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在世界百花园中扩大中国“朋友圈”?如何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中国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篇布局,对世界走向之问作出了响亮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应当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好新时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习近平外交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形势任务、目标原则、路径手段、战略策略、体制机制,是一个科学系统、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这一思想把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升华了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理论体系,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传统理念赋予更加鲜明的时代精神,将其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新高度,使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一思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深刻洞察世界发展趋势,全面审视中国与世界互动,掌握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运行规律,以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外交领域的历史性飞跃。
这一思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赋予其新的时代印记和人文内涵,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一思想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崇尚实力、零和博弈等观点。
习近平外交思想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引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创新品格。
一、世界怎么了——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而早在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就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安全挑战更加突出,全球发展事业遭遇逆风逆流。各国对国际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人民对发展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当,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据统计,2000年至201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速比发达国家高出约3.65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提升到40%以上。作为其中的“领头羊”,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25%,贸易总额约占世界的18%,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
2022年5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开幕式上的视频致辞中指出:“作为国际社会积极、向上、建设性力量,金砖国家应该坚定信念,直面风浪,以实际行动促进和平发展,维护公平正义,倡导民主自由,为处于动荡变革期的国际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三)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讲话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支持世界各国扩大开放,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罗伯特·阿泽维多表示,若关税回到关税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的水平,全球经济将立即收缩2.5%,全球贸易量削减60%以上,影响将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战对所有人都有害,特别是穷人将损失63%的购买力。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比如,过去几年来,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颠沛流离,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让我们痛心疾首。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地区动荡”。
(四)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
不过在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那么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
二、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所以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我们从历史逻辑来看,人类历史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从时代潮流来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从现实需要来看,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协调行动。
由此可见,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比如说“四大赤字”问题。
治理赤字,包括: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
和平赤字,包括: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仍然猖獗,不少国家民众特别是儿童饱受战火摧残。
信任赤字,包括: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
发展赤字,包括: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所以说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这是客观的事实。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也是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人间正道。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解决世界之问、人类之问、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需要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大国要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矛盾分歧,平等对待小国,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要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
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时代需要。
三、中国怎么办——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完善和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3.秉承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我们要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时的谈话中指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摒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危机,保障国际和平、安全和发展,这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正是寻求处理好国家间关系、保持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三)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同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从规划方案到具体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陈文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