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林兆木:新中国70年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
发布时间:2023-03-12

  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解决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穿衣、住行、教育、医疗问题,解决七八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解决五六亿农民向城镇转移问题,解决两亿多老龄人口养老和城镇每年一千多万人新增就业问题,无一不是史无前例的世界级难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找到了成功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新中国经济建设,是在经历长期战争破坏、百孔千疮的烂摊子上起步的。1840年英国挑起对华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多次发动战争,迫使清政府莶订数十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掠夺了数不淸的国民财富。辛亥革命后又经历军阀混战、日本14年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的内战,长期战乱使国民经济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有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圴44美元的三分之二,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经过多年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3679亿元,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居世界第十一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GDP达到9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折合13.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近16%,稳居世界第2位。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保持这么高的年均增长速度,是世界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还要看到,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仍能保持在6%以上的中高速,迄今为止只有中国能做到。由于作为增长基数的GDP总量越来越大,相应地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GDP增量也越来越多。因此虽然近几年我国GDP增速在放缓,但是每年GDP增量却在扩大。比较看,我国GDP总量分别在2006年和2010年超过英国和日本,而现在已经是英国的4.8倍和日本的2.7倍。现在我国每3年多一点的GDP增量就相当于英国的GDP总量,每6年的GDP增量就相当于日本的GDP总量。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比美国高1倍以上,国际研究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10年后超过美国。

  即使拿人均国民收入增速同东亚一些国家比较,我国发展奇迹也毫不逊色。以日本、韩国为例。按世界银行数据推算,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标准,1975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约用24年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韩国1972年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标准,1993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前后用了21年。我国1998年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标准,2010年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9732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标准下限12476美元,还差2744美元。根据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并考虑世界银行对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标准调高等因素,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至多再用10年就可以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虽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时间比日本、韩国长一些,但是日本人口1.27亿人,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韩国人口5100万人,仅为中国的二十七分之一。现在全球高收入国家人口总数约为12.5亿人,而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用30年左右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二、对外经济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经济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占全球份额0.8%,居世界第二十九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创办4个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全方位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加快发展。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1979一2018年,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201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2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3倍。2019年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072亿美元,较年初上升345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推动出口和进口市场多元化,扩展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因而在美国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国际经济环境变差的情况下,仍保持我国进出口贸易、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长。特别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的货物进出口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继续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贸的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国内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成功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90%,农业生产十分落后。1949年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中国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毛泽东同志当即加以驳斥,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找到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正确道路,依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对”三农”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逐步迈向小康。从2004年起,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2年达到12245亿斤,2015年突破1.3万亿斤,2018年虽比上年略有减产,仍达到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全国近14亿人均944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8年棉花、油料、糖料产量分别比1949增长12.7倍、12.4倍和41.1倍。畜产品、水产品快速增长。2018年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6523万吨,比1952年的339万吨增长18.3倍,年均增长4.6%。禽蛋产量达到3128万吨,比198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6.9%;牛奶产量达到3075万吨,比1980年增长25.9倍,年均增长9.1%。水产品产量达到6458万吨,比1949增长143倍,年均增长7.5%。

  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从温饱到小康、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变提供了保障。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前任总干事达席尔瓦先生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和6.4%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为全球‘减贫减饥’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国家工业化取得巨大进步

  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坚船利炮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原因之一是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列强相比,国力悬殊太大。1949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17%,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少数生活消费品;汽车、拖拉机、坦克、飞机都不能造。因此,党中央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后来进一步提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70年来坚持不懈奋斗,我国工业化取得巨大进展,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经从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位居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倍。据世界银行数据,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位。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份额达27%,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粗钢产量9.3亿吨,比1949年增长5799倍;钢材产量11.1亿吨,增长8503倍;原煤产量36.8亿吨,增长114倍:水泥产量22.1亿吨,增长3344倍;化肥产量5424.4万吨,增长9040倍;纱产量2958.9万吨,增长89.5倍;布产量657.3亿米,增长33.8倍;发电量71118亿千瓦时,增长1654倍。在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中,是唯一在拥有14亿人口中实现全民通电的国家。2018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781.9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产量分别达18亿部、3.1亿台、1.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比重在70%至90%之间。此外,冰箱、空调、洗衣机、钟表、自行车、缝纫机、家具、服装、鞋帽、加工机械等100多种电器、轻工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在满足出口需求的同时,充分满足了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十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制造业持续迈向中高端。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掘进装备等正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所有这一切在旧中国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没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強大,帝国主义列强会允许中国形成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吗?!

  五、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不仅在中国是空前的,在世界也是罕见的。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的10.64%,提高了48.94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农村人多耕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农业生产集约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也才能为城镇发展二、三产业持续提供劳动力和广大市场,因而是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和必然结果。

  70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互相促进,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2%、40.7%、52.2%;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农村从农业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实施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面貌日新月异,7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如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农村用电量由1952年的0.5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9359亿千瓦时;99.6的乡镇、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5%的村通电话;8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互联网十”在农村广泛应用。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市面貌更是发生了沧桑巨变。我国已形成以19个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1949年至2018年末,城市数量由132个增加到672个。户籍人口50万及以上的城市由12个增加到249个(其中户籍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14个,300万至500万的城市16个,50万至300万的城市219个)。城市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产生了全国绝大部分GDP。城市各类设施和住宅建设快速发展。2017年城镇住宅投资8.1万亿元,比1995年增加7.7万亿元。据统计,我国百米以上超高层建筑6000多幢,居世界第一。旧中国城市交通及公共设施极为落后,市容市貌破败不堪。如今已有30多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71条,运营里程5295公里。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四通八达。2018年,城市公交客运量达1262亿人次,公交专用车道长度达12850公里。城市供水、燃气及集中供暖条件大幅改善。供水普及率达98.3%;燃气普及率96.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全国城市公园1563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

  六、区域经济发展“你追我赶”、总体趋向协调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从黑龙江省爱珲(现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划一条倾斜45度的直线,线东南方的36%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线西北方的64%土地仅供养4%人口,二者人口密度比例为42.6比1。旧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很大,仅有一点近代工业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调整生产力布局。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1964年提出加强三线建设,工业布局逐步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率先开放,经济发展显著加快,区域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20个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21世纪头10年先后作出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决策。1979—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11.3%、10.3%、10.3%、8.9%。2018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2.6%,比1978年上升9个百分点,体现东部地区保持着率先发展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在党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和有关政策支持下,发挥后发优势,各区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速。2018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1.1%和20.1%,分别比200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大力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决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彼此你追我赶、总体趋向协调的良好态势。

  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曾经是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经过70年特别是近30年来的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到世界前列。

  1996至201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8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9倍。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1988年通车,仅过了30年,2018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2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倍。仅用10多年时间就基本建成“四纵四横”的高铁运营网,营业里程达3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不仅建设速度和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也是全球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2018年末,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3919个,是1949年的148.6倍,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由1957年的38个增至2444个。2018年,我国港口在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占了7个。定期航班航线4945条,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比1950年未增长734倍。国内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950年只有7个,2018年增至230个。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球最长、建设难度最大的桥、隧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也都在中国。神奇的建设规模、建设速度被外媒誉为“基建狂魔”。

  曾经比发达国家晚几十年起步的中国通信,急起直追,后来居上。现在中国4G基站占全球总量的64%。华为已成为5G的领军者,在全球获得了50多个建设5G商业合同。我国上网人数,网上购物、支付,均居世界第一。

  八、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脆弱,又经历长期战乱,过去根本谈不上保护和建设。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工业化,即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路程,因而显著提高了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的强度,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改革开放后,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重大政治任务。2018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2.1%,比1978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全国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十大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比2013年下降2.1%。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九、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旧中国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基础差、起步晚的条件下,经过70年的持续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急起直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8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高到2.18%,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从2013年起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54.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的35.7%,比重较199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在129个国家中,我国的创新质量连续7年居中等收入国家首位。

  70年来,我国不断涌现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论指引下,重大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成功,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我国在量子科学、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及高速铁路、三代核电等领域正在赶上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对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都发挥重大作用。

  十、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

  旧中国教育极其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新中国建立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5.5亿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多次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大力加強基础教育。1978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1982年文盲率降到22.8%。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完善,普通高中,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等全面加强、加快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1月发布报告:过去20年,中国成年人文盲率减少了1.3亿人,文盲率下降了70%。2018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挍生2.76亿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0339.25万人,初中在校生4652.5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普通高中在校生2375.3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551.84万人。普通高校266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83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1949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分别只有2.1万人和107人;2018年分别达到753.3万人和60.44万人。我国在1993年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经过持续努力,2012年首次达标,之后连续7年超过4%。201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990亿元,占GDP的4.11%。

  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正在从教育第一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

  十一、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旧中国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基本空白,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文化建设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医疗卫生、体育旅游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身体健康的水平不断提高。

  2018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173个,比1949年增长57.7倍。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25%。全年出版图书95亿册(张),比1950年增长34倍。2018年末,全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比1949年末增长271倍;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增长17.8倍。居民预期寿命由70年前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婴儿死亡率由千分之200下降到千分之6.1。群众性体育活动持续广泛开展,目前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竞技体育不断取得优异成绩,1949一201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458个。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互相促进,不断提升我国的体育和健康水平。

  十二、民生改善和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就业规模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其中城镇就业达到4.34亿人,比1949年增长27.3倍。由于长期战乱、经济萎缩,1949年城镇失业率高达23.6%,党和政府通过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釆取多种方式扩大就业,到1957年城镇失业率降至5.9%。后来由于五十年代“婴儿潮”和“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冲击,1979年城镇待业人员累计达到15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对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79年的5.4%降到1984年的1.9%,之后长期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民生改善之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年均实际增长6.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扣除物价因素,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年均实际增长5.6%。201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7%和30.1%,比1978年大幅下降29.8个百分点和37.6个百分点。居民粮、油、肉、蛋、奶、水产品等食品供应从匮乏到富足,人均消费量成数倍增长。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日益追求多样化、时尚化、品牌化。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加快。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已在城乡居民家庭普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分别拥有:汽车41辆和22.3辆;空调142.2台和65.2台;热水噐97.2台68.7台,计算机73.1台和26.9台;移动电话243.1部和257部。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平方米,比1956年增加33.3平方米,增长5.8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增长4.8倍,城乡住房质量也都大为改善。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7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穏步提升,现在已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8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96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23868万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13.4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最受全球赞誉的是中国减少贫困人口取得的巨大成就。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经过40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201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比1978年末累计减少7.5亿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过去6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6年下降8.5个百分点,下降至1·7%。我国将在明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献率超过70%。

  新中国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彰显了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使我国现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原载《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9期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林兆木:新中国70年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
发布时间:2023-03-12

  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解决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穿衣、住行、教育、医疗问题,解决七八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解决五六亿农民向城镇转移问题,解决两亿多老龄人口养老和城镇每年一千多万人新增就业问题,无一不是史无前例的世界级难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找到了成功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新中国经济建设,是在经历长期战争破坏、百孔千疮的烂摊子上起步的。1840年英国挑起对华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多次发动战争,迫使清政府莶订数十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掠夺了数不淸的国民财富。辛亥革命后又经历军阀混战、日本14年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的内战,长期战乱使国民经济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有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圴44美元的三分之二,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经过多年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3679亿元,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居世界第十一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GDP达到9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折合13.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近16%,稳居世界第2位。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保持这么高的年均增长速度,是世界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还要看到,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仍能保持在6%以上的中高速,迄今为止只有中国能做到。由于作为增长基数的GDP总量越来越大,相应地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GDP增量也越来越多。因此虽然近几年我国GDP增速在放缓,但是每年GDP增量却在扩大。比较看,我国GDP总量分别在2006年和2010年超过英国和日本,而现在已经是英国的4.8倍和日本的2.7倍。现在我国每3年多一点的GDP增量就相当于英国的GDP总量,每6年的GDP增量就相当于日本的GDP总量。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比美国高1倍以上,国际研究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10年后超过美国。

  即使拿人均国民收入增速同东亚一些国家比较,我国发展奇迹也毫不逊色。以日本、韩国为例。按世界银行数据推算,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标准,1975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约用24年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韩国1972年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标准,1993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前后用了21年。我国1998年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标准,2010年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9732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标准下限12476美元,还差2744美元。根据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并考虑世界银行对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标准调高等因素,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至多再用10年就可以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虽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时间比日本、韩国长一些,但是日本人口1.27亿人,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韩国人口5100万人,仅为中国的二十七分之一。现在全球高收入国家人口总数约为12.5亿人,而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用30年左右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二、对外经济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经济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占全球份额0.8%,居世界第二十九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创办4个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全方位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加快发展。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1979一2018年,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201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2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3倍。2019年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072亿美元,较年初上升345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推动出口和进口市场多元化,扩展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因而在美国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国际经济环境变差的情况下,仍保持我国进出口贸易、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长。特别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的货物进出口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继续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贸的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国内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成功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90%,农业生产十分落后。1949年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中国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毛泽东同志当即加以驳斥,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找到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正确道路,依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对”三农”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逐步迈向小康。从2004年起,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2年达到12245亿斤,2015年突破1.3万亿斤,2018年虽比上年略有减产,仍达到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全国近14亿人均944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8年棉花、油料、糖料产量分别比1949增长12.7倍、12.4倍和41.1倍。畜产品、水产品快速增长。2018年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6523万吨,比1952年的339万吨增长18.3倍,年均增长4.6%。禽蛋产量达到3128万吨,比198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6.9%;牛奶产量达到3075万吨,比1980年增长25.9倍,年均增长9.1%。水产品产量达到6458万吨,比1949增长143倍,年均增长7.5%。

  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从温饱到小康、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变提供了保障。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前任总干事达席尔瓦先生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和6.4%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为全球‘减贫减饥’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国家工业化取得巨大进步

  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坚船利炮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原因之一是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列强相比,国力悬殊太大。1949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17%,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少数生活消费品;汽车、拖拉机、坦克、飞机都不能造。因此,党中央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后来进一步提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70年来坚持不懈奋斗,我国工业化取得巨大进展,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经从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位居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倍。据世界银行数据,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位。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份额达27%,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粗钢产量9.3亿吨,比1949年增长5799倍;钢材产量11.1亿吨,增长8503倍;原煤产量36.8亿吨,增长114倍:水泥产量22.1亿吨,增长3344倍;化肥产量5424.4万吨,增长9040倍;纱产量2958.9万吨,增长89.5倍;布产量657.3亿米,增长33.8倍;发电量71118亿千瓦时,增长1654倍。在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中,是唯一在拥有14亿人口中实现全民通电的国家。2018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781.9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产量分别达18亿部、3.1亿台、1.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比重在70%至90%之间。此外,冰箱、空调、洗衣机、钟表、自行车、缝纫机、家具、服装、鞋帽、加工机械等100多种电器、轻工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在满足出口需求的同时,充分满足了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十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制造业持续迈向中高端。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掘进装备等正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所有这一切在旧中国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没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強大,帝国主义列强会允许中国形成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吗?!

  五、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不仅在中国是空前的,在世界也是罕见的。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的10.64%,提高了48.94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农村人多耕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农业生产集约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也才能为城镇发展二、三产业持续提供劳动力和广大市场,因而是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和必然结果。

  70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互相促进,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2%、40.7%、52.2%;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农村从农业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实施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面貌日新月异,7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如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农村用电量由1952年的0.5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9359亿千瓦时;99.6的乡镇、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5%的村通电话;8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互联网十”在农村广泛应用。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市面貌更是发生了沧桑巨变。我国已形成以19个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1949年至2018年末,城市数量由132个增加到672个。户籍人口50万及以上的城市由12个增加到249个(其中户籍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14个,300万至500万的城市16个,50万至300万的城市219个)。城市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产生了全国绝大部分GDP。城市各类设施和住宅建设快速发展。2017年城镇住宅投资8.1万亿元,比1995年增加7.7万亿元。据统计,我国百米以上超高层建筑6000多幢,居世界第一。旧中国城市交通及公共设施极为落后,市容市貌破败不堪。如今已有30多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71条,运营里程5295公里。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四通八达。2018年,城市公交客运量达1262亿人次,公交专用车道长度达12850公里。城市供水、燃气及集中供暖条件大幅改善。供水普及率达98.3%;燃气普及率96.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全国城市公园1563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

  六、区域经济发展“你追我赶”、总体趋向协调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从黑龙江省爱珲(现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划一条倾斜45度的直线,线东南方的36%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线西北方的64%土地仅供养4%人口,二者人口密度比例为42.6比1。旧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很大,仅有一点近代工业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调整生产力布局。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1964年提出加强三线建设,工业布局逐步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率先开放,经济发展显著加快,区域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20个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21世纪头10年先后作出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决策。1979—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11.3%、10.3%、10.3%、8.9%。2018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2.6%,比1978年上升9个百分点,体现东部地区保持着率先发展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在党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和有关政策支持下,发挥后发优势,各区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速。2018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1.1%和20.1%,分别比200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大力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决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彼此你追我赶、总体趋向协调的良好态势。

  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曾经是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经过70年特别是近30年来的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到世界前列。

  1996至201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8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9倍。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1988年通车,仅过了30年,2018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2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倍。仅用10多年时间就基本建成“四纵四横”的高铁运营网,营业里程达3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不仅建设速度和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也是全球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2018年末,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3919个,是1949年的148.6倍,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由1957年的38个增至2444个。2018年,我国港口在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占了7个。定期航班航线4945条,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比1950年未增长734倍。国内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950年只有7个,2018年增至230个。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球最长、建设难度最大的桥、隧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也都在中国。神奇的建设规模、建设速度被外媒誉为“基建狂魔”。

  曾经比发达国家晚几十年起步的中国通信,急起直追,后来居上。现在中国4G基站占全球总量的64%。华为已成为5G的领军者,在全球获得了50多个建设5G商业合同。我国上网人数,网上购物、支付,均居世界第一。

  八、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脆弱,又经历长期战乱,过去根本谈不上保护和建设。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工业化,即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路程,因而显著提高了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的强度,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改革开放后,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重大政治任务。2018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2.1%,比1978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全国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十大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比2013年下降2.1%。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九、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旧中国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基础差、起步晚的条件下,经过70年的持续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急起直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8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高到2.18%,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从2013年起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54.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的35.7%,比重较199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在129个国家中,我国的创新质量连续7年居中等收入国家首位。

  70年来,我国不断涌现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论指引下,重大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成功,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我国在量子科学、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及高速铁路、三代核电等领域正在赶上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对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都发挥重大作用。

  十、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

  旧中国教育极其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新中国建立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5.5亿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多次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大力加強基础教育。1978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1982年文盲率降到22.8%。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完善,普通高中,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等全面加强、加快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1月发布报告:过去20年,中国成年人文盲率减少了1.3亿人,文盲率下降了70%。2018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挍生2.76亿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0339.25万人,初中在校生4652.5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普通高中在校生2375.3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551.84万人。普通高校266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83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1949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分别只有2.1万人和107人;2018年分别达到753.3万人和60.44万人。我国在1993年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经过持续努力,2012年首次达标,之后连续7年超过4%。201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990亿元,占GDP的4.11%。

  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正在从教育第一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

  十一、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旧中国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基本空白,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文化建设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医疗卫生、体育旅游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身体健康的水平不断提高。

  2018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173个,比1949年增长57.7倍。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25%。全年出版图书95亿册(张),比1950年增长34倍。2018年末,全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比1949年末增长271倍;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增长17.8倍。居民预期寿命由70年前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婴儿死亡率由千分之200下降到千分之6.1。群众性体育活动持续广泛开展,目前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竞技体育不断取得优异成绩,1949一201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458个。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互相促进,不断提升我国的体育和健康水平。

  十二、民生改善和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就业规模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其中城镇就业达到4.34亿人,比1949年增长27.3倍。由于长期战乱、经济萎缩,1949年城镇失业率高达23.6%,党和政府通过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釆取多种方式扩大就业,到1957年城镇失业率降至5.9%。后来由于五十年代“婴儿潮”和“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冲击,1979年城镇待业人员累计达到15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对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79年的5.4%降到1984年的1.9%,之后长期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民生改善之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年均实际增长6.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扣除物价因素,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年均实际增长5.6%。201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7%和30.1%,比1978年大幅下降29.8个百分点和37.6个百分点。居民粮、油、肉、蛋、奶、水产品等食品供应从匮乏到富足,人均消费量成数倍增长。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日益追求多样化、时尚化、品牌化。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加快。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已在城乡居民家庭普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分别拥有:汽车41辆和22.3辆;空调142.2台和65.2台;热水噐97.2台68.7台,计算机73.1台和26.9台;移动电话243.1部和257部。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平方米,比1956年增加33.3平方米,增长5.8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增长4.8倍,城乡住房质量也都大为改善。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7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穏步提升,现在已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8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96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23868万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13.4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最受全球赞誉的是中国减少贫困人口取得的巨大成就。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经过40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201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比1978年末累计减少7.5亿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过去6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6年下降8.5个百分点,下降至1·7%。我国将在明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献率超过70%。

  新中国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彰显了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使我国现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原载《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9期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