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戴焰军:带头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
发布时间:2023-03-11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出样子,下面就会跟着来、照着做。”上面没有先做到,要求下边就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回顾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程,不难看出,党的领导干部历来都是骨干部分和中坚力量,党的事业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领导干部自身抓起严起,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实践证明,领导干部作用发挥得好,可以引领和带动整个风气向上向好,形成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相反,如果领导干部没带好头,就会成为破坏政治生态的“第一扇破窗”,进而造成范围更大、不可挽回的“破窗效应”。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肩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关键在于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把带头自律、接受他律、抓好律他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做出不懈努力。

  带头严以自律,在守纪律守规矩上以身作则

  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领导干部严以自律,带头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既是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会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自律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能否真正做到自律,则需要从“心”做起。

  心中要有信念。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必须从理想信念这个源头抓起。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带头坚定“四个自信”,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念之基,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心中要有敬畏。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对于权力在握的领导干部更是如此。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蜕变成阶下囚,成为从严治党的反面教材,往往都是因为丧失敬畏、心存侥幸,导致由量变到质变,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立身做人、为官从政的准绳,时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秉公用权,以实际行动彰显法纪的威严和力量。

  心中要有荣辱。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低俗的;哪些是光荣的,哪些是可耻的,在领导干部心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标准。早在1980年2月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就着重强调:“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极大的耻辱”,这五个字,字字千钧。领导干部务必认清自身在党风政风民风培植中的重要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带头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增强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凡是要求普通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普通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从严治党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

  带头接受他律,切实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中

  延安整风时,南方局机关过组织生活,周恩来全程参加。结束时,小组长请周恩来作总结。周恩来说:“在这里,大家都是同志。开党小组会,我们都要受党小组长领导。难道有什么特殊党员吗?”不以领导自居作总结,表面看是谦虚的态度,更深层次看,体现出来的是自愿接受教育和监督的意识。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监督很不舒服的人,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这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内监督出发,进一步强化监督执行力度。

  一方面,接受监督要主动自觉。监督既是正容镜也是防火墙,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作为领导干部,是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各种监督之下,当普通党员,还是想方设法逃避监督、回避监督,当凌驾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反映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党性修养,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催化、连锁反应。领导干部不论职务多高、资历多深、贡献多大,都要明白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认清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不断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敢于曝光,把自己的思想、工作状况晾出来,主动汇报个人重大事项,主动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接受监督要全面彻底。领导干部接受监督是覆盖全面没有死角的,既包括八小时之内,又包括八小时之外;既有党内监督,又有群众监督、纪律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等;既要接受对个人履职用权、遵规守纪的监督,又要接受对家庭、家教、家风的监督。要心底无私、襟怀坦白,从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交往圈、娱乐圈各个方面常掸灰尘、祛除恶疾,绝不能在监督面前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头保持闻过则喜的雅量、见贤思齐的精神、择善而从的品格,不给私心杂念和错误思想留有任何空隙,真正让严的标准、实的精神根植心灵深处。

  带头抓好律他,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上不遗余力

  仅仅管住自己算不上称职的领导干部,明哲保身更是不负责的领导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中,领导干部肩负着筹划设计、组织指挥、落地见效的职能,必须不辱使命、勇于担责,跑好历史接力棒,不愧对领导干部这一称号。

  思想观念要到位。要充分认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党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认清新形势下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意志,自觉树立“不抓党建”就是失职的政治意识,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常研究、常部署、抓具体、抓长效、成常态。

  责任落实要到位。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履行好党赋予的职责,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一级抓好一级,层层传导压力,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政治要求落实到位。

  较真碰硬要到位。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认真是根本的方法。领导干部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因此,领导干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能盯着面上的工作大而化之、流于浅表,务必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各个环节敢抓敢管,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要发扬认真较真精神,对作风不好、违纪违法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惩治查处,绝不能放弃批评和斗争,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更不能放任部属滑向腐败犯罪深渊,真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作者:戴焰军,李英田,来源:学习时报2016-11-15)

  从根本上解决

  管党治党的“宽松软”

  ——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

  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

  一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揭露的贪污腐败事实触目惊心;若干贪腐官员的忏悔录,记录的思想蜕变过程发人深省。

  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落马后痛心疾首,“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回忆自己第一次受贿,“本来一直想做一个清白的好官”,“因为大家都是比较好的朋友,当时我也没注意到他给这个钱”。

  从清风两袖的理想到欲壑难填的现实,从敬民畏法的起点到贪赃枉法的终点,落马干部一步一步走向贪腐的过程,展示了思想滑坡和信仰迷失的后果,也揭示了一些党组织日常监督弱化、纪律松弛、制度乏力的生态,指向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

  党心所系,民心所向。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牢牢把握“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辩证关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标本兼治、驰而不息,管党治党一刻不松懈,让党风政风为之一振、社情民风为之一新。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出台之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党内监督优良传统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生动实践进行了制度升华,为解决新形势下党内突出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管党治党的“宽松软”问题进行了重要顶层设计。

  有现实针对性、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治党新篇章,正在实践中徐徐展开。

  回顾历史,强化党内监督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全面总结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早在200多年前,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就曾警示,“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东方,一个带领中华民族在惊涛中扬帆、荆棘中拓路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监督。

  1949年3月,西柏坡的泥土房中。面对即将开启的“进京赶考”征程,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1992年春天,中国的南海边。面对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邓小平同志谆谆告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要“把共产党员教育好”。

  2013年7月,太行山的东麓。走在“赶考”新路上,习近平同志抚今追昔,“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95年的峥嵘岁月中,加强党内监督如一条红线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优势,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动态总结和梳理,更成为各个历史时期应对重大矛盾挑战、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现实抓手。

  今天,我们党所面临的“新赶考”,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与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交汇点上,处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深刻变革的动态进程中,处在统筹中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时代命题下,处于“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挑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历史境遇中,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加强制度治党、制定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文件,既是对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规定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回应。

  传统优良、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要求迫切——在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内监督进行了全面深刻地阐释:

  “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屏障和净化政治生态的基础,党内监督只能强化,不能削弱;只能畅通,不能梗阻。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作为执政党最重要最直接的监督形式,党内监督必须充分发挥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功能。

  高瞻远瞩的智慧,勇立潮头的自觉,《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最新修订,构成了党的制度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坐标,构成了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迈向“严实硬”的重要标志。

  立足现实,强化党内监督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生动实践的制度升华

  “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面对深刻的历史警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四个自信”的政治定力、以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使命意识,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时代课题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党建学说,达成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齐头共进。这当中,严明政治规矩与政治纪律,充分利用和创新发展党内监督方式,成为正风肃纪、利剑奋斫的重要保障和载体——

  整治“舌尖上的腐败”“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清理“吃空饷”“小金库”,八项规定为党员干部戴上了“紧箍咒”,系紧了“风纪扣”;中纪委“曝光台”不断档,紧盯重要节点严查“节日腐败”,对违纪者形成有力震慑;霹雳反腐“零容忍”,“打虎”“拍蝇”“猎狐”齐头并进,铁面执纪让党纪党规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

  不惧家丑、大胆揭开“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盖子,不避不遮晒出各地问题账单,巡视这一“国之利器、党之利器”锋芒所向、腐败无存;创新巡视形式“一托二”,专项巡视分行业、分领域,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让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重拳整治“裸官”、专项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大力推进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吏治力度和深度不断加深。

  实现共产党员全覆盖,从“廉洁从政”扩容到“廉洁自律”,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正己正人、立德修身的标准;将违纪行为整合为六类、开列违纪行为负面清单,今年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党员干部划定了纪律红线;从“暂行规定”升格为“条例”,将“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明确下来,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成为八千多万党员的共识。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风劲弓鸣的反腐倡廉力度、涤浊扬清的从严治党成果,不断在昭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党内监督失效,其他监督必然失灵;党内监督不严起来、实起来,全面从严治党就会落空。只有扎紧制度笼子,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党治党的“宽松软”。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围绕责任设计制度、围绕制度构建体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安排,正是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进行了集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强有力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一个有八千八百万党员、四百三十多万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大党,始终拥有契合实践要求、创新制度建设的卓越能力,始终保有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优良品格。

  面向未来,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将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彻底,一些问题还可能再冒出来,必须继续努力,不断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防范和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全面从严治党这场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的警示深刻而清醒。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修订和出台,正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安排,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举措,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明确措施。

  怎么解决党内监督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六中全会已经进行了部署: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发扬党内民主,才能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创新巡视组织与方法,保证件件有着落,才能形成党纪震慑;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才能带出一支精干纯洁的队伍;加强与群众监督等“党外监督”的结合,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发展的智慧与力量。

  如何结束党内监督体制不顺、覆盖不全、责任不清现象?《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已经给出了答案:分别就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这四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以及相应监督制度做出切实规定,才能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才能使党内监督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制度是规则也是动力。现在,全国各省级公安机关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培训启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开启、各地方纷纷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贯彻情况纳入专项督查……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后鼙鼓声声,敲出了“永远在路上”的节奏感。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一个经历了南湖烟雨、黄洋炮声、雄关如铁、钟山风雨、南国春潮,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继往开来、筑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在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的探索”,树立了管党治党的里程碑,更划定了党内监督的新起点。(王丹,刘文嘉,《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5日)

  把握政治意识的新要求

  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情实感、真抓实干,有组织高于个人、义务先于权利、精神贵于物质、党纪严于国法的文化情怀。如此,才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清白人。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是关键词。物质生活越丰富,业务越忙,越要强化政治意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

  当前,政治意识缺失的表现并不鲜见,例如“搞好业务就可以”“没时间参加组织生活”“上党课耽误工作”等都是经常可以听到的说法。而合格党员,首先是政治合格。党员自愿入党,更是“志愿”入党,加入的不是经济组织,也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而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以铁的纪律为保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入党是一种政治行为,党员是职业人与政治人的统一体。要铭记举着拳头对党旗的入党宣誓,不忘入党日期和入党介绍人、不忘主动交党费和参加组织生活,更不忘以身许党、一生为民的赤子之心。

  政治意识从哪里来?从知、情、意中来。知识不等于情怀,智慧不等于心意。要由“知”入情,把准则、条例升华为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再由“情”成“意”,把纪律知识内化为习惯常识,成为自觉意识和坚定意志,以“意”促“行”,像生活起居一样循环运行,最终形成政治定力。

  党内生活要增强政治性。党员都应该是战士,而不应该是绅士。政治生活不能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娱乐化,党性原则不能市场化,党群血肉关系不能淡化、弱化。淡化“官”念,才能增强组织观念,不当老好人,不做“两面人”。共产党员要有天下兴亡、守土有责的担当,开展严肃真诚的党内批评,讲党性不讲私情、不泄私愤、不搞无原则的纷争,对党负责,对同志负责。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讲政治,也要讲规矩。“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起点。所有党纪中,政治纪律是首位。党员要坚定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与党中央步调一致、高度一致。不能把政治理论和纪律要求当作标语口号和政治标签,只有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三位一体”、高度一致,才能防止政治投机和政治偏差,肩负党的使命,保持先进本色。

  有政治觉悟,才有政治警觉。对社交圈、朋友圈、生活圈中的各种思想误区,要有警觉性。领导干部要以家国情怀严格家风,不听“枕边风”,不以权谋私。对公共场合出现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要有党员意识,敢于抵制,不态度暧昧、“难得糊涂”,更不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传播政治谣言与错误思想。

  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情实感、真抓实干,有组织高于个人、义务先于权利、精神贵于物质、党纪严于国法的文化情怀。如此,才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清白人。(作者: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嘉兴学院基地首席专家肖纯柏,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6-11-15)

  大格局才有大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源于个人内心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心里装的是国家、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大格局,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人生的舞台就会宽广无限,生命也能绽放出绚丽之花;如果心里装的是自己的“五斗米”,格局小,就容易固守狭小的利益藩篱、患得患失,成就不了大事。

  内心格局大,人生方向感便强。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这种理论,我把它叫做猪栏式的理想。”如果活着只知道吃喝玩乐,工作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就如同行尸走肉。内心格局大,复杂的工作生活能变得简单起来;内心格局大,即使再忙再累也能从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前进。相反,如果内心格局小,一遇到困难和风险,就容易退缩、裹足不前,什么事都做不好,人生失去方向。

  内心格局大,更有条件战胜挫折。人生不可能顺风顺水,遭到挫折是必然的。内心格局的大小,决定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人顺境时或许感觉不到内心格局大小的重要性,但一遭到逆境,格局大小的差异就立马显现。格局小的人很容易被困难和挫折击倒,因为他们心里就只装着眼前的得失。相反,内心格局大的人,眼光长远,他们把困难和挫折当成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战胜困难的征途上,他们越挫越勇,变得更加强大。长征中,红军将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缺医缺药,缺衣缺粮,但他们仍然满怀激情。正是崇高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战胜各种困难,始终保持乐观,挺胸向前,成功抵达陕北。

  内心格局大,就能有大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许多老一辈共产党人才华横溢、家境殷实,他们原可以过安逸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为了民族大义,选择投身革命事业,经受战火中生与死的考验。为什么?因为他们心中有大局,有对国家命运的大担当。反观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由于为官不为被处分、因贪污腐败而身陷囹圄,就是因为格局小,只顾一己私利,缺乏对国家、民族、党和人民的担当。领导干部如果内心格局大、有担当,在推动各项改革中,在啃硬骨头、过险滩时,就不会畏缩不前,也不容易被声色犬马所惑。相反,如果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缺乏担当,面对风险、挑战畏首畏尾,毫无作为,非但不能成就自身,更影响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来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胸怀历史与时代的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与时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巡视员、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戴焰军:带头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
发布时间:2023-03-11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出样子,下面就会跟着来、照着做。”上面没有先做到,要求下边就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回顾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程,不难看出,党的领导干部历来都是骨干部分和中坚力量,党的事业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领导干部自身抓起严起,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实践证明,领导干部作用发挥得好,可以引领和带动整个风气向上向好,形成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相反,如果领导干部没带好头,就会成为破坏政治生态的“第一扇破窗”,进而造成范围更大、不可挽回的“破窗效应”。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肩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关键在于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把带头自律、接受他律、抓好律他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做出不懈努力。

  带头严以自律,在守纪律守规矩上以身作则

  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领导干部严以自律,带头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既是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会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自律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能否真正做到自律,则需要从“心”做起。

  心中要有信念。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必须从理想信念这个源头抓起。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带头坚定“四个自信”,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念之基,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心中要有敬畏。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对于权力在握的领导干部更是如此。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蜕变成阶下囚,成为从严治党的反面教材,往往都是因为丧失敬畏、心存侥幸,导致由量变到质变,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立身做人、为官从政的准绳,时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秉公用权,以实际行动彰显法纪的威严和力量。

  心中要有荣辱。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低俗的;哪些是光荣的,哪些是可耻的,在领导干部心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标准。早在1980年2月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就着重强调:“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极大的耻辱”,这五个字,字字千钧。领导干部务必认清自身在党风政风民风培植中的重要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带头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增强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凡是要求普通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普通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从严治党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

  带头接受他律,切实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中

  延安整风时,南方局机关过组织生活,周恩来全程参加。结束时,小组长请周恩来作总结。周恩来说:“在这里,大家都是同志。开党小组会,我们都要受党小组长领导。难道有什么特殊党员吗?”不以领导自居作总结,表面看是谦虚的态度,更深层次看,体现出来的是自愿接受教育和监督的意识。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监督很不舒服的人,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这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内监督出发,进一步强化监督执行力度。

  一方面,接受监督要主动自觉。监督既是正容镜也是防火墙,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作为领导干部,是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各种监督之下,当普通党员,还是想方设法逃避监督、回避监督,当凌驾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反映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党性修养,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催化、连锁反应。领导干部不论职务多高、资历多深、贡献多大,都要明白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认清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不断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敢于曝光,把自己的思想、工作状况晾出来,主动汇报个人重大事项,主动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接受监督要全面彻底。领导干部接受监督是覆盖全面没有死角的,既包括八小时之内,又包括八小时之外;既有党内监督,又有群众监督、纪律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等;既要接受对个人履职用权、遵规守纪的监督,又要接受对家庭、家教、家风的监督。要心底无私、襟怀坦白,从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交往圈、娱乐圈各个方面常掸灰尘、祛除恶疾,绝不能在监督面前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头保持闻过则喜的雅量、见贤思齐的精神、择善而从的品格,不给私心杂念和错误思想留有任何空隙,真正让严的标准、实的精神根植心灵深处。

  带头抓好律他,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上不遗余力

  仅仅管住自己算不上称职的领导干部,明哲保身更是不负责的领导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中,领导干部肩负着筹划设计、组织指挥、落地见效的职能,必须不辱使命、勇于担责,跑好历史接力棒,不愧对领导干部这一称号。

  思想观念要到位。要充分认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党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认清新形势下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意志,自觉树立“不抓党建”就是失职的政治意识,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常研究、常部署、抓具体、抓长效、成常态。

  责任落实要到位。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履行好党赋予的职责,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一级抓好一级,层层传导压力,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政治要求落实到位。

  较真碰硬要到位。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认真是根本的方法。领导干部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因此,领导干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能盯着面上的工作大而化之、流于浅表,务必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各个环节敢抓敢管,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要发扬认真较真精神,对作风不好、违纪违法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惩治查处,绝不能放弃批评和斗争,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更不能放任部属滑向腐败犯罪深渊,真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作者:戴焰军,李英田,来源:学习时报2016-11-15)

  从根本上解决

  管党治党的“宽松软”

  ——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

  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

  一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揭露的贪污腐败事实触目惊心;若干贪腐官员的忏悔录,记录的思想蜕变过程发人深省。

  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落马后痛心疾首,“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回忆自己第一次受贿,“本来一直想做一个清白的好官”,“因为大家都是比较好的朋友,当时我也没注意到他给这个钱”。

  从清风两袖的理想到欲壑难填的现实,从敬民畏法的起点到贪赃枉法的终点,落马干部一步一步走向贪腐的过程,展示了思想滑坡和信仰迷失的后果,也揭示了一些党组织日常监督弱化、纪律松弛、制度乏力的生态,指向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

  党心所系,民心所向。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牢牢把握“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辩证关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标本兼治、驰而不息,管党治党一刻不松懈,让党风政风为之一振、社情民风为之一新。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出台之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党内监督优良传统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生动实践进行了制度升华,为解决新形势下党内突出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管党治党的“宽松软”问题进行了重要顶层设计。

  有现实针对性、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治党新篇章,正在实践中徐徐展开。

  回顾历史,强化党内监督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全面总结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早在200多年前,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就曾警示,“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东方,一个带领中华民族在惊涛中扬帆、荆棘中拓路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监督。

  1949年3月,西柏坡的泥土房中。面对即将开启的“进京赶考”征程,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1992年春天,中国的南海边。面对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邓小平同志谆谆告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要“把共产党员教育好”。

  2013年7月,太行山的东麓。走在“赶考”新路上,习近平同志抚今追昔,“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95年的峥嵘岁月中,加强党内监督如一条红线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优势,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动态总结和梳理,更成为各个历史时期应对重大矛盾挑战、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现实抓手。

  今天,我们党所面临的“新赶考”,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与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交汇点上,处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深刻变革的动态进程中,处在统筹中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时代命题下,处于“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挑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历史境遇中,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加强制度治党、制定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文件,既是对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规定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回应。

  传统优良、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要求迫切——在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内监督进行了全面深刻地阐释:

  “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屏障和净化政治生态的基础,党内监督只能强化,不能削弱;只能畅通,不能梗阻。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作为执政党最重要最直接的监督形式,党内监督必须充分发挥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功能。

  高瞻远瞩的智慧,勇立潮头的自觉,《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最新修订,构成了党的制度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坐标,构成了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迈向“严实硬”的重要标志。

  立足现实,强化党内监督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生动实践的制度升华

  “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面对深刻的历史警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四个自信”的政治定力、以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使命意识,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时代课题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党建学说,达成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齐头共进。这当中,严明政治规矩与政治纪律,充分利用和创新发展党内监督方式,成为正风肃纪、利剑奋斫的重要保障和载体——

  整治“舌尖上的腐败”“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清理“吃空饷”“小金库”,八项规定为党员干部戴上了“紧箍咒”,系紧了“风纪扣”;中纪委“曝光台”不断档,紧盯重要节点严查“节日腐败”,对违纪者形成有力震慑;霹雳反腐“零容忍”,“打虎”“拍蝇”“猎狐”齐头并进,铁面执纪让党纪党规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

  不惧家丑、大胆揭开“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盖子,不避不遮晒出各地问题账单,巡视这一“国之利器、党之利器”锋芒所向、腐败无存;创新巡视形式“一托二”,专项巡视分行业、分领域,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让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重拳整治“裸官”、专项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大力推进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吏治力度和深度不断加深。

  实现共产党员全覆盖,从“廉洁从政”扩容到“廉洁自律”,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正己正人、立德修身的标准;将违纪行为整合为六类、开列违纪行为负面清单,今年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党员干部划定了纪律红线;从“暂行规定”升格为“条例”,将“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明确下来,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成为八千多万党员的共识。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风劲弓鸣的反腐倡廉力度、涤浊扬清的从严治党成果,不断在昭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党内监督失效,其他监督必然失灵;党内监督不严起来、实起来,全面从严治党就会落空。只有扎紧制度笼子,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党治党的“宽松软”。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围绕责任设计制度、围绕制度构建体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安排,正是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进行了集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强有力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一个有八千八百万党员、四百三十多万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大党,始终拥有契合实践要求、创新制度建设的卓越能力,始终保有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优良品格。

  面向未来,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将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彻底,一些问题还可能再冒出来,必须继续努力,不断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防范和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全面从严治党这场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的警示深刻而清醒。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修订和出台,正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安排,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举措,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明确措施。

  怎么解决党内监督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六中全会已经进行了部署: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发扬党内民主,才能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创新巡视组织与方法,保证件件有着落,才能形成党纪震慑;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才能带出一支精干纯洁的队伍;加强与群众监督等“党外监督”的结合,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发展的智慧与力量。

  如何结束党内监督体制不顺、覆盖不全、责任不清现象?《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已经给出了答案:分别就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这四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以及相应监督制度做出切实规定,才能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才能使党内监督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制度是规则也是动力。现在,全国各省级公安机关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培训启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开启、各地方纷纷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贯彻情况纳入专项督查……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后鼙鼓声声,敲出了“永远在路上”的节奏感。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一个经历了南湖烟雨、黄洋炮声、雄关如铁、钟山风雨、南国春潮,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继往开来、筑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在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的探索”,树立了管党治党的里程碑,更划定了党内监督的新起点。(王丹,刘文嘉,《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5日)

  把握政治意识的新要求

  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情实感、真抓实干,有组织高于个人、义务先于权利、精神贵于物质、党纪严于国法的文化情怀。如此,才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清白人。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是关键词。物质生活越丰富,业务越忙,越要强化政治意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

  当前,政治意识缺失的表现并不鲜见,例如“搞好业务就可以”“没时间参加组织生活”“上党课耽误工作”等都是经常可以听到的说法。而合格党员,首先是政治合格。党员自愿入党,更是“志愿”入党,加入的不是经济组织,也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而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以铁的纪律为保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入党是一种政治行为,党员是职业人与政治人的统一体。要铭记举着拳头对党旗的入党宣誓,不忘入党日期和入党介绍人、不忘主动交党费和参加组织生活,更不忘以身许党、一生为民的赤子之心。

  政治意识从哪里来?从知、情、意中来。知识不等于情怀,智慧不等于心意。要由“知”入情,把准则、条例升华为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再由“情”成“意”,把纪律知识内化为习惯常识,成为自觉意识和坚定意志,以“意”促“行”,像生活起居一样循环运行,最终形成政治定力。

  党内生活要增强政治性。党员都应该是战士,而不应该是绅士。政治生活不能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娱乐化,党性原则不能市场化,党群血肉关系不能淡化、弱化。淡化“官”念,才能增强组织观念,不当老好人,不做“两面人”。共产党员要有天下兴亡、守土有责的担当,开展严肃真诚的党内批评,讲党性不讲私情、不泄私愤、不搞无原则的纷争,对党负责,对同志负责。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讲政治,也要讲规矩。“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起点。所有党纪中,政治纪律是首位。党员要坚定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与党中央步调一致、高度一致。不能把政治理论和纪律要求当作标语口号和政治标签,只有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三位一体”、高度一致,才能防止政治投机和政治偏差,肩负党的使命,保持先进本色。

  有政治觉悟,才有政治警觉。对社交圈、朋友圈、生活圈中的各种思想误区,要有警觉性。领导干部要以家国情怀严格家风,不听“枕边风”,不以权谋私。对公共场合出现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要有党员意识,敢于抵制,不态度暧昧、“难得糊涂”,更不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传播政治谣言与错误思想。

  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情实感、真抓实干,有组织高于个人、义务先于权利、精神贵于物质、党纪严于国法的文化情怀。如此,才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清白人。(作者: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嘉兴学院基地首席专家肖纯柏,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6-11-15)

  大格局才有大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源于个人内心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心里装的是国家、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大格局,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人生的舞台就会宽广无限,生命也能绽放出绚丽之花;如果心里装的是自己的“五斗米”,格局小,就容易固守狭小的利益藩篱、患得患失,成就不了大事。

  内心格局大,人生方向感便强。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这种理论,我把它叫做猪栏式的理想。”如果活着只知道吃喝玩乐,工作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就如同行尸走肉。内心格局大,复杂的工作生活能变得简单起来;内心格局大,即使再忙再累也能从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前进。相反,如果内心格局小,一遇到困难和风险,就容易退缩、裹足不前,什么事都做不好,人生失去方向。

  内心格局大,更有条件战胜挫折。人生不可能顺风顺水,遭到挫折是必然的。内心格局的大小,决定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人顺境时或许感觉不到内心格局大小的重要性,但一遭到逆境,格局大小的差异就立马显现。格局小的人很容易被困难和挫折击倒,因为他们心里就只装着眼前的得失。相反,内心格局大的人,眼光长远,他们把困难和挫折当成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战胜困难的征途上,他们越挫越勇,变得更加强大。长征中,红军将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缺医缺药,缺衣缺粮,但他们仍然满怀激情。正是崇高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战胜各种困难,始终保持乐观,挺胸向前,成功抵达陕北。

  内心格局大,就能有大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许多老一辈共产党人才华横溢、家境殷实,他们原可以过安逸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为了民族大义,选择投身革命事业,经受战火中生与死的考验。为什么?因为他们心中有大局,有对国家命运的大担当。反观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由于为官不为被处分、因贪污腐败而身陷囹圄,就是因为格局小,只顾一己私利,缺乏对国家、民族、党和人民的担当。领导干部如果内心格局大、有担当,在推动各项改革中,在啃硬骨头、过险滩时,就不会畏缩不前,也不容易被声色犬马所惑。相反,如果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缺乏担当,面对风险、挑战畏首畏尾,毫无作为,非但不能成就自身,更影响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来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胸怀历史与时代的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与时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巡视员、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