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动态>>
民生动态
浏阳:一张蓝图干到底,改善民生始终在路上
发布日期:2023-03-0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民生之花”开遍浏阳,靠的是什么?亲民、为民、利民,浏阳民生答卷,值得点赞。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指出,要把亲民利民惠民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三年行动”为主题,设定目标,给出时间表,一张蓝图干到底,改善民生始终在路上。每个项目具体到村、到组、到户、到人,打通最后一公里,民得实惠为根本,靠的是落实。党建引领,干部群众将干劲拧成一股绳,共谋发展、投身发展,靠的是齐心。

 

    浏阳日报记者胡敏陈郁琳

 

    启示一

 

    一张蓝图干到底交出民生改善的“浏阳答卷”

 

    11月8日,初冬的薄雾环绕着葛家镇大源冲的晨曦。

 

    这个浏西山村从2011年至今,搞卫生、建屋场,从不停歇的脚步,始终踏着“美丽浏阳”建设的节奏。

 

    从2011年“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到2015年升格为“新三年行动”,再到今年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浏阳的“美丽工程”一直走在前面。

 

    环境整治、全域美丽乡村,这是一张“湖湘宝地,美丽浏阳”的建设蓝图。

 

    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讲评,褒奖优秀、激励后进,数年坚持,季度讲评已举行20次。

 

    市爱卫办主任罗永昌感慨很深:“第一个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是攻坚克难阶段,逐步解决基础问题,新三年行动则是将常态化模式向规范化发展。”

 

    市农业局局长黄永忠认为,从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改善的是浏阳环境,受益的是广大群众。

 

    以此为注脚:浏阳荣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目前全国仅此一城。

 

    不止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农村公路,教育、水利同样如此: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又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细则》,开全省之先河;水利建设,今冬明春再投3.3亿元。

 

    龙伏镇龙伏社区村民刘伟武感受很深,“水渠通了,我们种田户也就没了后顾之忧。”一张张细分的执行方案,汇成了浏阳的“民生蓝图”。

 

    这张民生蓝图直面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谋划,到绘制,到实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唯心中有民,身心贴近群众,方能事事关心。从而才有大山深处的书声、田畴阡陌的水声、进村入户的车声,声声入耳。

 

    多年来密切关注浏阳发展的新华社湖南分社长株潭采访部副主任阳建认为,对环境整治、教育、农村公路投入巨资,密度之大、节奏之快,在县域层面比较罕见,这种“三年行动”的方式是浏阳的一大特色。

 

    通过健全机制,简政放权,出台各项改革举措,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释放出越来越多的民生红利,营造出一个重民生、讲民生、抓民生的浓厚氛围,交出了民生改善精彩的“浏阳答卷”。

 

    启示二

 

    一线落实抓到底汇聚民生建设的“浏阳经验”

 

    没有一股子干劲,不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就难以把改革蓝图化为现实、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要想富,先修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美丽乡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何让这些美好的民生愿望都变为现实,浏阳将“一线工作法”作为法宝。一线落实抓到底,就是将这些改善民生的“三年行动”措施贯彻下去,从红头文件上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中。2014年11月,农田水利畅通工程三年行动动员会召开。会议刚结束,蕉溪乡就积极响应,开展“百名干部下村组,万名群众修水利”行动,党政班子带头,全乡干部连续六天参加“义务劳动周”。

 

    蕉溪乡党委书记曾云峰说,党旗飘在水渠上,干部沉到一线上,要的就是实干这种精气神。

 

    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绩效在一线考核,奖惩在一线兑现。答好民生题,落实抓到底。以三年行动蓝图为指南,广大党员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干在第一线,一环紧扣一环抓在关键处。”

 

    教育质量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能否留下来,事业、待遇、感情缺一不可。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设教师公租房……系列组合拳一打出,好评如潮。

 

    要抓实在,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惠。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要抓到位,靠的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作风。

 

    铁面执纪,徙木立信,民生难题不再悬而不解。

 

    教师留下来了,农村生源回流;水渠疏浚了,用水有了保障;屋场建好了,蝶变美丽乡村;公路修好了,一路顺畅……

 

    近年来,在过硬的“浏阳作风”推动下,党员干部焕发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民生理念深入心中,深入服务中。

 

    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为。浏阳更加坚持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认的导向,力求把干部用准用顺。在今年的乡镇党委换届中,提拔重用的干部90%来自基层。

 

    有想法、有干劲、有能力的年轻干部也在实干中脱颖而出。在今年4月公布的120余名干部拟任职(提名)人选的任前公示名单上,可以看到,有52名80后年轻干部得到重用。

 

    “有错无为皆问责,不在状态就换人。”民生行动贯彻落实,需要严明纪律、扎实作风护航。反过来,通过三年行动系列民生举措,又切实锻造了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造就了一大批忠诚、肯干、担当的干部队伍,锤炼了谋事、干事、成事的过硬作风。

 

    启示三

 

    一股干劲拧到底炼成民生行动的“浏阳力量”

 

    三年内,全市农村公路通畅率要达到90%以上。

 

    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提出的这个目标,推进原则是“以奖代补”、“成熟一批启动一批”。补助资金与当地自筹成为投资来源,广泛发动各方汇聚,成为改善浏阳农村公路现状的重要力量。

 

    其中,补助资金高达60%,为浏阳历年来规模最大、补助标准最高。

 

    民生建设,重在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

 

    民生工程的有力推进,需要干群合心合力。

 

    农村公路三年行动公布的两期项目中,枨冲镇共有30条公路待修,全长33.53公里。“全镇干部群众的修路热情空前高涨,有的项目已经动工了。”枨冲镇党委书记刘刚说,在才常村沿河片,全长4.4公里的道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我们争取未来实现村村通油砂路,组组通水泥路。”

 

    只有顺应民意、汇聚民力,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调动全市上下共谋发展、投身发展的积极性。只有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干劲拧成一股绳,才能成事。

 

    中和镇党委书记谢波说,群众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找到了增收的门路,也正是其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所在。中和全域美丽乡村从初期的“干群同行,共建共享”,到现在的“产业支撑,效益带动”,让美丽乡村建设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推进三年行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很关键。支村两委给力不给力,能不能将广大群众的干劲凝聚到一起至关重要。

 

    杨柳依依,亭台水榭间,独特乡村韵味在北盛镇亚洲湖村流淌,也凝结着支村两委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

 

    镇村两级和村民力量共同投入,力量汇聚,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认为,让村民充分参与决策和管理,是亚洲湖村民居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经验:“能够有效减少矛盾纠纷、调动村民积极性、提高村民满意度。”

 

    “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主旨是为了让农民共建、共享新农村。”黄永忠说。

 

    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古港镇沔江村村民刘德华说,如今的农村,搞卫生已经成了一种风气。对此,古港镇党委书记刘守德认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广大村民是主体。”

 

    超过10亿元投入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种大手笔在社会立马形成一种重视教育的示范效应。与之相对应,社会捐资助学之风也同向而来。坐高铁回乡修水利、村民动手设计屋场、“要我修路”向“我要修路”转变……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广大干部群众将建设浏阳的热情、干劲拧成一股绳,炼成民生行动的“浏阳力量”。

 

    编后语

 

    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浏阳改革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不断满足民生期盼,不断适应发展的需求。梳理近年来浏阳一系列的民生“三年行动”即可发现:通过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了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了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获得·民生备忘录”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观察“浏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视角。

 

    “浏阳县域经济发展起来后,一系列民生举措和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是率先将民生目标向现代化水平推进的一个生动体现。”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友良点评道。

 

    而更多的民生细节,正呈现在每个浏阳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

来源:浏阳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智库动态
浏阳:一张蓝图干到底,改善民生始终在路上
发布日期:2023-03-0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民生之花”开遍浏阳,靠的是什么?亲民、为民、利民,浏阳民生答卷,值得点赞。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指出,要把亲民利民惠民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三年行动”为主题,设定目标,给出时间表,一张蓝图干到底,改善民生始终在路上。每个项目具体到村、到组、到户、到人,打通最后一公里,民得实惠为根本,靠的是落实。党建引领,干部群众将干劲拧成一股绳,共谋发展、投身发展,靠的是齐心。

 

    浏阳日报记者胡敏陈郁琳

 

    启示一

 

    一张蓝图干到底交出民生改善的“浏阳答卷”

 

    11月8日,初冬的薄雾环绕着葛家镇大源冲的晨曦。

 

    这个浏西山村从2011年至今,搞卫生、建屋场,从不停歇的脚步,始终踏着“美丽浏阳”建设的节奏。

 

    从2011年“城乡统筹、环境同治”三年行动,到2015年升格为“新三年行动”,再到今年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浏阳的“美丽工程”一直走在前面。

 

    环境整治、全域美丽乡村,这是一张“湖湘宝地,美丽浏阳”的建设蓝图。

 

    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讲评,褒奖优秀、激励后进,数年坚持,季度讲评已举行20次。

 

    市爱卫办主任罗永昌感慨很深:“第一个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是攻坚克难阶段,逐步解决基础问题,新三年行动则是将常态化模式向规范化发展。”

 

    市农业局局长黄永忠认为,从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改善的是浏阳环境,受益的是广大群众。

 

    以此为注脚:浏阳荣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目前全国仅此一城。

 

    不止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农村公路,教育、水利同样如此: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又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细则》,开全省之先河;水利建设,今冬明春再投3.3亿元。

 

    龙伏镇龙伏社区村民刘伟武感受很深,“水渠通了,我们种田户也就没了后顾之忧。”一张张细分的执行方案,汇成了浏阳的“民生蓝图”。

 

    这张民生蓝图直面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谋划,到绘制,到实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唯心中有民,身心贴近群众,方能事事关心。从而才有大山深处的书声、田畴阡陌的水声、进村入户的车声,声声入耳。

 

    多年来密切关注浏阳发展的新华社湖南分社长株潭采访部副主任阳建认为,对环境整治、教育、农村公路投入巨资,密度之大、节奏之快,在县域层面比较罕见,这种“三年行动”的方式是浏阳的一大特色。

 

    通过健全机制,简政放权,出台各项改革举措,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释放出越来越多的民生红利,营造出一个重民生、讲民生、抓民生的浓厚氛围,交出了民生改善精彩的“浏阳答卷”。

 

    启示二

 

    一线落实抓到底汇聚民生建设的“浏阳经验”

 

    没有一股子干劲,不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就难以把改革蓝图化为现实、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要想富,先修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美丽乡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何让这些美好的民生愿望都变为现实,浏阳将“一线工作法”作为法宝。一线落实抓到底,就是将这些改善民生的“三年行动”措施贯彻下去,从红头文件上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中。2014年11月,农田水利畅通工程三年行动动员会召开。会议刚结束,蕉溪乡就积极响应,开展“百名干部下村组,万名群众修水利”行动,党政班子带头,全乡干部连续六天参加“义务劳动周”。

 

    蕉溪乡党委书记曾云峰说,党旗飘在水渠上,干部沉到一线上,要的就是实干这种精气神。

 

    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绩效在一线考核,奖惩在一线兑现。答好民生题,落实抓到底。以三年行动蓝图为指南,广大党员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干在第一线,一环紧扣一环抓在关键处。”

 

    教育质量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能否留下来,事业、待遇、感情缺一不可。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设教师公租房……系列组合拳一打出,好评如潮。

 

    要抓实在,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惠。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要抓到位,靠的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作风。

 

    铁面执纪,徙木立信,民生难题不再悬而不解。

 

    教师留下来了,农村生源回流;水渠疏浚了,用水有了保障;屋场建好了,蝶变美丽乡村;公路修好了,一路顺畅……

 

    近年来,在过硬的“浏阳作风”推动下,党员干部焕发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民生理念深入心中,深入服务中。

 

    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为。浏阳更加坚持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认的导向,力求把干部用准用顺。在今年的乡镇党委换届中,提拔重用的干部90%来自基层。

 

    有想法、有干劲、有能力的年轻干部也在实干中脱颖而出。在今年4月公布的120余名干部拟任职(提名)人选的任前公示名单上,可以看到,有52名80后年轻干部得到重用。

 

    “有错无为皆问责,不在状态就换人。”民生行动贯彻落实,需要严明纪律、扎实作风护航。反过来,通过三年行动系列民生举措,又切实锻造了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造就了一大批忠诚、肯干、担当的干部队伍,锤炼了谋事、干事、成事的过硬作风。

 

    启示三

 

    一股干劲拧到底炼成民生行动的“浏阳力量”

 

    三年内,全市农村公路通畅率要达到90%以上。

 

    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提出的这个目标,推进原则是“以奖代补”、“成熟一批启动一批”。补助资金与当地自筹成为投资来源,广泛发动各方汇聚,成为改善浏阳农村公路现状的重要力量。

 

    其中,补助资金高达60%,为浏阳历年来规模最大、补助标准最高。

 

    民生建设,重在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

 

    民生工程的有力推进,需要干群合心合力。

 

    农村公路三年行动公布的两期项目中,枨冲镇共有30条公路待修,全长33.53公里。“全镇干部群众的修路热情空前高涨,有的项目已经动工了。”枨冲镇党委书记刘刚说,在才常村沿河片,全长4.4公里的道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我们争取未来实现村村通油砂路,组组通水泥路。”

 

    只有顺应民意、汇聚民力,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调动全市上下共谋发展、投身发展的积极性。只有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干劲拧成一股绳,才能成事。

 

    中和镇党委书记谢波说,群众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找到了增收的门路,也正是其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所在。中和全域美丽乡村从初期的“干群同行,共建共享”,到现在的“产业支撑,效益带动”,让美丽乡村建设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推进三年行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很关键。支村两委给力不给力,能不能将广大群众的干劲凝聚到一起至关重要。

 

    杨柳依依,亭台水榭间,独特乡村韵味在北盛镇亚洲湖村流淌,也凝结着支村两委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

 

    镇村两级和村民力量共同投入,力量汇聚,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认为,让村民充分参与决策和管理,是亚洲湖村民居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经验:“能够有效减少矛盾纠纷、调动村民积极性、提高村民满意度。”

 

    “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主旨是为了让农民共建、共享新农村。”黄永忠说。

 

    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古港镇沔江村村民刘德华说,如今的农村,搞卫生已经成了一种风气。对此,古港镇党委书记刘守德认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广大村民是主体。”

 

    超过10亿元投入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种大手笔在社会立马形成一种重视教育的示范效应。与之相对应,社会捐资助学之风也同向而来。坐高铁回乡修水利、村民动手设计屋场、“要我修路”向“我要修路”转变……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广大干部群众将建设浏阳的热情、干劲拧成一股绳,炼成民生行动的“浏阳力量”。

 

    编后语

 

    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浏阳改革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不断满足民生期盼,不断适应发展的需求。梳理近年来浏阳一系列的民生“三年行动”即可发现:通过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了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了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获得·民生备忘录”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观察“浏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视角。

 

    “浏阳县域经济发展起来后,一系列民生举措和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是率先将民生目标向现代化水平推进的一个生动体现。”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友良点评道。

 

    而更多的民生细节,正呈现在每个浏阳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

来源:浏阳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