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侯衍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固本强基
发布时间:2023-03-0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经过党和人民百年奋斗终于变成现实。古人想象中的小康与我们今天建成的全面小康不可同日而语。全面小康,是发展领域全面、覆盖人口全面、涵盖区域全面的小康,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开拓新局面,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喜人变化……既有成就令人鼓舞,未来目标催人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物的现代化奠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主题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首先是我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物的现代化不断提升,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物质基础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来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生产活力、劳动活力竞相迸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显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在物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奠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不断提升的过程。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并通过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具体政策进行有效实施。经过70多年持续努力,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人民普遍过上殷实宽裕的生活。同时,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和政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健康、环境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力促进广大群众生存发展层次提升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主体意识、现代观念、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现代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彰显。共同富裕目标的有序推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人民本位的现代化,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仅仅服务于少数资本家的资本至上的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本质。而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开拓创新、开放包容逐步内化为广大群众的品质品格,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新发展阶段认识日益成熟,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性日益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性日益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这一系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人的现代化基础。

  为实现治理现代化奠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其中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能够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有力保障。在此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改革完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和发展也取得重大成就,党领导人民逐渐形成并发展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等显著优势,体现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提升政党治理现代化水平。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领导力量。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决战全面小康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身治理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一是政党治理系统化,要义在于从揭示执政党本质规律的高度阐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政党治理进行系统而富有针对性的科学部署。二是政党治理制度化,要义在于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目前以党章为根本,以一系列党规党纪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更好管党治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三是政党治理常态化,要义在于把集中政党治理与日常政党治理有机结合,把政党治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体现精准化、规范化和日常化。四是政党治理科学化,要义在于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协同推进,科学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不断提升政党治理科学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我国制度优势日益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更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效应奠基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国际社会日益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成效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前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提升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使得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近一番,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巨大魅力。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有力驳倒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无知妄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成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坚持协商对话、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得益彰,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视野出发对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联动关系的深刻反映,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这些重要理念和举措,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担当和气度,彰显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治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优势和特点,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和特点,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为新时代发展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了广泛舆论支持和良好国际环境。

  21世纪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世纪。这个世纪20年代初期,14亿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在此基础上接续奋斗,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作者:侯衍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侯衍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固本强基
发布时间:2023-03-0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经过党和人民百年奋斗终于变成现实。古人想象中的小康与我们今天建成的全面小康不可同日而语。全面小康,是发展领域全面、覆盖人口全面、涵盖区域全面的小康,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开拓新局面,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喜人变化……既有成就令人鼓舞,未来目标催人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物的现代化奠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主题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首先是我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物的现代化不断提升,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物质基础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来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生产活力、劳动活力竞相迸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显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在物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奠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不断提升的过程。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并通过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具体政策进行有效实施。经过70多年持续努力,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人民普遍过上殷实宽裕的生活。同时,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和政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健康、环境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力促进广大群众生存发展层次提升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主体意识、现代观念、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现代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彰显。共同富裕目标的有序推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人民本位的现代化,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仅仅服务于少数资本家的资本至上的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本质。而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开拓创新、开放包容逐步内化为广大群众的品质品格,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新发展阶段认识日益成熟,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性日益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性日益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这一系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人的现代化基础。

  为实现治理现代化奠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其中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能够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有力保障。在此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改革完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和发展也取得重大成就,党领导人民逐渐形成并发展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等显著优势,体现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提升政党治理现代化水平。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领导力量。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决战全面小康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身治理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一是政党治理系统化,要义在于从揭示执政党本质规律的高度阐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政党治理进行系统而富有针对性的科学部署。二是政党治理制度化,要义在于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目前以党章为根本,以一系列党规党纪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更好管党治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三是政党治理常态化,要义在于把集中政党治理与日常政党治理有机结合,把政党治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体现精准化、规范化和日常化。四是政党治理科学化,要义在于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协同推进,科学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不断提升政党治理科学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我国制度优势日益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更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效应奠基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国际社会日益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成效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前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提升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使得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近一番,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巨大魅力。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有力驳倒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无知妄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成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坚持协商对话、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得益彰,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视野出发对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联动关系的深刻反映,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这些重要理念和举措,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担当和气度,彰显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治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优势和特点,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和特点,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为新时代发展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了广泛舆论支持和良好国际环境。

  21世纪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世纪。这个世纪20年代初期,14亿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在此基础上接续奋斗,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作者:侯衍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