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潘建成:“三期”叠加是工业转型良机
发布时间:2023-02-27

2014年一季度,工业重新回到一位数增长,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也在持续6个季度平稳运行后出现小幅回落。

首先,从行业变化可以看出,一季度,与形成雾霾关联密切的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以及电力、煤炭行业产出增长的下滑比较明显。其次,从地区看,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全年减少1个百分点,而对形成华北雾霾关联较大的河北、山西、内蒙古工业增长则分别下滑6.5、6.3和4个百分点,其中河北、山西的工业增速分别下滑到3.5%和4.5%的罕见低位。

事实上,目前的工业增速在全球范围来说依然可算是鹤立鸡群。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去年四季度至今年1月全球工业增长率平均在4%左右,其中发达国家基本上低于3%,发展中国家平均低于6%,均明显低于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增长8.7%的速度。而中国作为全球规模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工业增长的基数已经非常高,能保持8%以上的增长已然不易。

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但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并未减弱。一季度,在上游资源行业占比相对较大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长下滑至4.5%,而股份制企业增长依然达到10.1%,显示民营经济仍保持较高的活力;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增长下滑至17.6%,但私营企业投资增长高达26.6%,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8%提高到30.1%。

工业结构也趋于优化。根据一季度工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与消费和结构升级相关的医药、食品、家具、装备、电子等行业处于较高的景气状态,而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景气度相对较低,表明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在改革等外力的作用下,市场通过景气信号重新配置资源。比如说,一季度,文化用品产业投资增长在去年同期30.1%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到34.8%,而钢铁行业投资则出现7.5%的下降。

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

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对于中国工业发展来说,“三期”叠加恰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应该努力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并坚决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中国工业历史性的转型

尽管工业结构优化呈现启动迹象,但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产能过剩形势严峻,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已发生一些变化。

一季度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0.8%,汽车出口交货值增长8.6%,均明显高于全部工业出口交货值4.2%的增速,表明汽车和装备出口竞争力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我国传统出口优势项目电子通信设备出口增速仅2.9%,而钢铁和建材出口分别增长14.6%和10%,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对于占全部出口四成的电子通信设备产品行业的发展来说,既可以通过推动国内信息化发展,拓展国内市场需求来分担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带来的压力,也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与国际市场更好地融合来扩大全球市场。但从根本上说,只有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单位投入产出效率,从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过渡到技术创新竞争优势,才能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再度焕发活力。

      而对于“两高”行业来说,应该对其相关产品出口有一定限制,尤其是对消耗本土的资源和能源,污染本土的环境,出口附加值很低的那些产品,更要进行出口限制。不能因为这些产品出口增长的加快,放慢化解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几乎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上榜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其中工业企业大多是拥有石油、煤炭、矿藏等资源控制权的央企,像华为这样靠技术立足的企业屈指可数。是否有更多的“华为”上榜,或许可以作为反映中国工业由大到强、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成效的标志之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工业发展应把“三期”叠加当成难得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中国工业历史性的转型。

      潘建成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潘建成:“三期”叠加是工业转型良机
发布时间:2023-02-27

2014年一季度,工业重新回到一位数增长,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也在持续6个季度平稳运行后出现小幅回落。

首先,从行业变化可以看出,一季度,与形成雾霾关联密切的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以及电力、煤炭行业产出增长的下滑比较明显。其次,从地区看,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全年减少1个百分点,而对形成华北雾霾关联较大的河北、山西、内蒙古工业增长则分别下滑6.5、6.3和4个百分点,其中河北、山西的工业增速分别下滑到3.5%和4.5%的罕见低位。

事实上,目前的工业增速在全球范围来说依然可算是鹤立鸡群。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去年四季度至今年1月全球工业增长率平均在4%左右,其中发达国家基本上低于3%,发展中国家平均低于6%,均明显低于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增长8.7%的速度。而中国作为全球规模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工业增长的基数已经非常高,能保持8%以上的增长已然不易。

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但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并未减弱。一季度,在上游资源行业占比相对较大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长下滑至4.5%,而股份制企业增长依然达到10.1%,显示民营经济仍保持较高的活力;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增长下滑至17.6%,但私营企业投资增长高达26.6%,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8%提高到30.1%。

工业结构也趋于优化。根据一季度工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与消费和结构升级相关的医药、食品、家具、装备、电子等行业处于较高的景气状态,而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景气度相对较低,表明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在改革等外力的作用下,市场通过景气信号重新配置资源。比如说,一季度,文化用品产业投资增长在去年同期30.1%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到34.8%,而钢铁行业投资则出现7.5%的下降。

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

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对于中国工业发展来说,“三期”叠加恰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应该努力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并坚决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中国工业历史性的转型

尽管工业结构优化呈现启动迹象,但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产能过剩形势严峻,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已发生一些变化。

一季度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0.8%,汽车出口交货值增长8.6%,均明显高于全部工业出口交货值4.2%的增速,表明汽车和装备出口竞争力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我国传统出口优势项目电子通信设备出口增速仅2.9%,而钢铁和建材出口分别增长14.6%和10%,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对于占全部出口四成的电子通信设备产品行业的发展来说,既可以通过推动国内信息化发展,拓展国内市场需求来分担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带来的压力,也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与国际市场更好地融合来扩大全球市场。但从根本上说,只有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单位投入产出效率,从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过渡到技术创新竞争优势,才能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再度焕发活力。

      而对于“两高”行业来说,应该对其相关产品出口有一定限制,尤其是对消耗本土的资源和能源,污染本土的环境,出口附加值很低的那些产品,更要进行出口限制。不能因为这些产品出口增长的加快,放慢化解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几乎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上榜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其中工业企业大多是拥有石油、煤炭、矿藏等资源控制权的央企,像华为这样靠技术立足的企业屈指可数。是否有更多的“华为”上榜,或许可以作为反映中国工业由大到强、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成效的标志之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工业发展应把“三期”叠加当成难得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中国工业历史性的转型。

      潘建成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