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白津夫:产业链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现象
发布时间:2023-03-07

 中新经纬电(王全宝)最近,中国各省市陆续公布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在产业规划层面,绝大多数省份各有侧重,强调要增强供应链产业链韧性、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产业链将成为各省产业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自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各个国家纷纷采取防控措施,这对全球产业链的布局造成冲击。在疫情冲击之下,产业链在逐步缩短,以往运行顺畅的产业链出现停摆,某些发达国家还以此打算重构产业链,使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那么,如何统筹推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和锻造长板,如何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如何维持产业链的安全稳定?

  对此,中新经纬专访了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

  中新经纬: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那么,在你看来,提高产业链现代化的动力在什么地方?

  白津夫:产业链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必然现象。我认为产业链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源自两个方面的推动:一是源自企业创新的推动,产业链是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的,企业创新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特别是企业数字化创新,打破了创新流程各个环节的界线,促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使得企业创新流程能够有效实现快速迭代。随着互联网技术从PC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到万物互联,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更新换代,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拓宽产业新边界,推动产业链创新。

  二是产业格局变化的影响。现有产业链是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形成固有格局。随着经济数字化,推动产业链发生格局性变化,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网络化使得信息实时交互,供求精准对接,资源自由流动,不仅提高效率,也重新匹配资源。从更深层次和更广维度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

  中新经纬:那么该如何补齐目前产业链短板?

  白津夫:我认为要全面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和产业。

  其次,要加快新服务发展,进一步放大产业链的功能,增强产业链的活力。发展新服务要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促进供给和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多方面参与和多业态融合,加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服务业跨界融通发展,尤其强调生产性服务业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形成服务链与产业链合理匹配。

  第三,要推进新场景开发。新场景改变了需求取向,重构资源配置方向,从更深层次推进传统产业链的重组和再造。目前,新场景引领新消费势头迅猛,导致产业化跟进发展速度超常。随着人们思维方式和消费习惯的适应性改变,还会进一步扩大数字化需求,营造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培育数字化新业态,从而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拓展和产业体系完善。

  中新经纬:既然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在于数字化创新,那么,怎样才能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呢?

  白津夫:数字化打破固有的产业流程和界线,实现跨时空链接和快速迭代。在此基础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共建数字产业链。核心是强化共生协同效能,减少中间环节、简化业务流程、优化关联组织、节约交易成本,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同时,数字产业链具有极强的联通性和串连性,贯通产业链各环节,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白津夫:产业链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现象
发布时间:2023-03-07

 中新经纬电(王全宝)最近,中国各省市陆续公布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在产业规划层面,绝大多数省份各有侧重,强调要增强供应链产业链韧性、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产业链将成为各省产业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自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各个国家纷纷采取防控措施,这对全球产业链的布局造成冲击。在疫情冲击之下,产业链在逐步缩短,以往运行顺畅的产业链出现停摆,某些发达国家还以此打算重构产业链,使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那么,如何统筹推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和锻造长板,如何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如何维持产业链的安全稳定?

  对此,中新经纬专访了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

  中新经纬: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那么,在你看来,提高产业链现代化的动力在什么地方?

  白津夫:产业链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必然现象。我认为产业链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源自两个方面的推动:一是源自企业创新的推动,产业链是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的,企业创新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特别是企业数字化创新,打破了创新流程各个环节的界线,促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使得企业创新流程能够有效实现快速迭代。随着互联网技术从PC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到万物互联,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更新换代,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拓宽产业新边界,推动产业链创新。

  二是产业格局变化的影响。现有产业链是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形成固有格局。随着经济数字化,推动产业链发生格局性变化,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网络化使得信息实时交互,供求精准对接,资源自由流动,不仅提高效率,也重新匹配资源。从更深层次和更广维度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

  中新经纬:那么该如何补齐目前产业链短板?

  白津夫:我认为要全面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和产业。

  其次,要加快新服务发展,进一步放大产业链的功能,增强产业链的活力。发展新服务要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促进供给和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多方面参与和多业态融合,加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服务业跨界融通发展,尤其强调生产性服务业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形成服务链与产业链合理匹配。

  第三,要推进新场景开发。新场景改变了需求取向,重构资源配置方向,从更深层次推进传统产业链的重组和再造。目前,新场景引领新消费势头迅猛,导致产业化跟进发展速度超常。随着人们思维方式和消费习惯的适应性改变,还会进一步扩大数字化需求,营造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培育数字化新业态,从而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拓展和产业体系完善。

  中新经纬:既然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在于数字化创新,那么,怎样才能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呢?

  白津夫:数字化打破固有的产业流程和界线,实现跨时空链接和快速迭代。在此基础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共建数字产业链。核心是强化共生协同效能,减少中间环节、简化业务流程、优化关联组织、节约交易成本,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同时,数字产业链具有极强的联通性和串连性,贯通产业链各环节,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