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竹立家:绿色经济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发布时间:2023-03-07

    记者:对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你如何理解?

  竹立家:我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味着要将目前生产型、资源型、加工型的经济体转变为技术型、环保型、服务型和休闲型的经济体,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的工作时间减少和休闲时间增加,人民将有大量时间来读书学习、休闲旅游、过上更加自由、惬意的幸福生活,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包括休闲型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传统内涵,我认为还要将“绿色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2020年以后,环保型、技术型的绿色经济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理解这一重大判断?

  竹立家: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新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价值遵循、政策导向和实践指南,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一新判断,将对我们形成新的发展方略和重大改革政策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必将在未来30年推动中国从富裕走向富强,使我国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强国。

  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的议程也须与时俱进,我们的发展方略、政策选择、改革重点就要注重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求我们在改革的“下半场”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三农”、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收入分配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议题,也需要从微观层面直面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精准扶贫、就业、住房、食品安全、教育与医疗均等化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课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潜力,充分体现我党“执政为民”价值宗旨,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记者: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你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

  竹立家: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交汇点”上的一次会议。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十五年”的发展阶段论,描绘了中国2020年以后,从第一个十五年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第二个十五年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取向、政策设想和实现路径,为未来改革发展确立了明晰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目标。

  从经济层面上来说,第一个十五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达到35万亿美元左右,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左右,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5%-7%之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保障达到较高水平,政府用于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由现在的占财政总支出30%提高到45%左右,民生支出大幅增加。第二个十五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左右,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3%-5%之间,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强国。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等举措,应该如何理解?

  竹立家:我国实现各方面工作目标有两个重要保障,最根本的保障是党的领导,其次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优化。公共管理体系优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廉洁、有效的权力体系。未来30年,我国在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改革的重点将是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实现平衡和充分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记者: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对反腐败工作的部署?

  竹立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这是推进反腐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制度反腐”将是十九大以后反腐的主要方向。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这些亮点,标志着反腐败工作将进入新阶段。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竹立家:绿色经济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发布时间:2023-03-07

    记者:对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你如何理解?

  竹立家:我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味着要将目前生产型、资源型、加工型的经济体转变为技术型、环保型、服务型和休闲型的经济体,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的工作时间减少和休闲时间增加,人民将有大量时间来读书学习、休闲旅游、过上更加自由、惬意的幸福生活,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包括休闲型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传统内涵,我认为还要将“绿色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2020年以后,环保型、技术型的绿色经济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理解这一重大判断?

  竹立家: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新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价值遵循、政策导向和实践指南,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一新判断,将对我们形成新的发展方略和重大改革政策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必将在未来30年推动中国从富裕走向富强,使我国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强国。

  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的议程也须与时俱进,我们的发展方略、政策选择、改革重点就要注重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求我们在改革的“下半场”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三农”、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收入分配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议题,也需要从微观层面直面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精准扶贫、就业、住房、食品安全、教育与医疗均等化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课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潜力,充分体现我党“执政为民”价值宗旨,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记者: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你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

  竹立家: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交汇点”上的一次会议。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十五年”的发展阶段论,描绘了中国2020年以后,从第一个十五年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第二个十五年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取向、政策设想和实现路径,为未来改革发展确立了明晰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目标。

  从经济层面上来说,第一个十五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达到35万亿美元左右,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左右,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5%-7%之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保障达到较高水平,政府用于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由现在的占财政总支出30%提高到45%左右,民生支出大幅增加。第二个十五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左右,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3%-5%之间,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强国。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等举措,应该如何理解?

  竹立家:我国实现各方面工作目标有两个重要保障,最根本的保障是党的领导,其次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优化。公共管理体系优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廉洁、有效的权力体系。未来30年,我国在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改革的重点将是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实现平衡和充分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记者: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对反腐败工作的部署?

  竹立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这是推进反腐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制度反腐”将是十九大以后反腐的主要方向。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这些亮点,标志着反腐败工作将进入新阶段。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