙伴。

  5,埃及——因人权问题跌出名单

  埃及没有入围。

  尽管部分埃及人不满于拜登还没与埃及总统塞西——“特朗普最喜欢的独裁者”——通电话,但埃及人可能对没有入围美国关注的名单并不在意,因为这将使一些埃及精英人士、知识分子和官员继续沉溺于美国正在试图颠覆埃及的幻想。

  一些更理智的埃及人则希望埃及可以做出以下行动:留在美国的关注下,关心如何在利比亚胜过土耳其;专注于经济发展;弄清楚如何应对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的危机;平衡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关系。

  当然,埃及人已经证明了一旦涉及到美国的问题他们便会难以自控。居住在美国或拥有美国国籍的埃及激进分子家属受到的骚扰已经引起了国会议员的愤怒。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已经明确地告诉埃及方,人权将是双方关系的重要一部分。

  6,土耳其——未入围的北约盟友

  此外,土耳其也未入围美国的重点关注名单。

  土耳其政府过去在华盛顿有很多朋友,但现在所剩无几,仅剩下一帮高薪说客。拜登政府的早期举措就已经表明,土耳其的任何做法都不会得到白宫总统办公室的认可。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Ned Price)已经就一些问题向土耳其发出了警告,包括他们虐待性少数群体、拘留商人慈善家奥斯曼·卡瓦拉、以及2016年因政变未遂对亨利·巴基教授的荒谬起诉。

  同时,美国政府还拒绝了土耳其方面对于成立一个工作组负责收购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的提议。 <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