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京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的第一轮巡视,已接近尾声。截至目前,10个被巡视地区、单位,已“晒”出了7张问题“账单”。每张“账单”的最后一项,都是“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转中纪委、中组部处理”。
“这里面可能要揪出大‘老虎’。”江西某镇曾任纪检组长的王强(化名)说。
“当好‘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本轮中央巡视开始前,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提出了这一要求。
专家学者们认为,本轮中央巡视不仅仅是揪出“老虎”,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为下一步中央巡视制度改革“铺路”。
党内巡视制度从1996年启动,2003年开始运作。今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提出“要改革党的纪检体制,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长期关注反腐问题的专家李永忠认为,今后的中央巡视制度在空间上、地域上,覆盖面会更大,“现在的巡视只是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如何有效地覆盖到市及县,特别是县这一级,是巡视组要破解的一个难题”。
前瞻 巡视制度应该覆盖到市县级
今年是中国建立中央巡视制度的第十个年头。2003年8月,中央巡视组正式成立。运行10年后,今年8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中央巡视制度下一步该如何改进?10年运转发现了哪些问题?
对于当初的制度设计,李永忠解读称,“部长与省委书记相比,省委书记的确更需要监督。用巡视来监督省委书记”。
李永忠认为,今后,巡视机构空间、地域的覆盖面会更大,“现在的巡视组只是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如何有效地覆盖到市及县,是巡视组要破解的一个难题。在时间上,要把目前临时性的巡视,和定点巡视结合起来,而不是过好几年才轮到一个省去巡视一次”。
曾为民工维权、在网上持续实名公开批评一名县委书记的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认为,改进巡视制度的重点在于,如何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
陆群表示,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巡视必须机动灵活,“你一定期,哪怕周期再短,基层都有能掌握你的规律。一旦掌握规律,造假、掩盖的问题就会出现”。
7月做客人民网时,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彭阳春提出了同样的想法。他说,今后五年巡视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用”。
为此,中央巡视组实行“三个不固定”:巡视组组长不固定,现已建立中央巡视组组长库,人选都是省部级正职,既有刚离开领导工作岗位的,也有现职的,每一轮巡视前,根据具体情况从组长库中,确定组长人选,一次一授权,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这次可能是地方,下次可能是企业或事业单位;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不再有过去的地方巡视组、企业巡视组、金融巡视组之分。
(作者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