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胥和平: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上)——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10

  “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两个话题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解决供给侧改革问题,最后都落在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经济上。从这个立意出发,对很多问题就可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围绕这个议题,我谈几个问题。

  一、深刻把握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大背景:全球产业变革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近两年进入新常态,供求矛盾尖锐,产能过剩严重,经济增长动力衰减,下行压力加大。去年以来提出供给侧改革,社会各方面讨论的非常热烈。很多人谈产能过剩、体制改革、谈增长“红利”。但对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全球产业变革,关注不够。这恰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通俗地讲,我们不能只讨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中出了什么问题,更应该讨论:为什么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

  其实,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深层原因是正在发生的全球产业变革(或称为工业革命)。这场全球产业变革,深刻的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走向和格局。理解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应该从此入手。

  1、工业革命与世界发展

  近现代以来几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持续长期增长。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技术革命,引发了机器制造革命。19世纪中期,以电力、电讯、内燃机为代表技术革命,引发了上世纪初发生一次大的工业革命——大规模制造业革命。上世纪中期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每次大的技术变动,都孕育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推动世界发展。

  上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基于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制造革命,形成的一批产业(钢铁、石油、化工、电信、汽车等),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开始井喷式发展,成为经济经济的主要动力,支撑世界经济长期发展,到现在走到百年历程,2008年是其终点。其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新兴技术开始发展,至今技术趋于成熟、成本大幅度下降,进入大规模应用时期,一些新兴产业开始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进入新阶段酝酿了新的力量。进入新世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资源、资本、劳动大量投入为基础的大规模制造的生产方式走到尽头。新旧产业更替、新旧发展动能更替,在全球开展。长期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增长乏力,大面积衰落,面临转型的压力。那些曾经增长强劲、盈利能力很强的产业,面临全球性产能过剩、技术升级、需求变动、运营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但新产业尚未成熟、长大,尚未成为世界经济支撑性力量,形成新旧产业断档,全球经济衰退开始。这种变革是百年来最深刻的一次。

  2、全球变革:新工业革命

  近年来,讨论较多的是所谓的新工业革命,这个话题从2011年美国人里夫金那本《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引发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按照目前研究的主流观点,伴随着本世纪上半期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大批新科技成果开始大规模的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将会迎来涉及技术、生产、消费、企业组织等的全面转型,推动世界发生新一轮工业革命。

  里夫金认为,新工业革命的突破口是清洁能源和智能制造的革命。一是清洁能源革命。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在全球范围内要推进一场能源革命,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这将在未来三五十年实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无法估量。另一个是智能制造革命。基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的智能制造,将形成对原有制造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各方面的影响同样无法估量。

  支撑这场变革最深刻的力量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扩散,直接推动产业融合,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促使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形成和发展。由此,世界经济的性质将发生深刻变化:由制造业主导型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过去200年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制造业,未来制造业将由引领性产业转变为基础性产业。全球经济体系面临全面的变革,这种变革看来是百年性的变革。

  变革在社会层面同步推进。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社会管理与文化面临挑战。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引发社会全面变革,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形态从工业经济时代的集中化,走向信息社会的分散化(有论者讲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是量子化社会)。社会生活方式、活动内容、交往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由此也导致社会文化的创新,思想多样化、舆论多样化。社会管理方式,从传统集中式社会管制、行政管理,转向新型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

  随着新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变革不断加速、且呈指数增长态势。过去五年中,新能源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以出乎人们意料的速度成长。未来5-10年中,智能制造也将如此。机器人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广泛应用,3D打印制造快速推进,无人工厂大量出现,将大地改变全球制造体系。非常值得研究的是,技术与产业变革留给人们的观望期、适应期很短,很多人很可能在观望、迟疑、争论中发展丧失机遇。

  3、重构世界经济

  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并非简单是传统产业出了问题,而是全球产业的根本变革,转向智能制造、转向清洁能源、转向新兴服务业主导的经济。2013年,习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好比体育比赛要换场子”,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很有启发。

  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技术、资本、生产能力等聚集呈现新的特征,制造业、服务业、能源体系以及社会治理体系都面临转型,促使世界进入服务业引领的时代,世界经济的结构和走向都将深刻变化。未来二三十年,能源革命、智能制造、智能社会建设将成为影响全球的三大变革力量,基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新产业体系将形成,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将重新建立。

  为应对这一挑战,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集中部署发展战略,如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韩国创新3.0、日本社会5.0等。一些全球性的大企业,如IBM、GE等,早在10年以前就开始布局转型,现在又谋划第二拨转型;我国海尔从2012年起开始布局互联网制造,将几万人企业变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平台。与之同时,大量的企业则深受停滞、衰落甚至被淘汰之痛,柯达、索尼、夏普等著名企业,就没有熬过转型这一关。

  4.未来十年是产业变革关键期

  产业变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会在短期内完成,因而世界经济的低迷和徘徊也将持续一个较长的过程。基础性制造体系、能源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新型服务业体系构建需要一个过程,大体需要一二十年才可能有大规模的实质性改变,新的经济体系框架才能建立。但是,未来十年是产业变革关键时期,关乎未来的一些重点产业将完成技术选择和力量布局,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期间加快统筹引导与布局,才能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抢占先机。

  5.“十三五”发展要充分考虑全球产业变革进展

  全球产业变革已经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和长远未来,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谋划“十三五”发展,必须充分估计全球产业变革的可能进展。要跳出传统的大规模制造的分析框框,从未来技术、主导产业、新型投资与商业模式、企业经营管理转型等方面,研究中国产业的全面转型和发展。特别是不能在上一次工业革命的思路下讨论产能多少,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谁高谁低。近两年社会上对产能过剩讨论非常热烈,一些论者主张只要削减产能、就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平衡和持续发展。例如有人讲,把**产业产能减少30%,市场就恢复了平衡,显现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有人讲,中国汽车工业未来10年前后还会有一段辉煌,但必须要问,知道那时公路行驶是什么车吗?其实,中国经济的本质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产能多少问题,而是在大尺度技术转型、产业方向转型、商业模式转型背景下的大变革,如果还在原来产能框架里讨论问题,如果离开清洁能源、智能制造、互联网经济去谋划能源、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很多情况下可能文不对题。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办公厅原巡视员、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胥和平: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上)——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10

  “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两个话题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解决供给侧改革问题,最后都落在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经济上。从这个立意出发,对很多问题就可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围绕这个议题,我谈几个问题。

  一、深刻把握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大背景:全球产业变革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近两年进入新常态,供求矛盾尖锐,产能过剩严重,经济增长动力衰减,下行压力加大。去年以来提出供给侧改革,社会各方面讨论的非常热烈。很多人谈产能过剩、体制改革、谈增长“红利”。但对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全球产业变革,关注不够。这恰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通俗地讲,我们不能只讨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中出了什么问题,更应该讨论:为什么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

  其实,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深层原因是正在发生的全球产业变革(或称为工业革命)。这场全球产业变革,深刻的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走向和格局。理解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应该从此入手。

  1、工业革命与世界发展

  近现代以来几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持续长期增长。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技术革命,引发了机器制造革命。19世纪中期,以电力、电讯、内燃机为代表技术革命,引发了上世纪初发生一次大的工业革命——大规模制造业革命。上世纪中期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每次大的技术变动,都孕育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推动世界发展。

  上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基于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制造革命,形成的一批产业(钢铁、石油、化工、电信、汽车等),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开始井喷式发展,成为经济经济的主要动力,支撑世界经济长期发展,到现在走到百年历程,2008年是其终点。其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新兴技术开始发展,至今技术趋于成熟、成本大幅度下降,进入大规模应用时期,一些新兴产业开始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进入新阶段酝酿了新的力量。进入新世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资源、资本、劳动大量投入为基础的大规模制造的生产方式走到尽头。新旧产业更替、新旧发展动能更替,在全球开展。长期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增长乏力,大面积衰落,面临转型的压力。那些曾经增长强劲、盈利能力很强的产业,面临全球性产能过剩、技术升级、需求变动、运营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但新产业尚未成熟、长大,尚未成为世界经济支撑性力量,形成新旧产业断档,全球经济衰退开始。这种变革是百年来最深刻的一次。

  2、全球变革:新工业革命

  近年来,讨论较多的是所谓的新工业革命,这个话题从2011年美国人里夫金那本《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引发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按照目前研究的主流观点,伴随着本世纪上半期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大批新科技成果开始大规模的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将会迎来涉及技术、生产、消费、企业组织等的全面转型,推动世界发生新一轮工业革命。

  里夫金认为,新工业革命的突破口是清洁能源和智能制造的革命。一是清洁能源革命。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在全球范围内要推进一场能源革命,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这将在未来三五十年实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无法估量。另一个是智能制造革命。基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的智能制造,将形成对原有制造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各方面的影响同样无法估量。

  支撑这场变革最深刻的力量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扩散,直接推动产业融合,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促使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形成和发展。由此,世界经济的性质将发生深刻变化:由制造业主导型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过去200年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制造业,未来制造业将由引领性产业转变为基础性产业。全球经济体系面临全面的变革,这种变革看来是百年性的变革。

  变革在社会层面同步推进。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社会管理与文化面临挑战。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引发社会全面变革,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形态从工业经济时代的集中化,走向信息社会的分散化(有论者讲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是量子化社会)。社会生活方式、活动内容、交往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由此也导致社会文化的创新,思想多样化、舆论多样化。社会管理方式,从传统集中式社会管制、行政管理,转向新型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

  随着新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变革不断加速、且呈指数增长态势。过去五年中,新能源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以出乎人们意料的速度成长。未来5-10年中,智能制造也将如此。机器人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广泛应用,3D打印制造快速推进,无人工厂大量出现,将大地改变全球制造体系。非常值得研究的是,技术与产业变革留给人们的观望期、适应期很短,很多人很可能在观望、迟疑、争论中发展丧失机遇。

  3、重构世界经济

  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并非简单是传统产业出了问题,而是全球产业的根本变革,转向智能制造、转向清洁能源、转向新兴服务业主导的经济。2013年,习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好比体育比赛要换场子”,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很有启发。

  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技术、资本、生产能力等聚集呈现新的特征,制造业、服务业、能源体系以及社会治理体系都面临转型,促使世界进入服务业引领的时代,世界经济的结构和走向都将深刻变化。未来二三十年,能源革命、智能制造、智能社会建设将成为影响全球的三大变革力量,基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新产业体系将形成,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将重新建立。

  为应对这一挑战,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集中部署发展战略,如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韩国创新3.0、日本社会5.0等。一些全球性的大企业,如IBM、GE等,早在10年以前就开始布局转型,现在又谋划第二拨转型;我国海尔从2012年起开始布局互联网制造,将几万人企业变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平台。与之同时,大量的企业则深受停滞、衰落甚至被淘汰之痛,柯达、索尼、夏普等著名企业,就没有熬过转型这一关。

  4.未来十年是产业变革关键期

  产业变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会在短期内完成,因而世界经济的低迷和徘徊也将持续一个较长的过程。基础性制造体系、能源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新型服务业体系构建需要一个过程,大体需要一二十年才可能有大规模的实质性改变,新的经济体系框架才能建立。但是,未来十年是产业变革关键时期,关乎未来的一些重点产业将完成技术选择和力量布局,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期间加快统筹引导与布局,才能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抢占先机。

  5.“十三五”发展要充分考虑全球产业变革进展

  全球产业变革已经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和长远未来,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谋划“十三五”发展,必须充分估计全球产业变革的可能进展。要跳出传统的大规模制造的分析框框,从未来技术、主导产业、新型投资与商业模式、企业经营管理转型等方面,研究中国产业的全面转型和发展。特别是不能在上一次工业革命的思路下讨论产能多少,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谁高谁低。近两年社会上对产能过剩讨论非常热烈,一些论者主张只要削减产能、就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平衡和持续发展。例如有人讲,把**产业产能减少30%,市场就恢复了平衡,显现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有人讲,中国汽车工业未来10年前后还会有一段辉煌,但必须要问,知道那时公路行驶是什么车吗?其实,中国经济的本质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产能多少问题,而是在大尺度技术转型、产业方向转型、商业模式转型背景下的大变革,如果还在原来产能框架里讨论问题,如果离开清洁能源、智能制造、互联网经济去谋划能源、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很多情况下可能文不对题。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办公厅原巡视员、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