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
民生研究
王洪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24

  2023年3月13日,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接下来,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将两会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重要力量。那么,如何学习领会好全国两会精神?从方式方法上看,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政治学,就是政治性地学。也就是说,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系统地读政府工作报告原文。第二个,重点学,就是联系实际学。也就是说,要在政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工作实际,对报告中的一些论断和表述进行重点学习。第三个,研究学,就是深入思考学。也就是说,通过仔细研读报告,要对其中的一些论断和表述提出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汇报三个问题。第一,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较以往增加了过去五年工作回顾的内容,而且占据了整部报告的重要篇幅。另外,在写作方式上也有所改变,以前是列出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而今年是用叙事的方式陈述过去一年遇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第二,直面问题挑战。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我们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风险挑战。第三,今年工作重点。我会选择其中几个问题做重点探讨。

  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

  (一)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这个宏伟蓝图包括什么?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报告指出:我们面对的是“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那么,为什么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怎么看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总之,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之后,报告特别指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这“多重超预期因素”都有哪些?至少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超预期;其次,俄乌冲突对世界局势和国际政治的影响超预期;再次,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超预期,特别是美联储的加息对人民币汇率、中国外贸的影响都非常大。

  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报告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注意,这里提到“三个稳”,即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三个稳”体现了我国发展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显著成就。

  我们来看一组重要的经济增长数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有数据分析,经济增长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应的是少则一两百万、多则七八百万人的就业。可见,3%的经济增长带动1206万人就业,也就是一个百分点对应400万人就业,这一难度是非常大的。报告指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022年,全球通胀率创大幅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仍能稳住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的水平是非常难得的。报告还指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我国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

  刚才提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写作方式上有所改变,用叙事的方式陈述过去一年遇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具体来看。

  第一,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大纾困支持力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有了活力,市场才会活力,但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遇到特殊困难。那么,我们国家做了哪些努力?报告指出,“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为有力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幅增加。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用改革办法激发市场活力”。

  “放水养鱼,涵养水源”,也就是涵养税源,“水”是市场活力,也是中央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活力的积极努力。中小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其分布广而多、涉及行业细而杂,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贡献着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90%以上企业数量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第二,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在推进中是有一定顺序的。首先,扩投资。报告指出,“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规划共有115项重大工程,涉及科技、数字经济、信息通信、交通、政务、数字化转型等各方面。而这些项目的落地都需要投资来拉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截至2022年12月25日,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约4.7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报告还指出,运用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一定程度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

  其次,促销费。报告指出,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另外,还要在引导绿色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提升产品质量上做出进一步努力。

  最后,稳外贸。在各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变化中,我国为了稳外贸推出了一些举措。报告指出,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原材料、用工、物流等难题,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及时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关切。

  第三,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稳就业,就是夯实民生之本。报告指出:“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比如,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工程,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而且,报告还指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实现稳中有增。”

  继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又是一个超千万规模的就业年。而且,2023年预计比2022年多出82万,对原本就压力颇大的就业市场来说,其产生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更大。此外,在疫情冲击影响下,2022年还有一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另外,在稳就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优化调整就业结构的问题。近些年,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多是选择从事白领工作。但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性人才缺口的加大,出现了本科生找工作难、职业院校毕业生遭企业疯抢的局面。因此,要优化调整就业结构,比如扩大职业院校招生比例,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四,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22年世界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8.8%,与2021年4.7%的增长率相比,2022年的全球通胀率有了大幅度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那么,在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下,如何保供稳价?报告指出,“分三批向种粮农民发放农资补贴,保障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增加煤炭先进产能,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支持力度,保障能源正常供应”。同时,报告在2023年工作重点中提出,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一方面是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我们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储量,这对国家发展稳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报告指出,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约6700万人受益。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二)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在这一部分,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从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八个方面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前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的“质”和“量”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从横向比较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为负增长,其中意大利、西班牙分别为-10.6%、-12.8%,而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实际增速2.3%。从纵向比较看,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从1991年中国GDP是美国的6%到2020年超过70%。随之而来的是,中美之间由合作转为竞争,而且竞争成为常态化。总之,我国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第二,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报告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些个人和家庭的付出。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比如,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因公牺牲,年仅30岁。再比如,一对来自江西修水县的“90后”夫妻吴应谱、樊贞子,在从贫困户家返回的途中,因车辆落水而牺牲。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第三,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报告指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现在,我们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还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所以,我们要在一些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取得持续突破,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而这需要加大长期研究投入。报告指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是其主平台。我们要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构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为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承载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总而言之,五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直面问题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不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大,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防灾减灾等城乡基础设施仍有明显薄弱环节。一些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有的地方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有的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简单化,存在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一些领域、行业、地方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三、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工作重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统筹推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2022年,3%的经济增长带动1206万人就业。由此可见,2023年,5%的经济增长要带动1200万人就业,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要注意,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增量与存量问题。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八项工作重点,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我就其中三项进行重点学习。

  第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继续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严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102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兼顾“国家大事”和“关键小事”。一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际探测、科技攻关等。二是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性标志性工程,比如川藏铁路、沿江沿海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三是重要民生保障项目,比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养老、托幼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报告传达了一个信号,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发展实体经济,要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世界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避免受制于人。但目前,我们在很多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难题,需要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据了解,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占据27.7%。

  第三,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民生的各个方面都做出安排。比如,在住房问题上,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在教育问题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在医疗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养老和生育问题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总体而言,在学习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我有了一些体会。现将这些体会总结为两组关键词。一组是高屋建瓴,主题鲜明,思路清晰。报告内容高屋建瓴,主题鲜明,回顾成绩、分析问题、部署工作思路清晰。另一组词是保持定力,稳中求进,催人奋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保持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不断催人奋进。

  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在新征程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王洪波: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教授)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民生研究
王洪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24

  2023年3月13日,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接下来,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将两会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重要力量。那么,如何学习领会好全国两会精神?从方式方法上看,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政治学,就是政治性地学。也就是说,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系统地读政府工作报告原文。第二个,重点学,就是联系实际学。也就是说,要在政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工作实际,对报告中的一些论断和表述进行重点学习。第三个,研究学,就是深入思考学。也就是说,通过仔细研读报告,要对其中的一些论断和表述提出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汇报三个问题。第一,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较以往增加了过去五年工作回顾的内容,而且占据了整部报告的重要篇幅。另外,在写作方式上也有所改变,以前是列出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而今年是用叙事的方式陈述过去一年遇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第二,直面问题挑战。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我们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风险挑战。第三,今年工作重点。我会选择其中几个问题做重点探讨。

  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

  (一)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这个宏伟蓝图包括什么?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报告指出:我们面对的是“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那么,为什么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怎么看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总之,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之后,报告特别指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这“多重超预期因素”都有哪些?至少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超预期;其次,俄乌冲突对世界局势和国际政治的影响超预期;再次,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超预期,特别是美联储的加息对人民币汇率、中国外贸的影响都非常大。

  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报告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注意,这里提到“三个稳”,即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三个稳”体现了我国发展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显著成就。

  我们来看一组重要的经济增长数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有数据分析,经济增长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应的是少则一两百万、多则七八百万人的就业。可见,3%的经济增长带动1206万人就业,也就是一个百分点对应400万人就业,这一难度是非常大的。报告指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022年,全球通胀率创大幅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仍能稳住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的水平是非常难得的。报告还指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我国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

  刚才提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写作方式上有所改变,用叙事的方式陈述过去一年遇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具体来看。

  第一,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大纾困支持力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有了活力,市场才会活力,但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遇到特殊困难。那么,我们国家做了哪些努力?报告指出,“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为有力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幅增加。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用改革办法激发市场活力”。

  “放水养鱼,涵养水源”,也就是涵养税源,“水”是市场活力,也是中央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活力的积极努力。中小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其分布广而多、涉及行业细而杂,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贡献着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90%以上企业数量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第二,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在推进中是有一定顺序的。首先,扩投资。报告指出,“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规划共有115项重大工程,涉及科技、数字经济、信息通信、交通、政务、数字化转型等各方面。而这些项目的落地都需要投资来拉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截至2022年12月25日,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约4.7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报告还指出,运用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一定程度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

  其次,促销费。报告指出,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另外,还要在引导绿色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提升产品质量上做出进一步努力。

  最后,稳外贸。在各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变化中,我国为了稳外贸推出了一些举措。报告指出,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原材料、用工、物流等难题,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及时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关切。

  第三,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稳就业,就是夯实民生之本。报告指出:“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比如,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工程,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而且,报告还指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实现稳中有增。”

  继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又是一个超千万规模的就业年。而且,2023年预计比2022年多出82万,对原本就压力颇大的就业市场来说,其产生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更大。此外,在疫情冲击影响下,2022年还有一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另外,在稳就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优化调整就业结构的问题。近些年,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多是选择从事白领工作。但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性人才缺口的加大,出现了本科生找工作难、职业院校毕业生遭企业疯抢的局面。因此,要优化调整就业结构,比如扩大职业院校招生比例,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四,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22年世界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8.8%,与2021年4.7%的增长率相比,2022年的全球通胀率有了大幅度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那么,在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下,如何保供稳价?报告指出,“分三批向种粮农民发放农资补贴,保障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增加煤炭先进产能,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支持力度,保障能源正常供应”。同时,报告在2023年工作重点中提出,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一方面是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我们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储量,这对国家发展稳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报告指出,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约6700万人受益。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二)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在这一部分,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从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八个方面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前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的“质”和“量”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从横向比较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为负增长,其中意大利、西班牙分别为-10.6%、-12.8%,而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实际增速2.3%。从纵向比较看,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从1991年中国GDP是美国的6%到2020年超过70%。随之而来的是,中美之间由合作转为竞争,而且竞争成为常态化。总之,我国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第二,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报告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些个人和家庭的付出。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比如,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因公牺牲,年仅30岁。再比如,一对来自江西修水县的“90后”夫妻吴应谱、樊贞子,在从贫困户家返回的途中,因车辆落水而牺牲。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第三,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报告指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现在,我们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还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所以,我们要在一些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取得持续突破,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而这需要加大长期研究投入。报告指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是其主平台。我们要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构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为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承载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总而言之,五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直面问题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不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大,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防灾减灾等城乡基础设施仍有明显薄弱环节。一些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有的地方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有的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简单化,存在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一些领域、行业、地方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三、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工作重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统筹推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2022年,3%的经济增长带动1206万人就业。由此可见,2023年,5%的经济增长要带动1200万人就业,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要注意,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增量与存量问题。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八项工作重点,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我就其中三项进行重点学习。

  第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继续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严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102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兼顾“国家大事”和“关键小事”。一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际探测、科技攻关等。二是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性标志性工程,比如川藏铁路、沿江沿海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三是重要民生保障项目,比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养老、托幼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报告传达了一个信号,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发展实体经济,要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世界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避免受制于人。但目前,我们在很多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难题,需要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据了解,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占据27.7%。

  第三,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民生的各个方面都做出安排。比如,在住房问题上,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在教育问题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在医疗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养老和生育问题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总体而言,在学习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我有了一些体会。现将这些体会总结为两组关键词。一组是高屋建瓴,主题鲜明,思路清晰。报告内容高屋建瓴,主题鲜明,回顾成绩、分析问题、部署工作思路清晰。另一组词是保持定力,稳中求进,催人奋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保持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不断催人奋进。

  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在新征程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王洪波: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教授)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