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创新推动发展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创新提升企业发展动力已经成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近日,在2019中国(甘肃)非公经济发展论坛分论坛——“助推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就提振信心,靠创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话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剖析民营企业缘何信心不足
我国一直重视并支持非公经济发展。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发表重要讲话表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在此,习近平总书记还首次提出了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目标及其政策要求。
此次讲话突出强调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提振发展信心,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取得更新更好发展。但是,时隔一年多,民营经济离场论就在舆论场上掀起波澜,于是很多民营企业家便产生了“三个没有变”与实际感受仍有距离的想法和看法,生存和发展的信心不足,投资下降、产出减少、市场收缩,如此等等相继而起。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并鼓励民营企业家要“坚定信心、齐心协力,保持和增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要求各级政府要着力抓好“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六个方面政策举措的落实。同时还明确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先后颁布了支持与鼓励意见、办法或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不仅民营企业家,就是普通百姓还有很多人仍然感到发展前景渺茫,创新动力仍然明显不足。
缘何如此?“大家都熟知‘创新’有助于企业成长和发展,但为什么直到现在,大量民营企业仍感到前景不明,因而‘创新’动力不足?”
刘迎秋对此分析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政策出台还需在科学性、配套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并在实际执行中要注重因地制宜落地实施,谨防在政策落地执行的过程中简单化、“一刀切”等。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家自身对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这样一个大变局尚缺乏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
找准创新入口促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创新’的内容很多,我们除了要紧紧围绕技术、制度、管理、组织、市场、产品、工艺等做好‘创新’这篇文章之外,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做好创新。”刘迎秋说。
刘迎秋认为,政府要千方百计构建政企之间真正开阔畅通的“绿色通道”。所谓“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根本的就是政府从“管治”转向“服务”。
首先,政府层面的创新要围绕“服务有为”这个中心做文章。例如,浙江省政府提出并实施的“最多跑一次”以及基层政府提出和实施的“随叫随到、不叫不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这一点,地方政府要做到。青岛市委创造的在16个经济管理部门下设“市场配置促进处”,同时鼓励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商会,重点解决“政府应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发挥作用,把凡是市场能干的一律交给市场;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政府就去培育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则要更好地补位,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其次,创新更多地发生在企业层面,民营企业更是创新的主战场。我国正是由于企业数量多,且8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他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成为重要主体,使我国经济有很大的发展“韧劲”。民营企业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创新,克服困难谋求更大更好发展。一方面,主动纠正自身存在的认知误区,真正搞清弄懂鼓励、支持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符合“劳动还是谋生第一手段”这一最大客观现实的要求,与中国文化理念相通,与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相吻合;另一方面,依据“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和选择,既在管理和制度优化上下功夫,又在技术创新上花力气。
那么,如何找准适合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入口,大胆创新谋发展?刘迎秋认为,民营企业要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入口。这主要包括五个“能否”。
一、能否做到不放弃所在传统产业,但放弃传统生产方式,走高新技术推动发展的道路;二、能否做到不放弃传统工艺,但放弃传统思维方式,走“精细化管理与创新”道路;三、能否做到不放弃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放弃狭隘的旧式分工和多元化混动模式,走“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粉丝经济道路;四、能否做到在强化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企业制度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通过大量采纳与运用高新实用技术,做强企业;五、能否做到主动打破“家族观念”、突破“门户之见”、跨越“门槛禁区”、借道“资本经营和专业化发展”之路,做大做强企业。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