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现在大家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往就是关注简单的去产能,甚至一些地方不惜采用行政手段,下大力气推动去产能,这就有问题了,甚至非常容易就把经念歪了。”
12月6日的第四届“中新知识论坛”上,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认为,应从创新的角度认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应回归到创新上,通过加快形成新动能,从根本上去替代旧动能,进而解决发展支撑的问题。
胥和平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根本问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依靠化石能源发展的大规模制造经济走到尽头,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困难,而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格局又未真正形成,各国均进入“忧虑期”。
因此,必须防止对当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误判。“这不可能是一个周期性波动的问题,所谓的 探底 期望,我认为不切实际。”胥和平说。
“未来十年将是产业变革密集时期。”胥和平进一步分析,当前全球产业链变革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进入集中扩散应用新时期。工业创新活跃,颠覆性科技和革命性产品大量涌向,如移动智能终端、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同时,产业转型深入推进,这都为加速形成新供给、新产业和新模式提供可能,形成一个发展机遇。
事实上,海外学者亦持有类似观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务总监兼副校长(研究)蓝钦扬也表示,当今知识型经济的腾飞,重塑了新格局下的经济增长因素,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胥和平还指出,尽管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创造出难能可贵的机遇,但也仍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从国家“十三五”规划来看,我国的产业转型方向已较为明确,包括瞄准新一代网络、生物科技、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业,现实中新经济模式也在加速形成。但仍需在把握机遇的同时,维持理想期待,新的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贸易框架的建立或将不会是一个短期过程,甚至有可能长达三五十年,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此外,胥和平也提醒,中国的创新还必须跳出简单的产品和产业的创新,应提升自经济形态创新,这就要求社会必须提供从技术转移转化到产业培育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和环境,城市功能也具有不同意义。
此次论坛的背景是,广东与新加坡正努力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国际化“双创”建设。广东希望新加坡能提供知识型经济推进科研与创新、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开放合作平台的创新发展模式等国际先进经验、理念和体制机制,以及更多实际帮助,释放“双创”活力。
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黄国祥说,中新广州知识城希望通过引进国际资源,借鉴新加坡经验,推动国际化“双创”的建设,最终打造成环球协同创新枢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截至今年11月,中新广州知识城累计注册企业230家,累计注册资本294亿元。此外,取得用地的企业筹建项目一共39个,投资总额约440亿元,达产后产值约为129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