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范宪伟:对“十四五”规划社会民生指标设置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3-12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民生福祉最直接的途径。合理设置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规划目标及指标,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在社会民生领域中战略导向作用的必要手段。

  |“九五”以来国家发展规划中的社会民生指标概况

  从“九五”到“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中的社会民生领域指标设置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九五”以来人口、收入、就业、教育等指标始终在规划中列明

  在最近五个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中,社会民生领域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直在列。一是人口,有全国总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从“十三五”开始人口指标的性质从约束性转变为预期性。二是收入,主要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预期性指标。三是就业,包括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均为预期性指标。四是教育,涉及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以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义务教育巩固率、受教育年限等,其中后两个指标分别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被列为约束性指标。

  (二)“十一五”以来健康、社保、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指标越来越多

  健康方面,“十一五”规划中列明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这三个指标;“十二五”规划中增加了人均预期寿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等指标;“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增加了肺结核发病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新增产床数、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增加人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等指标。社保方面,“十一五”、“十二五”设置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指标并且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十三五”分别设置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户区住房保障指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还增加了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和覆盖率指标。社会治理方面,“十三五”设置了注册志愿者占居民人口比例这个指标。

  (三)每个五年规划都有阶段性特色十分鲜明的指标

  “九五”的青壮年文盲率、人均纤维消费量、彩电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十五”的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计算机普及率,“十一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十二五”的最低工资和低保标准增长率、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十三五”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农民工培训人次数、新增产床数、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增加人数、“儿童之家”社区覆盖率、注册志愿者占居民人口比例等指标,都反映了相应阶段比较突出的民生诉求。

范宪伟:对“十四五”规划社会民生指标设置的建议

  |国际上社会民生发展指标设置可借鉴的思路

  梳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统计指标、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市场指标体系、世界银行教育监测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社会概览》指标和社会保护支出、欧盟综合社会指标和社会保障支出等国际关注度较高的指标体系,不难发现,社会民生领域中,我国人口、教育、健康等方面宏观指标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高,就业、社保、社会治理以及分人群的指标与国际上相比有一定差别。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十四五”发展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借鉴国际上的指标设置思路:

  (一)引入主观指标以反映居民获得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社会概览》中监测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的“积极体验指数”和“消极体验指数”。这两个指数来源于盖洛普公司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调查,近期样本量在15万人以上。积极体验指数反映受访者在被调查之前的一天休息良好、受到尊重、经常微笑或者大笑、学习或工作有乐趣、感到快乐的综合比例,消极体验指数则是受访者感到疼痛、忧虑、悲伤、压力、抑郁的综合比例。由于积极和消极体验指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没有生活满意度指标那么明显,因此被认为更具有国家之间的可比性,能更好地反映居民的获得感。此外,《社会概览》中关于社会信任、社会信心、社会稳定方面的监测也普遍使用基于调查的主观指标。

  (二)设置合成指标以呈现社会民生全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是反映社会民生全貌的著名指数,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成人识字率,占2/3权重;小学、中学、大学入学率,占1/3权重)、生活质量三个方面的指标合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社会支出统计,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用于养老、遗属、丧失劳动能力者保障、健康、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失业保障、住宅等方面的支出汇总,反映全社会对于社会保护方面的投入。欧盟也有类似的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涵盖医疗卫生、残疾人保障、养老保障、抚恤事务、家庭与儿童、失业治理、住房保障及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政府和社会投入。

  (三)突出人群指标以强调社会公平

  国际上关注度较高的社会民生统计中,通常会将一部分重点关注人群的情况单列出来。在联合国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中,预期寿命、艾滋病发病率、入学率、工资等,会分别列出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指标数值。世界银行教育监测中的成人识字率、各级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等指标,也有分性别的统计。世界卫生组织的卫生统计中,不仅有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指标,还有60岁时的预期寿命指标。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指标中,除了全口径的失业率以外,还特别关注青年失业率和长期失业发生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残障人士、儿童、妇女、青年等群体被给予了特别的强调。

  |对“十四五”规划社会民生指标设置的建议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国家发展规划,也是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第一个国家发展规划。为更好发挥规划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战略导向作用,建议处理好几个关键的关系,以“七有+综合”为框架来设置指标。

  (一)指标设置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规划指标要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社会民生领域指标应一以贯之体现为人民谋幸福的本质要求。人口、收入、就业、教育这四个始终在列的领域,“十四五”仍然要设置指标。在新的发展阶段,也要体现阶段性的特征,特别是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当调减数量型指标,调增反映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指标。

  二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社会建设和民生福祉涵盖范围广,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医保等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的设置,一方面要降低遗漏重要事项的风险,尽可能反映出各个方面的宏观战略与微观诉求;另一方面要杜绝过多过泛,对标对表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尽可能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三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期盼,而且是世界各国百姓的共同期盼。国家发展规划中的社会民生指标,既要与国际接轨,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便于横向比较,明晰优势和差距;又要彰显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便于纵向比较,总结成绩和不足。

  四是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财政能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来设置社会民生的指标及其目标值,既能够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又能与基本国情、公共财力、治理能力相适应,避免出现超越发展阶段、不可持续、不切实际的过度承诺。

  (二)以“七有+综合”为框架设置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七有”。建议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综合维度,构建以“七有+综合”为框架的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范宪伟:对“十四五”规划社会民生指标设置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3-12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民生福祉最直接的途径。合理设置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规划目标及指标,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在社会民生领域中战略导向作用的必要手段。

  |“九五”以来国家发展规划中的社会民生指标概况

  从“九五”到“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中的社会民生领域指标设置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九五”以来人口、收入、就业、教育等指标始终在规划中列明

  在最近五个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中,社会民生领域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直在列。一是人口,有全国总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从“十三五”开始人口指标的性质从约束性转变为预期性。二是收入,主要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预期性指标。三是就业,包括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均为预期性指标。四是教育,涉及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以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义务教育巩固率、受教育年限等,其中后两个指标分别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被列为约束性指标。

  (二)“十一五”以来健康、社保、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指标越来越多

  健康方面,“十一五”规划中列明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这三个指标;“十二五”规划中增加了人均预期寿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等指标;“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增加了肺结核发病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新增产床数、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增加人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等指标。社保方面,“十一五”、“十二五”设置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指标并且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十三五”分别设置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户区住房保障指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还增加了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和覆盖率指标。社会治理方面,“十三五”设置了注册志愿者占居民人口比例这个指标。

  (三)每个五年规划都有阶段性特色十分鲜明的指标

  “九五”的青壮年文盲率、人均纤维消费量、彩电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十五”的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计算机普及率,“十一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十二五”的最低工资和低保标准增长率、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十三五”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农民工培训人次数、新增产床数、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增加人数、“儿童之家”社区覆盖率、注册志愿者占居民人口比例等指标,都反映了相应阶段比较突出的民生诉求。

范宪伟:对“十四五”规划社会民生指标设置的建议

  |国际上社会民生发展指标设置可借鉴的思路

  梳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统计指标、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市场指标体系、世界银行教育监测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社会概览》指标和社会保护支出、欧盟综合社会指标和社会保障支出等国际关注度较高的指标体系,不难发现,社会民生领域中,我国人口、教育、健康等方面宏观指标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高,就业、社保、社会治理以及分人群的指标与国际上相比有一定差别。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十四五”发展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借鉴国际上的指标设置思路:

  (一)引入主观指标以反映居民获得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社会概览》中监测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的“积极体验指数”和“消极体验指数”。这两个指数来源于盖洛普公司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调查,近期样本量在15万人以上。积极体验指数反映受访者在被调查之前的一天休息良好、受到尊重、经常微笑或者大笑、学习或工作有乐趣、感到快乐的综合比例,消极体验指数则是受访者感到疼痛、忧虑、悲伤、压力、抑郁的综合比例。由于积极和消极体验指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没有生活满意度指标那么明显,因此被认为更具有国家之间的可比性,能更好地反映居民的获得感。此外,《社会概览》中关于社会信任、社会信心、社会稳定方面的监测也普遍使用基于调查的主观指标。

  (二)设置合成指标以呈现社会民生全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是反映社会民生全貌的著名指数,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成人识字率,占2/3权重;小学、中学、大学入学率,占1/3权重)、生活质量三个方面的指标合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社会支出统计,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用于养老、遗属、丧失劳动能力者保障、健康、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失业保障、住宅等方面的支出汇总,反映全社会对于社会保护方面的投入。欧盟也有类似的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涵盖医疗卫生、残疾人保障、养老保障、抚恤事务、家庭与儿童、失业治理、住房保障及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政府和社会投入。

  (三)突出人群指标以强调社会公平

  国际上关注度较高的社会民生统计中,通常会将一部分重点关注人群的情况单列出来。在联合国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中,预期寿命、艾滋病发病率、入学率、工资等,会分别列出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指标数值。世界银行教育监测中的成人识字率、各级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等指标,也有分性别的统计。世界卫生组织的卫生统计中,不仅有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指标,还有60岁时的预期寿命指标。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指标中,除了全口径的失业率以外,还特别关注青年失业率和长期失业发生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残障人士、儿童、妇女、青年等群体被给予了特别的强调。

  |对“十四五”规划社会民生指标设置的建议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国家发展规划,也是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第一个国家发展规划。为更好发挥规划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战略导向作用,建议处理好几个关键的关系,以“七有+综合”为框架来设置指标。

  (一)指标设置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规划指标要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社会民生领域指标应一以贯之体现为人民谋幸福的本质要求。人口、收入、就业、教育这四个始终在列的领域,“十四五”仍然要设置指标。在新的发展阶段,也要体现阶段性的特征,特别是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当调减数量型指标,调增反映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指标。

  二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社会建设和民生福祉涵盖范围广,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医保等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的设置,一方面要降低遗漏重要事项的风险,尽可能反映出各个方面的宏观战略与微观诉求;另一方面要杜绝过多过泛,对标对表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尽可能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三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期盼,而且是世界各国百姓的共同期盼。国家发展规划中的社会民生指标,既要与国际接轨,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便于横向比较,明晰优势和差距;又要彰显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便于纵向比较,总结成绩和不足。

  四是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财政能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要求来设置社会民生的指标及其目标值,既能够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又能与基本国情、公共财力、治理能力相适应,避免出现超越发展阶段、不可持续、不切实际的过度承诺。

  (二)以“七有+综合”为框架设置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七有”。建议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综合维度,构建以“七有+综合”为框架的社会民生领域规划指标。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