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国企改革的表述,它让“国企改革”成为今年两会高频热词,也再次凸显了国有企业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在3月27日举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理论研讨会上,对国企改革的思路和对策谈到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国企改革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以提高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配置效率为核心,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对国企的性质与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马晓河认为,深化国企改革要纠正行政垄断所致的扭曲与资源错配,治理产能过剩推动“僵尸企业”退出,释放更多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支持社会创新企业发展。
国企比一般的企业肩负了更多的角色与功能,除了负责日常企业运营,还要作为实现国家战略、弥补市场失灵时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又要协助政府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提供社会福利等,因此不同功能之间的冲突制约国企的发展步伐。
“国有企业占据大量竞争市场空间和要素配置权,行政的垄断加剧了财政负担与债务风险。同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未理顺,国企法人治理机制也亟待完善。”马晓河认为,这些都是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
针对国有企业目前发展现状和改革遇到的瓶颈,马晓河认为可以通过“两进、两退、一去、两剥离”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具体而言,在命脉行业和战略性领域,国有企业要进足、进够,切实担当起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的使命。而在竞争性领域和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环节,国企要退足、退够,为民间投资者“进得来、稳得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一去”则是国有企业内部治理要加速“去行政化”。取消行政级别,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责权。落实董事会选聘、考核、奖惩经理班子的职权,实现企业决策权与经营权分离。
同时,建立健全职业经理制度,加快完善企业人事和薪酬激励制度。推行国企高管合同制、年薪制、任期制和市场化选聘等,构建职业经理人市场治理体系,培育竞争有序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推进国企人力资源市场化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和职务待遇。
“两剥离”则是要剥离国资监管机构的公共服务与出资人代表职能。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马晓河: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