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黄苇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3-03-12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曾有过几种表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我国正处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当时把社会主要矛盾归纳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总体正确。但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在十二大上得到再次确认。这一表述既继承了八大的正确判断,又肯定了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发展不足的实际情况。而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显然,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明显过时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我国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元化。不仅对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福利保障也提出更高要求,对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也越来越突出。这一需求变化是和我国社会群体变化、人口质量提升分不开的。现在中等收入阶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已经将近一亿,占劳动力总量的六分之一。而且当今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有正义感,有主人翁精神,因而也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的已经超出经济领域,而更多地指向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密契合。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是说与社会现在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比,人们在很多方面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例如,广大群众在育儿、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农民工最关心工资待遇和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距还很大,很多方面有不少历史欠账。此外,我国的精神文明水平尚需提高,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需要改善,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这些不是靠敲敲锣打打鼓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报告强调了两个“必须认识到”。第一,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策基础。对主要矛盾转化的这种判断,既体现了历史的飞跃,也体现了历史的清醒,更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求是》杂志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黄苇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3-03-12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曾有过几种表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我国正处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当时把社会主要矛盾归纳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总体正确。但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在十二大上得到再次确认。这一表述既继承了八大的正确判断,又肯定了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发展不足的实际情况。而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显然,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明显过时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我国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元化。不仅对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福利保障也提出更高要求,对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也越来越突出。这一需求变化是和我国社会群体变化、人口质量提升分不开的。现在中等收入阶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已经将近一亿,占劳动力总量的六分之一。而且当今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有正义感,有主人翁精神,因而也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的已经超出经济领域,而更多地指向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密契合。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是说与社会现在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比,人们在很多方面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例如,广大群众在育儿、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农民工最关心工资待遇和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距还很大,很多方面有不少历史欠账。此外,我国的精神文明水平尚需提高,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需要改善,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这些不是靠敲敲锣打打鼓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报告强调了两个“必须认识到”。第一,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策基础。对主要矛盾转化的这种判断,既体现了历史的飞跃,也体现了历史的清醒,更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求是》杂志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