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本刊特开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笔谈”栏目,邀请委员、学者撰文,阐述他们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一言以蔽之,在当今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置身改革实践,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上大国的兴衰,无不因创新能力强弱而转换,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一门科学的兴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本门科学的持续创新能力。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要想勇立时代潮头,要想不断进步,唯一途径就是不断进行创新。
创新,首要的是理论创新,理论既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理论创新,其他创新则无从谈起,即使有所前进,也难以持久,因此,必须把理论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所谓理论创新,是用一种新的理论替代旧的理论,用一种新的理念取代旧的理念,用一种新的学说取代旧的学说,是观念的变革,知识的飞跃。说到底,理论创新是一种思想革命,是灵魂深处的一种革命,是认识和理念的脱胎换骨,因此,必须有一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让思想冲破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牢笼,让人们的思想从僵化的、过时的、陈旧的、错误的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正处于改革攻坚的社会转型期,就是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就是需要这样一种大无畏气魄。其实,改革,说到底是制度和体制创新,就是要扬弃旧体制,创造新体制,需要有一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精神,否则,改革就无从谈起。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积极状态,显得格外重要,一个精神上空虚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深度。中国改革开放的兴起,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清除一个思想理论障碍,每清除一个思想理论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功不可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入研究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要把理论创新落到实处,需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的社会环境,体现在价值观念、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方面,这就需要制度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没有人才,创新即是空谈。什么是人才?人才是脑子特别灵活,特别爱学习,特别喜欢提问题,特别喜欢创造的人。人才都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破坏”,但那是创造性的破坏。人才一般都不满足现状,不守常规,经常异想天开,满脑子新点子,经常打破现状、突破常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地区,只有从制度、法律和政策方面创造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才能够把本国、本地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吸引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人才到你这里创新创造。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创新人才,尤其需要宽容。要鼓励探索、允许试验、宽容失败,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倡导创造、着力扶植有特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应大力倡导各地、各部门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创新发展道路。
有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以波士顿为圆心,以300米为半径,画一个圆圈,全世界最有影响的2000个科学家中,有600个人在这里。这些科学家大部分不是在波士顿出生的,是别的国家、别的地区的。美国西部的硅谷,也是如此。为什么波士顿和硅谷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道理很简单,就是人才在这里便于生长,这里有人才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在当今世界,这才是各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决定一个国家地位、命运和影响力的已经不是天然赋予的物质条件,而是这个国家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尤其是他们建立起来的制度优势。
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理论创新的现状而言,还需要不断努力。整体来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精神不足,理论创新成果不多,原创性成果更少,理论创新的速度和成果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实践需要。当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老一代专家学者陆续退出,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也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现状与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不相符,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还有差距,其突出问题是,全国社会科学界中青年学者较少,领军人才缺乏,有科研含量的学术论著少。鉴于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氛围、机制和条件,造就一批社会科学界各学科的中青年理论家,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学术研究骨干,这是理论创新的当务之急。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直面改革发展,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有原创性的新理论和新概念,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