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曾以新闻头条播出“北京,人大博士生点亮思想灯塔”节目。节目中,国际关系学院99级本科生王一君这样描述对王向明老师的课堂教学印象:“讲座最后,他说,‘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无悔’,来表达他当时的激情,非常激情慷慨,同学们在听完讲座之后好久,心情还是难以平静。”这段话,十分清晰地说明,长期以来,王向明老师是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带给学生那般理性的思想震撼,也说明了,他为什么成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始终联系“两个实际”
无论是在校园中的谈论,还是对网上公开课的评价,学生们说到王老师的思政课总是好评如潮。王老师的课程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要让所授课程感染学生,就应自觉联系“两个实际”:其一是现实的社会实际,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问题两个方面;其二是学生的自身实际,即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综合素质。只有教师做到联系“两个实际”完成课堂教学,才有益于学生在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前提下,诚心接受课堂传授的知识。
王老师注重“两个实际”,表现在将其与思政课教学密切交融,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实际问题。譬如,在面对有人诋毁邱少云英雄形象这一问题时,王老师就依据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程度,通过认真检索历史资料以及对其牺牲细节等加以客观分析研究,通过还原真相引导学生了解真相。告诉学生:邱少云牺牲后,其身体虽已基本碳化,但他的双手却因深深插在泥土中而成为仅存的完好部位。这正说明他是在忍受巨大的肉体痛苦中,凭意志超越了生命的极限。在事实证明的基础上,他强调,中华民族的英雄精神不容玷污。要正确认识邱少云,就应懂得一个民族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英雄,这是世人对这个民族良知与信仰的拷问。王老师通过还原真相的方式,使听课学生从心底产生共鸣。
课堂上,王老师总能做到对中外历史事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若论原因,重在他习惯将日常积累和课前准备相结合。他说,平时阅读到好的内容,他总会格外多看几遍,甚至背诵下来。久而久之,就具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讲授素材。熟能生巧,教师熟记知识尤其能感悟其潜在的深意。他认为,课上的联系实际绝不等于开“故事会”,不等于毫无原则地攫取奇谈怪论博人开心。为避免这类问题,多年来,他坚持把握课堂教学的两个基点:一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二是把握好历史和逻辑相互统一。每次授课前,他都要在大量精选教材的基础上,着力于关注材料与课堂讲授内容的相关度和反映理论的深度,着力将所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理论的程度相匹配,力求使学生在教学互动中感悟理论知识的深刻内涵。为此,他也将“常讲常新”作为从教的自觉要求。正因为有这样充分的准备和教学工作,在他的每次课堂结束时,才会掌声如潮。
王向明老师作报告
主动面对“压力和挑战”
王老师回忆:“我已经站立了整整30个春秋,教过的学生也从最初的‘60后’到了今天的‘90后’甚至‘95后’。但每次走上讲台,却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一方面深感责任重大,另一方面则是面临挑战‘压力山大’。”面对压力和挑战,王老师说:“真理是有感召力的,要努力成为一名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就要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基于这一认识,在释疑如何面对某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误解和干扰问题时,他说:“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加之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较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要解决这类难题,就需主动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真理,懂得用真理指导实践的意义。”
面对来自社会日益复杂的挑战,王老师总是主动地探索迎接挑战的方法。他认为,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使知之”,更需要“共思之”,即应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做到教学呼应,做到将教师对真理的“坚信”转化为学生对真理的“使信”。他认为,巧妙地采用诸如“设问”等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其效果会好过单纯的讲授。为此,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把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的老电影、老纪录片等精剪成一个个视频短片在课堂上播放,并配合演讲式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当年的视角感悟和理解历史的变革,令学生于求真求实中领略思想理论的真谛。
今天,学生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难免有人有对思政课教学产生抵触情绪。每当面对这样的同学,王老师从不压服,而总是尝试用认识互换的方式触发其思想的共鸣。“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多年来,他坚持这一原则,耐心地用丰厚的知识积累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说服对方,努力使其从内心改变想法。从教三十年,他已使许多存在认识误区的学生重建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进而确立起正确的“三观”。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北京市教育工会代表慰问全国自强模范王向明教授
教给学生的是我真信的
2014年1月27日,《光明日报》载文《教给学生的,一定是我真心相信的》。作者王向明老师说:“要想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先进理论的价值,教师必须首先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这是对科学理论的忠诚。这种忠诚对学生的感染,是增强先进理论的亲和力、贴近性和平等沟通的前提。”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在课上,他将“思想改造”模式演化为“思想引领”模式,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升华原有的思想认识,不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程度,坚定对真理的信仰。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对讲授内容有坚定的信念,就要对讲授内容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充分的研究,并寻求和运用能够感染学生的授课方法。为此,他每天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执着于经典阅读,并且不断给自己制定新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以身教言传为自律标准,运用教师的讲学感染力吸引和影响学生,以期收效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认同。他常提醒学生,为完成好课堂学习,课余应尽力减少“碎片化”阅读,多投入完整时间读经典,自觉运用所学来关注和分析客观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人。
在中国人民大学,王老师负责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课堂上,王向明老师总是将旁征博引、理性思辨与澎湃激情的演讲交融一体。如此,他与学生一起打造出了一节节震撼心灵、充满正能量的讲学课堂。他能够这样做,关键在于他真正理解了讲好这类课程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中国人民大学,王向明老师等优秀教师,正是这样一批为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