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潘建成: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发布时间:2023-03-11

     如何更好地读懂大量数据中透露的新信号?中国经济“半年报”的突出亮点在哪儿?《中国经济周刊》邀请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进行解读。

  《中国经济周刊》:上半年GDP增速6.8%,其中一季度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连续十二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到6.9%这样一个中高速区间,这意味着什么?

  潘建成:中国经济增速在0.2个百分点的狭窄波动区间运行了12个季度,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更强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内部的困难和矛盾也在积累的情况下,还能取得稳定的增长,能够经受住一系列内外的冲击。

  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一是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成效;第二,也来自更加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

  还有两个因素,中国当前处在新兴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经济动能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呈现出加快升级。中国还处在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消费日益起到经济稳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如何理解工业生产出现短期回落,又有哪些数据重点体现了新动能的快速发展?

  潘建成:首先,对于工业增长短时间的轻微波动,不需要过多在意。经济发展从来不会是一条直线,都是波动发展的。从目前来看,工业发展仍处在平稳增长的区间。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工业结构的改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都明显快于平均水平。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如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产量都有较快增长。这些都折射出新旧动能的转换。

  而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在不断提升。这些都是工业增长的亮点。

  《中国经济周刊》: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在投资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何以实现相对较快增长?

  潘建成: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出现比较大的放缓,带动整体投资增速回落。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有投资、政府投资比重比较大。相比之下,民间投资增速会比全社会投资增速要高。

  第二,新动能快速发展。而新动能的形成需要投资。一系列新的产业,如IT服务业等,不少是由民营企业主导的,这也会表现在民间投资增速的加快。

  第三,这也是政策引导的结果。通过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提振了民间投资的信心。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3%,增速比1-5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潘建成:我们要看到背景是,此前长达5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呈现高速增长,增速在20%左右。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去年高达22%以上。在此基础上,哪怕基础设施投资是零增长,规模也很庞大。在庞大规模之上,增速出现合理、自然地放缓。

  此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地方政府债务、PPP项目中的风险。加强监管,客观上影响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

  总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主要还是积极主动调控、化解风险的结果,而不要把它理解成经济的下滑。

  《中国经济周刊》: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都低于5%,5、6月份是4.8%,这个水平是2016年国家统计局建立全国劳动力月度调查制度以来最低的水平。有哪些因素支撑了失业率维持在低水平?

  潘建成:第一,是因为经济增长韧性增强,保持了长时间的平稳增长,每个百分点对应的GDP比过去多。那么,增量在提高,对就业的影响也就在加大。

  第二,是因为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服务业比重在加大。制造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由于机器替代人的变革,会越来越少。而服务业对于就业的吸纳是比较稳定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带来就业的稳定。

  第三,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过去每年新增劳动人口不同,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劳动人口每年减少300万-500万,需要就业的人实际上是在减少。

  我们应当看到,失业率持续下降,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好的外部条件——保持稳定就业,不需要过去那么高的增长。那么,我们就有理由,也有条件,把注意力从高速增长,转到高质量增长上来。我们要利用好难得的机遇和时间窗口,来加快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上半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和一季度持平,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人均计算,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这体现了什么?

  潘建成:这说明我们的收入分配在优化,更加关注民生,收入向民生倾斜,向老百姓倾斜。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实际的发展,也表现出这一点。

  《中国经济周刊》:您对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有怎样的判断?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为下半年积蓄了哪些有利因素?

  潘建成:上半年的稳定增长,经济发展韧性在增强,为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底气,也有条件去应对困难和挑战。

  判断下半年的形势,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新动能持续增强,这些有利因素依然在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的一系列举措,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当然,也要意识到,下半年的形势有一些更加复杂的环境,包括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带来的现实的和预期的影响。

  总的来讲,中国经济韧性依然很强,不需要对经济增长过多担忧。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统计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潘建成: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发布时间:2023-03-11

     如何更好地读懂大量数据中透露的新信号?中国经济“半年报”的突出亮点在哪儿?《中国经济周刊》邀请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进行解读。

  《中国经济周刊》:上半年GDP增速6.8%,其中一季度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连续十二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到6.9%这样一个中高速区间,这意味着什么?

  潘建成:中国经济增速在0.2个百分点的狭窄波动区间运行了12个季度,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更强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内部的困难和矛盾也在积累的情况下,还能取得稳定的增长,能够经受住一系列内外的冲击。

  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一是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成效;第二,也来自更加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

  还有两个因素,中国当前处在新兴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经济动能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呈现出加快升级。中国还处在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消费日益起到经济稳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如何理解工业生产出现短期回落,又有哪些数据重点体现了新动能的快速发展?

  潘建成:首先,对于工业增长短时间的轻微波动,不需要过多在意。经济发展从来不会是一条直线,都是波动发展的。从目前来看,工业发展仍处在平稳增长的区间。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工业结构的改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都明显快于平均水平。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如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产量都有较快增长。这些都折射出新旧动能的转换。

  而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在不断提升。这些都是工业增长的亮点。

  《中国经济周刊》: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在投资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何以实现相对较快增长?

  潘建成: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出现比较大的放缓,带动整体投资增速回落。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有投资、政府投资比重比较大。相比之下,民间投资增速会比全社会投资增速要高。

  第二,新动能快速发展。而新动能的形成需要投资。一系列新的产业,如IT服务业等,不少是由民营企业主导的,这也会表现在民间投资增速的加快。

  第三,这也是政策引导的结果。通过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提振了民间投资的信心。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3%,增速比1-5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潘建成:我们要看到背景是,此前长达5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呈现高速增长,增速在20%左右。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去年高达22%以上。在此基础上,哪怕基础设施投资是零增长,规模也很庞大。在庞大规模之上,增速出现合理、自然地放缓。

  此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地方政府债务、PPP项目中的风险。加强监管,客观上影响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

  总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主要还是积极主动调控、化解风险的结果,而不要把它理解成经济的下滑。

  《中国经济周刊》: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都低于5%,5、6月份是4.8%,这个水平是2016年国家统计局建立全国劳动力月度调查制度以来最低的水平。有哪些因素支撑了失业率维持在低水平?

  潘建成:第一,是因为经济增长韧性增强,保持了长时间的平稳增长,每个百分点对应的GDP比过去多。那么,增量在提高,对就业的影响也就在加大。

  第二,是因为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服务业比重在加大。制造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由于机器替代人的变革,会越来越少。而服务业对于就业的吸纳是比较稳定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带来就业的稳定。

  第三,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过去每年新增劳动人口不同,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劳动人口每年减少300万-500万,需要就业的人实际上是在减少。

  我们应当看到,失业率持续下降,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好的外部条件——保持稳定就业,不需要过去那么高的增长。那么,我们就有理由,也有条件,把注意力从高速增长,转到高质量增长上来。我们要利用好难得的机遇和时间窗口,来加快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上半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和一季度持平,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人均计算,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这体现了什么?

  潘建成:这说明我们的收入分配在优化,更加关注民生,收入向民生倾斜,向老百姓倾斜。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实际的发展,也表现出这一点。

  《中国经济周刊》:您对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有怎样的判断?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为下半年积蓄了哪些有利因素?

  潘建成:上半年的稳定增长,经济发展韧性在增强,为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底气,也有条件去应对困难和挑战。

  判断下半年的形势,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新动能持续增强,这些有利因素依然在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的一系列举措,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当然,也要意识到,下半年的形势有一些更加复杂的环境,包括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带来的现实的和预期的影响。

  总的来讲,中国经济韧性依然很强,不需要对经济增长过多担忧。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统计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