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战略工程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具有哪些重要的特点?6月5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在江苏苏州举行。研讨会上,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是一个坚持远大目标、立足实际国情的工程
从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的目标时强调,这是“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到1983年初,邓小平到苏州考察,苏州的实践说明在中国建成小康是切实可行的。
“几十年来,我们既是在建设小康,又是在不断向现代化前进。”李忠杰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围绕小康做文章,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既坚持了既定的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宏大的战略构想建立在现实的国情基础之上。
这是一个规划整体战略、分步实施推进的工程
如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李忠杰认为,“小康是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孤立的任务,而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21世纪前50年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也是把前20年与后30年连接起来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大“三步走”到小“三步走”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进程,把长远与现实、目标与步骤、规划与实干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一个顺应人民要求、建设美好生活的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成这样的社会?李忠杰认为,小康战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也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战略。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首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小康工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是一个运用举国体制、全面统筹协调的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成了许多大事、好事、难事。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实行东西部对口支援,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也实行对口支援。
对此,李忠杰表示,小康战略工程是一个运用举国体制、全面统筹协调的工程。制定和实施小康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汇聚四面八方的力量,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这是一个补齐关键短板、全力脱贫攻坚的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短板。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针对大量贫困人口,特别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施了扶贫开发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短短几年就取得了重大突破。
到2020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补上这块短板,解决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也保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及其质量。
这是一个加强党的领导,实行现代治理的工程
中国共产党在将近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领导体系、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李忠杰指出,小康战略工程,即是中国独特治理体系的集中体现。严整高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保证小康战略工程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为民生智库高级顾问、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