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厉以宁:改革靠信心 更要靠智慧
发布时间:2023-02-28

    1月25日,经济学家厉以宁出席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演讲内容全文如下:

  最近包括国内国 外,流行着两种(说法)影响着我们信心。一个是:红利还有没有了。过去中国的红利,比如说人口红利有廉价劳动力,资源红利有比较多的土地可以利用,改革红利过去曾经出现过一系列 改革政策,但是现在这些政策的效率渐渐没有了。既然是没有红利了,那中国经济还有什么希望呢?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种观点: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的报告,有些中等收入的国家,在收 入达到四五千美元的时候,就停滞不前了,像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墨西哥……都有这种例子。既然这样的话,中国现在到了这个阶段了,中国是不是会跟他们一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停步不前了?

  这两种观点实际 上都是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

    收入分配改革要首抓初次分配

  一、首先,任何 国家,任何发展阶段,都有它的优势,这个优势就形成了活力,回到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收入很低啊,但是廉价劳动力的存在,丰富的土地资源的存在,当然还有些改革措施,这样的话经济 就上去了。但这是一定时期的优势,优势是会改变的,红利也是会改变的,旧的人口红利以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存在为前提的,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廉价劳动力这个概念还存在,但实际上不 如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比我们好,(比我们)还廉价,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我(应该)认识到,红利是可以转变的,旧的人口红利可以变成新的人口红利的,新的人口红利在哪里呢 ?我们不再停留在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阶段),而已技术工人为优势,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 ,就是技工时代的开始。我们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技术培训,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进入到技工 时,而东南亚在这点上是比不了中国的。

  我们跟发达国家 相比,应该这么说,我们的技工水平在加以培育(之后)绝对不低于他们,而我们的工资比他们要低得多,增加到他那个阶段的工资还要一定时间,这之间就有我们的优势,有些企业家在广 东遇到我,他们说工厂迁到柬埔寨去了,结果发现那里的工人技术水平不行,比中国工人差远了,而且没有中国工人刻苦、耐劳、勤奋、守纪律,所以说反而亏了。(那些企业家)就不会再 走了,找我来问,有什么办法没有?有办法,你既然到那里了,你就利用在那里的优势,产品的最初阶段在那里生产,进一步加工运回国内生产,这个时候一样有优势。资源优势,土地资源 的确是越来越少,可利用的土地比过去相对少,在那些国家里,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多。但是有一点,真正的资源优势在哪里?在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上去了,新的资源就来了。比如海水淡 化,比如说新能源的开发,比如说沙漠的改造,还有最近正在进行的超产业……超产业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是这样,中国的草质量不行,蛋白质含量低,牛羊吃了以后奶的蛋白质就不行,那 就需要把蛋白质给它增加,把草给它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节省水,另外更新周期长,还要蛋白质含量高,所以说这个在内蒙推行很顺利的,牧民他都愿意的。你给我草换了,我如果到一 起,以这个(换草)当做条件,这就是新的资源。我们要发展科技,加大科技投资,为了产生新的资源红利。

  改革红利也是一 样,现在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以前技工的培养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改革,甚至包括农村教育制度的改革都要进步。你要新的资源红利出来,科技体制的改革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都是很重要 的。但是还有更重要的改革,在中国当前来说,应该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因为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能不能继续调动人的积极性,能不能继续维持 一个稳定和谐的增长。收入分配改革怎么搞?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在初次分配,不在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当然重要,但如果是初次分配都不改的话,二次分配(改革)效果不大。

  现在谈初次分配 改革的困难在哪儿?

  第一点, 要把 计划体制留下来的那些关于工资方面的一些规定做一次审查,该退出的退出,该重订的重订,该修改的修改。因为我们现在工资的级差,行业的级差很多很多,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遗留下 来的,是这么多年没动的。

  第二点, 初次 分配要给农民以财产性收入,给农民以财产性收入已经讲了很久了,为什么难办?因为产权没有确定,产权没有确定,财产性收入怎么可能会有?最近呢我带了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在浙江 调查,在嘉兴、湖州、杭州那儿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在农村还进行着土地初权,把农民现在有多少地,有多少宅基地重新丈量,另外,土地初权以后“三权”(宅基地的使用权,承包地的使 用权,房屋产权)确定下来,这就有了“三权三证”,有了“三权三证”以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利益被保护了,你要想占我的地,产权是我的,必须经过谈判,你不能硬占。不 然我可以根据物权法告这个政府,你就不能把我的土地拿走,所以农民是非常积极的。有了财产性收入,我们在农村做了调查,跟这些农民接触,问他你们现在收入怎么样?他说:“我现在 有三方面收入,如果我自己种,我就有种植的收入;我就有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体也行,这就有了土地的红利收入;或者把房子拆了,全盖成四五层高楼,住两层,留着一层自己开店用, 最上面一层出租,收城里人的房租,这就有了多方面的收入。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了土地初权以前,城乡的收入在哪里呢?在浙江是3.3比1;土地初权以后,城乡收入比是2.0比1;在杭嘉 湖一代,1.9比1。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了,增加了多方面收入,初次分配就这样增加了。

  第三点, 就是 在买方和卖方不对称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弱的一方。比如农民是农产品的卖方,收购他产品的是企业,农民和企业比起来,农民是弱势群体;工作求职或雇工,求职者是弱方,弱方和强势力 之间的关系怎么协调?要通过法律来保障他们的利益。这样做同样也是提高了初级分配的收入。

  只要初级分配收 入上来了,二次分配才能够起到作用,二次分配主要是干什么的?城乡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就包含在这里面,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是一样的,权利是平等的,这就行了。而现在的二次 分配结果不行之处在哪里?就在一次次被有差别了,二次分配没有缩小差别反而扩大了差别,这是我亲自调查的结果,一次分配完了二点九几(比一),二次分配完了三点几(比一),这就 不行,为什么?因为造成了不平等。比如说,城里职工公费医疗,农民进城打工新合作医疗;国家的教育经费的分布,城乡是不一样的,人均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二次分配首要问题在中 国就体现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这要是实现了,就不会再出现扩大收入分配差别的结构问题。

    长期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靠经验和智慧

  二、陷阱方面的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提出来,实际上是给政府一个警示。任何收入阶段都有陷阱,更大更普遍的是人均在1000美元以下,很多国家长期不能拜托低增长的状况,越过了 中等收入阶段,到人均12000美元以上,高收入依然有陷阱。当年世界银行费了很大的力量做宣传,宣传什么东西?如何拜托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没几年,希腊就进入每人两万多 美元的年人均GDP了,现在不是一样进入陷阱吗?怎么也起不来,增长率下降;再看日本,日本到了四万美元(年人均GDP)以上,现在一样长期经济停滞,所以别信只有中等收入才有陷阱, 任何收入阶段都有陷阱,就看你是不是注意这个问题。

  中国正处在中等 收入向中等偏上收入,再向高等收入阶段前进的过程中,要注意些问题。其中很大的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不稳定和谐是不可能发展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可持续发展这 个概念重要,但是不要把可持续发展仅仅限制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等方面,它(可持续发展)是两个方面:

  从自然地角度来 看,绿色经济是重要的,低碳经济是重要的;但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两方面都要重视,你光重视生态,而把社会稳定和谐忘记了,这 样经济没法摆脱陷阱,要摆脱陷阱,就涉及到几个改革的问题:

  就像我刚才说的 ,现在政治和经济是不可分的——当前的城镇化,因为城镇化体现了我们的经济怎么在下一步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的城镇化问题,这是给了我们机遇。西欧国家不叫 城镇化,叫城市化,它的城市化适合什么连在一起呢?他的城市化是和工业化平行的,在当初他们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民进城,农民进城就带来了城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西方国家 的经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一点是:西方国 家的城镇化最后会发展初“城市病”,城市里污染严重,棚户区、贫民窟纷纷出现,环境也破坏了,污染了,污水垃圾到处都是,还有就是社会治安不好,社会乱,所以就出现了反城市化, 什么是反城市化呢?就是城外的人王城里挤,城里的人迁到郊外去,我们要避免这个问题。

  另一点是:人口 过度集中在城市,这对国家生产的配置,生产力的配置是不利的。

  难道中国可以像 欧洲国家一样,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吗?将来过几年,我们的人口15亿,百分之八十就是12亿(人)全涌入城市,那城市怎么容纳得下?城市的各种生活质量都会下降, 中国到那个时候也不可能接受。

  所以,必须走适 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三部分组成:

  老城区是现有城 市,主要工作是改造,主要要把那些污染工业向外迁;另外,改造棚户区,改造成适合人居住的居民区,再加上商业区和服务区,老城区要朝这个方向改造;

  新城区要建工业 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等,这代表着新的产业在这里建立,也代表它的技术水平比原来高,带动整个城市发展起新城区。让新城区也成为居民区,这就行了;

  新社区就是很多 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看过,有许多建的很好,他们让我提意见,我说你们要朝着四个方向努力:第一要园林化,不管你这个地方盖多少层楼,要园林化;第二要循环经济,废水处理, 利用垃圾等等;第三公共服务要到位;第四城乡社会保障要一体化。你把这四个都做到了,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城镇,我们把它叫做新社区。

  新社区里农民和 市民保障都一体化了,公共服务到位了,更适合人居住了,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城镇化,这里有很多机会,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应该知道一句话:“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你 抓住机遇,对中国有信心,知道下一步怎么改,才能致富。

    城镇化面临许多困难 不能短期完成

  在中国,毫无疑 问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是短期能完成的,面临着很多困难,我在下面调查发现这样几个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 业困难。农民都往城里搬,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要懂两点,一个是创业带动就业;一个是以就业扩大就业。支持民营企业在这里生根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生根发展很可能带动就 业,城市一定要这样。城市建设起来以后,收入就多,收入多了以后带动消费,别人就可以就业了,就业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的最好方法。

  第二个困难:教 育问题。下一步教育改革怎么办?教育资源的配置一定要跟上,想想过去所走的路是重视城里的教育,结果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今天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比例比城 市里的孩子少得多,农村的孩子能上大学的,比城里的孩子又少得多,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就业的差异。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个情况,就是农民工职业自习化。这本来是不应该有的现象,但是 他学历低,学历低就产生这种结果,农民工的儿子还是农民工,没法学习,没有专业训练,最终的命运可能还是做农民工,这就需要城市化尽快把教育水平提高。

  第三个困难:资 金困难。城镇化得要钱啊,土地财政已经走到尽头了,不能再走了,那就得借债,地方政府不能发债券,如果要发债也是中央出面,如果中央出面作担保,将来越建越大,中央怎么办?所以 这要走一条新路,新路应该参照国外的经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它们的城市发展是比较晚的,城市建设的钱从哪里来?建立城市建设公共投资基金。

  城市建设公共投 资基金是由地方政府出一点儿钱,然后各个金融机构包括保险机构纷纷作为机构投资人,基金就建立起来了。基金建立起来以后,按市场规则来运行,每年发一批债券——城市建设债券。因 为它的利率比银行利率高,比国库券要高,所以比较好卖。然后账目全部公开,监管机制很严格,基金投资在一些工厂,像自来水厂、发电厂等等。每年一发,年年都发,把城市公共设施建 设起来,这种经验对我们来说是好的,可以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还有就是新社区 怎么和城镇化连载一起呢?这个问题主要是新社区要采取社会管理方式,在社会管理机构(相关负责人)中,要在基层的社区选举中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让大家选举、投票。这种情况下, 对我们基层的建设无论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有好处。

  还有最后一个困 难:就是这个田谁来种啊?应该说,农民愿意进城就进城,留在乡下的老弱病残,该救济的救济,该有各种津贴就有各种津贴,散户始终是有的,听其自便。将来的趋势是,承包土地三种人 在介入:第一种是种植能手,也就是种植大户,他很能干,会种田,他通过土里流转、租赁或者转包各种形式种田。我们在湖北做调查,很多地方都是上千亩土地流转到大户的手上,他们雇 几个工人,全都是机械化运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他有钱挣。湖北随州那个地方我去过,三万亩地一个大农场……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种种植大户;第二种就是农民归属的专业合作社,张维迎 主席带我们到重庆去调研,在梁平县看到生产茶叶的有茶叶合作社,生产西瓜的有西瓜合作社,在长寿、涪陵、中阳等地,有种植柑桔的柑桔合作社;还有第三种就是农业企业下乡去。农业 企业带资本下乡,带技术下乡,它有新科技又有资本,这都是民营企业。刚才讲了在内蒙,就有农业企业下乡去了,草业也一样;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做实验;在贵州种树,在沿海一带的 果业公司种梨树,品种是从韩国进口的,梨树一年的收入是一亩地五万块钱,种庄稼是五千块钱,所以说这样的方式都是很好的。

  将来中国的田是 种植大户在种,是专业合作社在种,还有农业企业的加入,在将来,中国一定是从单向的城乡一体化走向双向的城乡一体化,单向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农民都往城里去——城镇化,下一步的工 作是双向的,农民愿意进城就进城,开店就开店,做工就做工,开小工厂就开小工厂……这还是单向的,再加上双向的,城里人愿意下乡就下乡,愿意种田就种田,愿意搞其他的开发就搞其 他开发,这样一来,双向的城镇化才是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还有最后一句话 :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智慧谢谢大家!

    厉以宁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厉以宁:改革靠信心 更要靠智慧
发布时间:2023-02-28

    1月25日,经济学家厉以宁出席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演讲内容全文如下:

  最近包括国内国 外,流行着两种(说法)影响着我们信心。一个是:红利还有没有了。过去中国的红利,比如说人口红利有廉价劳动力,资源红利有比较多的土地可以利用,改革红利过去曾经出现过一系列 改革政策,但是现在这些政策的效率渐渐没有了。既然是没有红利了,那中国经济还有什么希望呢?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种观点: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的报告,有些中等收入的国家,在收 入达到四五千美元的时候,就停滞不前了,像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墨西哥……都有这种例子。既然这样的话,中国现在到了这个阶段了,中国是不是会跟他们一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停步不前了?

  这两种观点实际 上都是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

    收入分配改革要首抓初次分配

  一、首先,任何 国家,任何发展阶段,都有它的优势,这个优势就形成了活力,回到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收入很低啊,但是廉价劳动力的存在,丰富的土地资源的存在,当然还有些改革措施,这样的话经济 就上去了。但这是一定时期的优势,优势是会改变的,红利也是会改变的,旧的人口红利以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存在为前提的,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廉价劳动力这个概念还存在,但实际上不 如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比我们好,(比我们)还廉价,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我(应该)认识到,红利是可以转变的,旧的人口红利可以变成新的人口红利的,新的人口红利在哪里呢 ?我们不再停留在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阶段),而已技术工人为优势,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 ,就是技工时代的开始。我们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技术培训,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进入到技工 时,而东南亚在这点上是比不了中国的。

  我们跟发达国家 相比,应该这么说,我们的技工水平在加以培育(之后)绝对不低于他们,而我们的工资比他们要低得多,增加到他那个阶段的工资还要一定时间,这之间就有我们的优势,有些企业家在广 东遇到我,他们说工厂迁到柬埔寨去了,结果发现那里的工人技术水平不行,比中国工人差远了,而且没有中国工人刻苦、耐劳、勤奋、守纪律,所以说反而亏了。(那些企业家)就不会再 走了,找我来问,有什么办法没有?有办法,你既然到那里了,你就利用在那里的优势,产品的最初阶段在那里生产,进一步加工运回国内生产,这个时候一样有优势。资源优势,土地资源 的确是越来越少,可利用的土地比过去相对少,在那些国家里,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多。但是有一点,真正的资源优势在哪里?在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上去了,新的资源就来了。比如海水淡 化,比如说新能源的开发,比如说沙漠的改造,还有最近正在进行的超产业……超产业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是这样,中国的草质量不行,蛋白质含量低,牛羊吃了以后奶的蛋白质就不行,那 就需要把蛋白质给它增加,把草给它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节省水,另外更新周期长,还要蛋白质含量高,所以说这个在内蒙推行很顺利的,牧民他都愿意的。你给我草换了,我如果到一 起,以这个(换草)当做条件,这就是新的资源。我们要发展科技,加大科技投资,为了产生新的资源红利。

  改革红利也是一 样,现在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以前技工的培养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改革,甚至包括农村教育制度的改革都要进步。你要新的资源红利出来,科技体制的改革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都是很重要 的。但是还有更重要的改革,在中国当前来说,应该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因为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能不能继续调动人的积极性,能不能继续维持 一个稳定和谐的增长。收入分配改革怎么搞?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在初次分配,不在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当然重要,但如果是初次分配都不改的话,二次分配(改革)效果不大。

  现在谈初次分配 改革的困难在哪儿?

  第一点, 要把 计划体制留下来的那些关于工资方面的一些规定做一次审查,该退出的退出,该重订的重订,该修改的修改。因为我们现在工资的级差,行业的级差很多很多,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遗留下 来的,是这么多年没动的。

  第二点, 初次 分配要给农民以财产性收入,给农民以财产性收入已经讲了很久了,为什么难办?因为产权没有确定,产权没有确定,财产性收入怎么可能会有?最近呢我带了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在浙江 调查,在嘉兴、湖州、杭州那儿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在农村还进行着土地初权,把农民现在有多少地,有多少宅基地重新丈量,另外,土地初权以后“三权”(宅基地的使用权,承包地的使 用权,房屋产权)确定下来,这就有了“三权三证”,有了“三权三证”以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利益被保护了,你要想占我的地,产权是我的,必须经过谈判,你不能硬占。不 然我可以根据物权法告这个政府,你就不能把我的土地拿走,所以农民是非常积极的。有了财产性收入,我们在农村做了调查,跟这些农民接触,问他你们现在收入怎么样?他说:“我现在 有三方面收入,如果我自己种,我就有种植的收入;我就有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体也行,这就有了土地的红利收入;或者把房子拆了,全盖成四五层高楼,住两层,留着一层自己开店用, 最上面一层出租,收城里人的房租,这就有了多方面的收入。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了土地初权以前,城乡的收入在哪里呢?在浙江是3.3比1;土地初权以后,城乡收入比是2.0比1;在杭嘉 湖一代,1.9比1。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了,增加了多方面收入,初次分配就这样增加了。

  第三点, 就是 在买方和卖方不对称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弱的一方。比如农民是农产品的卖方,收购他产品的是企业,农民和企业比起来,农民是弱势群体;工作求职或雇工,求职者是弱方,弱方和强势力 之间的关系怎么协调?要通过法律来保障他们的利益。这样做同样也是提高了初级分配的收入。

  只要初级分配收 入上来了,二次分配才能够起到作用,二次分配主要是干什么的?城乡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就包含在这里面,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是一样的,权利是平等的,这就行了。而现在的二次 分配结果不行之处在哪里?就在一次次被有差别了,二次分配没有缩小差别反而扩大了差别,这是我亲自调查的结果,一次分配完了二点九几(比一),二次分配完了三点几(比一),这就 不行,为什么?因为造成了不平等。比如说,城里职工公费医疗,农民进城打工新合作医疗;国家的教育经费的分布,城乡是不一样的,人均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二次分配首要问题在中 国就体现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这要是实现了,就不会再出现扩大收入分配差别的结构问题。

    长期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靠经验和智慧

  二、陷阱方面的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提出来,实际上是给政府一个警示。任何收入阶段都有陷阱,更大更普遍的是人均在1000美元以下,很多国家长期不能拜托低增长的状况,越过了 中等收入阶段,到人均12000美元以上,高收入依然有陷阱。当年世界银行费了很大的力量做宣传,宣传什么东西?如何拜托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没几年,希腊就进入每人两万多 美元的年人均GDP了,现在不是一样进入陷阱吗?怎么也起不来,增长率下降;再看日本,日本到了四万美元(年人均GDP)以上,现在一样长期经济停滞,所以别信只有中等收入才有陷阱, 任何收入阶段都有陷阱,就看你是不是注意这个问题。

  中国正处在中等 收入向中等偏上收入,再向高等收入阶段前进的过程中,要注意些问题。其中很大的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不稳定和谐是不可能发展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可持续发展这 个概念重要,但是不要把可持续发展仅仅限制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等方面,它(可持续发展)是两个方面:

  从自然地角度来 看,绿色经济是重要的,低碳经济是重要的;但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两方面都要重视,你光重视生态,而把社会稳定和谐忘记了,这 样经济没法摆脱陷阱,要摆脱陷阱,就涉及到几个改革的问题:

  就像我刚才说的 ,现在政治和经济是不可分的——当前的城镇化,因为城镇化体现了我们的经济怎么在下一步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的城镇化问题,这是给了我们机遇。西欧国家不叫 城镇化,叫城市化,它的城市化适合什么连在一起呢?他的城市化是和工业化平行的,在当初他们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民进城,农民进城就带来了城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西方国家 的经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一点是:西方国 家的城镇化最后会发展初“城市病”,城市里污染严重,棚户区、贫民窟纷纷出现,环境也破坏了,污染了,污水垃圾到处都是,还有就是社会治安不好,社会乱,所以就出现了反城市化, 什么是反城市化呢?就是城外的人王城里挤,城里的人迁到郊外去,我们要避免这个问题。

  另一点是:人口 过度集中在城市,这对国家生产的配置,生产力的配置是不利的。

  难道中国可以像 欧洲国家一样,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吗?将来过几年,我们的人口15亿,百分之八十就是12亿(人)全涌入城市,那城市怎么容纳得下?城市的各种生活质量都会下降, 中国到那个时候也不可能接受。

  所以,必须走适 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三部分组成:

  老城区是现有城 市,主要工作是改造,主要要把那些污染工业向外迁;另外,改造棚户区,改造成适合人居住的居民区,再加上商业区和服务区,老城区要朝这个方向改造;

  新城区要建工业 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等,这代表着新的产业在这里建立,也代表它的技术水平比原来高,带动整个城市发展起新城区。让新城区也成为居民区,这就行了;

  新社区就是很多 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看过,有许多建的很好,他们让我提意见,我说你们要朝着四个方向努力:第一要园林化,不管你这个地方盖多少层楼,要园林化;第二要循环经济,废水处理, 利用垃圾等等;第三公共服务要到位;第四城乡社会保障要一体化。你把这四个都做到了,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城镇,我们把它叫做新社区。

  新社区里农民和 市民保障都一体化了,公共服务到位了,更适合人居住了,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城镇化,这里有很多机会,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应该知道一句话:“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你 抓住机遇,对中国有信心,知道下一步怎么改,才能致富。

    城镇化面临许多困难 不能短期完成

  在中国,毫无疑 问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是短期能完成的,面临着很多困难,我在下面调查发现这样几个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 业困难。农民都往城里搬,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要懂两点,一个是创业带动就业;一个是以就业扩大就业。支持民营企业在这里生根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生根发展很可能带动就 业,城市一定要这样。城市建设起来以后,收入就多,收入多了以后带动消费,别人就可以就业了,就业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的最好方法。

  第二个困难:教 育问题。下一步教育改革怎么办?教育资源的配置一定要跟上,想想过去所走的路是重视城里的教育,结果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今天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比例比城 市里的孩子少得多,农村的孩子能上大学的,比城里的孩子又少得多,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就业的差异。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个情况,就是农民工职业自习化。这本来是不应该有的现象,但是 他学历低,学历低就产生这种结果,农民工的儿子还是农民工,没法学习,没有专业训练,最终的命运可能还是做农民工,这就需要城市化尽快把教育水平提高。

  第三个困难:资 金困难。城镇化得要钱啊,土地财政已经走到尽头了,不能再走了,那就得借债,地方政府不能发债券,如果要发债也是中央出面,如果中央出面作担保,将来越建越大,中央怎么办?所以 这要走一条新路,新路应该参照国外的经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它们的城市发展是比较晚的,城市建设的钱从哪里来?建立城市建设公共投资基金。

  城市建设公共投 资基金是由地方政府出一点儿钱,然后各个金融机构包括保险机构纷纷作为机构投资人,基金就建立起来了。基金建立起来以后,按市场规则来运行,每年发一批债券——城市建设债券。因 为它的利率比银行利率高,比国库券要高,所以比较好卖。然后账目全部公开,监管机制很严格,基金投资在一些工厂,像自来水厂、发电厂等等。每年一发,年年都发,把城市公共设施建 设起来,这种经验对我们来说是好的,可以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还有就是新社区 怎么和城镇化连载一起呢?这个问题主要是新社区要采取社会管理方式,在社会管理机构(相关负责人)中,要在基层的社区选举中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让大家选举、投票。这种情况下, 对我们基层的建设无论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有好处。

  还有最后一个困 难:就是这个田谁来种啊?应该说,农民愿意进城就进城,留在乡下的老弱病残,该救济的救济,该有各种津贴就有各种津贴,散户始终是有的,听其自便。将来的趋势是,承包土地三种人 在介入:第一种是种植能手,也就是种植大户,他很能干,会种田,他通过土里流转、租赁或者转包各种形式种田。我们在湖北做调查,很多地方都是上千亩土地流转到大户的手上,他们雇 几个工人,全都是机械化运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他有钱挣。湖北随州那个地方我去过,三万亩地一个大农场……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种种植大户;第二种就是农民归属的专业合作社,张维迎 主席带我们到重庆去调研,在梁平县看到生产茶叶的有茶叶合作社,生产西瓜的有西瓜合作社,在长寿、涪陵、中阳等地,有种植柑桔的柑桔合作社;还有第三种就是农业企业下乡去。农业 企业带资本下乡,带技术下乡,它有新科技又有资本,这都是民营企业。刚才讲了在内蒙,就有农业企业下乡去了,草业也一样;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做实验;在贵州种树,在沿海一带的 果业公司种梨树,品种是从韩国进口的,梨树一年的收入是一亩地五万块钱,种庄稼是五千块钱,所以说这样的方式都是很好的。

  将来中国的田是 种植大户在种,是专业合作社在种,还有农业企业的加入,在将来,中国一定是从单向的城乡一体化走向双向的城乡一体化,单向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农民都往城里去——城镇化,下一步的工 作是双向的,农民愿意进城就进城,开店就开店,做工就做工,开小工厂就开小工厂……这还是单向的,再加上双向的,城里人愿意下乡就下乡,愿意种田就种田,愿意搞其他的开发就搞其 他开发,这样一来,双向的城镇化才是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还有最后一句话 :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智慧谢谢大家!

    厉以宁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