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郭田勇:从竞争到合作,金融科技公司的未来在融合不在颠覆
发布时间:2023-03-11

   去年四大国有行与BATJ纷纷牵手,开启了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的“蜜月期”。今年二季度以来,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又迎来一波小高潮,蚂蚁金服一个月内联姻三家银行,京东金融与光大银行的合作也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称,银行传统金融有网点、牌照及金融业务经验的优势,金融科技企业有技术、场景、年轻用户的优势,双方很容易找到合作契机,融合也是大势所趋。

  几乎与此同时,这些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发布融资公告,蚂蚁金服创记录地融得140亿美元,百度金融(更名后改称度小满)融资19亿美元。今天,京东金融发布公告,宣布融资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为1330亿人民币。

  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企业,其显著特点是高技术、轻资产、高成长性等。所以资本市场在对其估值时,常常是以价值发现、市场前景等作为决策重点。

  今年以来,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宣布“不做金融”,要回归“科技公司”本质属性,主营业务从自营金融向服务金融机构转型。业界专家表示,在目前国家层面搭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防范跨界、跨市场行为和风险的大环境下,这既是企业对监管合规的必要应对,又是找准自身核心优势、专注发挥核心能力的正确选择。回归“科技定位”后的金融科技企业,将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参与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合中,实现双赢。

  从“竞争”到“合作”

  金融科技与银行天然契合

  从金融科技公司颠覆银行的雄心,到银行纷纷自建科技力量摆脱追击,几个回合之后,金融科技公司选择“不做金融”业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双方张开双臂相互拥抱。

  京东金融官方宣布的融资公告中称,“京东金融是中国第一个提出金融科技定位的公司,截至目前,京东金融累计服务金融机构超过700家,并与金融机构共同服务800万线上线下小微商户和4亿个人用户。”

  今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谈道,“线上跟线下的融合是一个趋势,科技公司跟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是一个线上跟线下的融合。金融机构对于线上的行为是不太了解的,而线下它有大量的数据,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标准化,所以这里边有大量空间,就是我们怎么样能把银行原有的数据优化,用得更好。”“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伴随着这个转变的将是大融合时代的到来。融合的趋势既是指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又包括传统企业和科技的融合。目前,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感知技术和5G网络方面优势明显,这将促使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加速融合。中国现在是属于全球最具备做线上、线下融合基础的一个国家。”陈生强说。

  郭田勇认为,京东金融这类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在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层面,至少有三方面明显优势:首先是风控,风控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京东金融这样的科技公司所能提供的数据科技能力,能够大幅改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风控效率,提升他们的风控能力;其次是获客,京东金融这类的数据科技公司有用很强的数据输出能力,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获客成本,提高他们获客效率;其三是服务体验,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能够大幅提升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客户体验水平,方便了客户,也直接帮助了金融机构,改善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

  升级数字科技

  既是为监管合规又是发展需要

  郭田勇认为,当下金融科技公司不做金融,升级成为提供数字科技能力输出的服务商,既是为监管合规,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这符合这类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郭田勇说,“从监管角度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国内的金融市场,信用违约情况比较突出,由此导致的银行坏账问题是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京东金融这类金融科技公司输出的风控、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帮助银行类金融机构提升风控水平,有效识别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公司的在这方面能力的输出,是符合金融监控尤其是风控的政策大趋势要求的。”

  陈生强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京东金融从1.0到2.0的迭代,他说,“最初我们做金融的逻辑很简单,一是供应商有融资需求,二是消费者有信用采购的需求、有理财需求,所以我们搭建了金融板块。而现在选择“不做金融”,则是我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不断拷问自己做金融的天花板如何突破,我们的核心优势到底在哪里,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同样是一个逻辑推导的过程。”

  事实上的确如此,金融科技企业的比较优势绝对不是“金融”,而是在“科技”上。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品牌信用和资金实力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短期内无法比肩的,即使不考虑金融监管,认清自身拥有的客户、场景、技术等核心能力,专注发挥核心优势,转变思路,确是这些企业的最正确选择。

  郭田勇说,京东金融这类的金融科技公司,应该找准自己在行业里的定位,在自己“大数据+技术”这两大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趋势和监管要求,做一些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产品与服务输出。

  经过反复自我拷问的陈生强,把京东金融的核心能力总结为三点:对用户的洞察能力、对金融的深度理解能力和运用科技做风险定价的能力。这和郭田勇教授讲的“大数据+技术”能力不谋而合。基于此,京东金融才选择从做自营金融到做金融机构的技术服务商的发展道路。

  B轮融资后估值高达1330亿,这一定程度上已经证明了京东金融在精明的资本人眼中的价值。但是,真正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完全呈现,用陈生强的话说,以B2B2C服务模式,科技公司用技术能力帮助金融机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改善C端用户体验,很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对此,相信没有人能否认。而对于京东金融这样的数字科技公司,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最终能发展到何种地步,就要看未来在科技服务这条路上如何展现自我了。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郭田勇:从竞争到合作,金融科技公司的未来在融合不在颠覆
发布时间:2023-03-11

   去年四大国有行与BATJ纷纷牵手,开启了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的“蜜月期”。今年二季度以来,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又迎来一波小高潮,蚂蚁金服一个月内联姻三家银行,京东金融与光大银行的合作也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称,银行传统金融有网点、牌照及金融业务经验的优势,金融科技企业有技术、场景、年轻用户的优势,双方很容易找到合作契机,融合也是大势所趋。

  几乎与此同时,这些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发布融资公告,蚂蚁金服创记录地融得140亿美元,百度金融(更名后改称度小满)融资19亿美元。今天,京东金融发布公告,宣布融资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为1330亿人民币。

  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企业,其显著特点是高技术、轻资产、高成长性等。所以资本市场在对其估值时,常常是以价值发现、市场前景等作为决策重点。

  今年以来,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宣布“不做金融”,要回归“科技公司”本质属性,主营业务从自营金融向服务金融机构转型。业界专家表示,在目前国家层面搭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防范跨界、跨市场行为和风险的大环境下,这既是企业对监管合规的必要应对,又是找准自身核心优势、专注发挥核心能力的正确选择。回归“科技定位”后的金融科技企业,将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参与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合中,实现双赢。

  从“竞争”到“合作”

  金融科技与银行天然契合

  从金融科技公司颠覆银行的雄心,到银行纷纷自建科技力量摆脱追击,几个回合之后,金融科技公司选择“不做金融”业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双方张开双臂相互拥抱。

  京东金融官方宣布的融资公告中称,“京东金融是中国第一个提出金融科技定位的公司,截至目前,京东金融累计服务金融机构超过700家,并与金融机构共同服务800万线上线下小微商户和4亿个人用户。”

  今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谈道,“线上跟线下的融合是一个趋势,科技公司跟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是一个线上跟线下的融合。金融机构对于线上的行为是不太了解的,而线下它有大量的数据,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标准化,所以这里边有大量空间,就是我们怎么样能把银行原有的数据优化,用得更好。”“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伴随着这个转变的将是大融合时代的到来。融合的趋势既是指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又包括传统企业和科技的融合。目前,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感知技术和5G网络方面优势明显,这将促使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加速融合。中国现在是属于全球最具备做线上、线下融合基础的一个国家。”陈生强说。

  郭田勇认为,京东金融这类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在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层面,至少有三方面明显优势:首先是风控,风控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京东金融这样的科技公司所能提供的数据科技能力,能够大幅改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风控效率,提升他们的风控能力;其次是获客,京东金融这类的数据科技公司有用很强的数据输出能力,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获客成本,提高他们获客效率;其三是服务体验,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能够大幅提升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客户体验水平,方便了客户,也直接帮助了金融机构,改善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

  升级数字科技

  既是为监管合规又是发展需要

  郭田勇认为,当下金融科技公司不做金融,升级成为提供数字科技能力输出的服务商,既是为监管合规,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这符合这类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郭田勇说,“从监管角度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国内的金融市场,信用违约情况比较突出,由此导致的银行坏账问题是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京东金融这类金融科技公司输出的风控、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帮助银行类金融机构提升风控水平,有效识别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公司的在这方面能力的输出,是符合金融监控尤其是风控的政策大趋势要求的。”

  陈生强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京东金融从1.0到2.0的迭代,他说,“最初我们做金融的逻辑很简单,一是供应商有融资需求,二是消费者有信用采购的需求、有理财需求,所以我们搭建了金融板块。而现在选择“不做金融”,则是我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不断拷问自己做金融的天花板如何突破,我们的核心优势到底在哪里,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同样是一个逻辑推导的过程。”

  事实上的确如此,金融科技企业的比较优势绝对不是“金融”,而是在“科技”上。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品牌信用和资金实力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短期内无法比肩的,即使不考虑金融监管,认清自身拥有的客户、场景、技术等核心能力,专注发挥核心优势,转变思路,确是这些企业的最正确选择。

  郭田勇说,京东金融这类的金融科技公司,应该找准自己在行业里的定位,在自己“大数据+技术”这两大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趋势和监管要求,做一些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产品与服务输出。

  经过反复自我拷问的陈生强,把京东金融的核心能力总结为三点:对用户的洞察能力、对金融的深度理解能力和运用科技做风险定价的能力。这和郭田勇教授讲的“大数据+技术”能力不谋而合。基于此,京东金融才选择从做自营金融到做金融机构的技术服务商的发展道路。

  B轮融资后估值高达1330亿,这一定程度上已经证明了京东金融在精明的资本人眼中的价值。但是,真正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完全呈现,用陈生强的话说,以B2B2C服务模式,科技公司用技术能力帮助金融机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改善C端用户体验,很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对此,相信没有人能否认。而对于京东金融这样的数字科技公司,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最终能发展到何种地步,就要看未来在科技服务这条路上如何展现自我了。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