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再到“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十九大报告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和目标。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在十九大报告中,共有19次提到“依法治国”。应该说,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开始,包括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包括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有对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十九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做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不仅如此,报告在“依法治国”上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为更好地理解十九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论述,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教授。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新提法
《中国经营报》: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问题,“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在你看来,如何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李永忠:应该说,政治建设是十九大报告中最大的亮点,从一大到十八大都没有提出过,包括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完善党的责任等这些都是新的内容,从来没有讲过。
在此之前,党的建设主要谈的是党的“三大建设”,即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度建设”,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十九大用纪律建设代替反腐倡廉建设,新增加了一个政治建设。
为什么十九大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就是因为政治建设绝不是空谈政治,按照政治学的规范表述,政治学是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所以,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它为统领。
党的十九大提出政治建设,而且放在如此重要和关键的统领地位,就希望通过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用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来推动党的权力结构改革,推动党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也是政治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奋斗的方向。因此必须摆在首位,必须作为统领,必须发挥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关键作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口号,政治标语,政治思想的层面。
具体来看,既然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学科,政治建设就是要研究政治行为、改革政治体制,探讨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一种社会科学,狭义的政治学研究的是国家的行为、活动、形式及其发展规律,广义政治学则是研究一切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权力的活动、形式、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所以,我们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要研究党的权力结构和国家的权力结构,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邓小平的“8.18”讲话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至今也不过时。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就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又能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成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把改革进行到底的长期理论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政治建设是十九大报告以前从来没有出现的新提法,把它摆在首位,用它统领,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他已经谈过的内容,亮点突出。而且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建设必须要抓紧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重要保障。
成立中央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是依法治国最大的亮点
《中国经营报》:我们统计发现,十九大报告中有19处提到了“依法治国”,同时,在谈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时候,也强调了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现状,你能否谈谈“依法治国”对我们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李永忠:重要意义有三点:第一,强调依法治国,是因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所以依法治国在报告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第二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三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推进到底,如果不依法治国的话,即便有再大的决心与勇气,也不可能把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底。
所以,全面依法治国它既是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又是实现总目标的路径和抓手,又有助于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经营报》:如果与十八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论述进行对比的话,十九大报告有哪些特别值得关注的亮点或重大变化?
李永忠:最大亮点是成立了中央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它标志着依法治国与此前成立的中央深度改革领导小组主抓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样,都被提到了同等重视的程度。此外,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也是首次提出。
《中国经营报》: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你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是什么?我们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接下来的5年中,哪些工作会被提上日程?
李永忠:依法治国第一就要科学立法,如果立法不科学,那么依法治国的源头就有问题。
第二还需要严格执法,只有科学立法而没有严格执法,法律就仅仅是一张纸,那么严格执法就把法律的制定机关与执行机关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体现出来,就是检察院要独立地检察,法院要独立地审判,如果不能独立就不可能严格执法。所以严格执法的内涵就是司法机关的分权制衡就要得到真正的落实,不能搞成过去公检法混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要分清各自权力的边界,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依法治国就要公正司法,而要公正司法,首先要公开,不公开很难公正,其次要公平,既要保证司法人员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要保证涉案人员也能公平公正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司法。此外,公正司法还应该有一个及时、便捷、公开、透明、公正的司法秩序,这样才能保证公正司法。而且,公正司法既要有司法人员的参与,又要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比如现在已经在一些地方实行的陪审团、陪审员制度等等。
同时,要做到公正司法,司法机关行政化、地方化的问题也要得到解决,如果司法机关由地方政府管理,就不能实现以法律为准绳,只会以地方的政府权力为准绳,这就需要司法的相对独立,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四,依法治国还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不仅是人民群众要守法,司法机关、党委政府也要守法。你不能要求人民群众守法,而司法机关、党委政府不守法,恰恰相反,在实践中,全民守法的前提是司法机关守法,党委政府守法。
所以十九大报告在谈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时,就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应该说,这是一个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思想体系,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四个重要的要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中国经营报》:在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你能否谈谈你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理解?
李永忠: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现代化国家都会提出依法治国,但是,以德治国却是中国特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需要注意的是,两者的结合存在一定的难点和挑战。因为依法治国是法律范畴的事情,以德治国是道德层面的事情,两个在外部是有区别的,既要有机结合,还要明确各自的边界。过分强调道德的问题,依法治国的水平就会降低,过分强调依法治国,强调刚性约束,忽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以德治国更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中国的一个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要让他们相互结合,发挥它们两个在不同范畴不同方面的不同作用,就要让他们相得益彰。否则就会相互有损害。
这里面存在一个主次的问题,依法治国是方向,解决的是主要矛盾。之所以现在有人说我们存在一些道德沦丧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没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因为我们单纯推进依法治国造成的。所以,要更加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就需要用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合,才能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十九大报告要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作为统领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经济领域我们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段时间里腐败问题严重、党群关系紧张、干群关系紧张,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叫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既要经济,更要政治,既要依法治国,更要全面依法治国。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