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黄宗良:追寻社会主义的三种境界
发布时间:2023-03-11

     许多人都熟悉,晚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宋朝词人晏殊之《蝶恋花》、柳永之《凤栖梧》、辛弃疾之《青玉案·元夕》中对爱情执着、期待盼望、追寻向往的词句,融会贯通一起,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往今来,东方西方,上下数千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可以说就是追求一个理想的、美好的,现在看来经过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艰辛探索、不懈奋斗,是可以实现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在近现代被称为社会主义。而追求通往这种社会的道路,构建、实现这种制度的思想、理论,自然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大学问。

   说社会主义理论是个大学问,不少人未必认同。但只要你进入或稍微接触这个领域,就可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理应是人类历史上文明成果的继承者,又是各时代和各国社会发展特点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概括;而且,既然要建立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理想、美好的社会,就必须通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历史学和人学等众多学科的学识,不仅是书本上的,而且是能够应用于实践中的真学问。这当然不是一个人(即使他是“天才”)可能达到的,而是一个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政治集团应该具备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几十代人才能达到的目标。

   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至今约170年,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家和思想理论家,不管是其代表人物还是整部社会主义史,都可以说经历了这三个境界。

   “独上高楼”者,在19世纪40年代,有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有俄罗斯的普列汉诺夫、列宁,意大利的葛兰西,中国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南斯拉夫的铁托,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朝鲜的金日成,越南的胡志明等等,等等。他们以比同时代(或同国度)杰出的英雄、智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以常人少有的锲而不舍的坚韧意志和执着精神,克服千难万险去追求和实践这个伟大的事业。

   他们的共性是姓“社”姓“公”。他们千万度寻觅的“那人”,便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领头登上这个“高楼”的是本世纪到来之际,被英国广播公司评选为“千年伟人”第一人的马克思及其亲密战友恩格斯。马克思在而立之年和他亲密战友,比他小两岁的恩格斯合著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石破天惊地喊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政治宣言指出人类解放的发展方向,即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奠定这一学说的两大坚实基石是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和揭露了资本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而揭露资本秘密的是被称为工人阶级“圣经”,至今仍被当成“预言书”的《资本论》。本世纪之初,当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金融危机的时候,一些政要、企业家、经济学家又翻开这部名著。它成了圣诞节受欢迎的礼物。

   然而,“山长水阔知何处”?天涯之路无尽头。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总趋势,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详尽计划和具体方案。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当时所能看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在批判中论证和预测、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五无”的社会,即没有私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阶级和没有政治意义上的“国家”。

   马克思针对的是西方社会。东方呢?马克思、恩格斯谈论过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他们曾兴奋地看到社会主义运动向不发达国家推进,并预料过东方促进西方;但他们不可能提供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历史把这个课题留给了东方的社会主义者。在马克思逝世这一年,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著作。10年后,年仅23岁的列宁建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他把建党作为领导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900年,他在德国同普列汉诺夫一起创办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星火报》。这份报纸的刊头上印着“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熊熊烈焰”。列宁这位19-20世纪之交出现于东方的时代巨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实践中看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将要有一系列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时期,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要全力抓住商业、市场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要让民众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社会主义事业;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政治上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监督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特别是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公式”,即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我理解为苏维埃政权+人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

   在国际问题上,列宁于1916年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总结了《资本论》问世以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时列宁对社会主义在世界的胜利估计得很快,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将在他们这一代人面前出现。


来源: 中央党校网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黄宗良:追寻社会主义的三种境界
发布时间:2023-03-11

     许多人都熟悉,晚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宋朝词人晏殊之《蝶恋花》、柳永之《凤栖梧》、辛弃疾之《青玉案·元夕》中对爱情执着、期待盼望、追寻向往的词句,融会贯通一起,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往今来,东方西方,上下数千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可以说就是追求一个理想的、美好的,现在看来经过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艰辛探索、不懈奋斗,是可以实现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在近现代被称为社会主义。而追求通往这种社会的道路,构建、实现这种制度的思想、理论,自然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大学问。

   说社会主义理论是个大学问,不少人未必认同。但只要你进入或稍微接触这个领域,就可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理应是人类历史上文明成果的继承者,又是各时代和各国社会发展特点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概括;而且,既然要建立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理想、美好的社会,就必须通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历史学和人学等众多学科的学识,不仅是书本上的,而且是能够应用于实践中的真学问。这当然不是一个人(即使他是“天才”)可能达到的,而是一个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政治集团应该具备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几十代人才能达到的目标。

   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至今约170年,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家和思想理论家,不管是其代表人物还是整部社会主义史,都可以说经历了这三个境界。

   “独上高楼”者,在19世纪40年代,有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有俄罗斯的普列汉诺夫、列宁,意大利的葛兰西,中国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南斯拉夫的铁托,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朝鲜的金日成,越南的胡志明等等,等等。他们以比同时代(或同国度)杰出的英雄、智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以常人少有的锲而不舍的坚韧意志和执着精神,克服千难万险去追求和实践这个伟大的事业。

   他们的共性是姓“社”姓“公”。他们千万度寻觅的“那人”,便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领头登上这个“高楼”的是本世纪到来之际,被英国广播公司评选为“千年伟人”第一人的马克思及其亲密战友恩格斯。马克思在而立之年和他亲密战友,比他小两岁的恩格斯合著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石破天惊地喊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政治宣言指出人类解放的发展方向,即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奠定这一学说的两大坚实基石是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和揭露了资本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而揭露资本秘密的是被称为工人阶级“圣经”,至今仍被当成“预言书”的《资本论》。本世纪之初,当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金融危机的时候,一些政要、企业家、经济学家又翻开这部名著。它成了圣诞节受欢迎的礼物。

   然而,“山长水阔知何处”?天涯之路无尽头。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总趋势,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详尽计划和具体方案。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当时所能看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在批判中论证和预测、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五无”的社会,即没有私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阶级和没有政治意义上的“国家”。

   马克思针对的是西方社会。东方呢?马克思、恩格斯谈论过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他们曾兴奋地看到社会主义运动向不发达国家推进,并预料过东方促进西方;但他们不可能提供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历史把这个课题留给了东方的社会主义者。在马克思逝世这一年,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著作。10年后,年仅23岁的列宁建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他把建党作为领导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900年,他在德国同普列汉诺夫一起创办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星火报》。这份报纸的刊头上印着“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熊熊烈焰”。列宁这位19-20世纪之交出现于东方的时代巨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实践中看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将要有一系列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时期,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要全力抓住商业、市场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要让民众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社会主义事业;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政治上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监督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特别是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公式”,即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我理解为苏维埃政权+人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

   在国际问题上,列宁于1916年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总结了《资本论》问世以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时列宁对社会主义在世界的胜利估计得很快,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将在他们这一代人面前出现。


来源: 中央党校网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