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龚云: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发布时间:2023-03-13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变化很快的时代,一个甚至可能把历史当作包袱的时代,但实际上无论时代再怎么变、信息化再怎么发展,历史的轨迹、历史的纵深感是抹不去的。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从大的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党的二十大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大会,不止影响了中国14亿多人民,更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所以,我们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从历史纵深、历史比较中把握这次大会的历史意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如今已经是101年了。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党成立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每一次党代会都是中国发展的新节点。不同于西方政党,中国共产党是说话算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对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看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哪些落地了、哪些见效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台湾问题时提出的一系列内容,使我们看到了这个不确定世界中的确定,让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有了方向,也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再回顾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沉淀与教训。1956年到1991年,经过35年,一个超级大国解体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了。对于现在中国的加速发展,我们必须跟上节奏。党的二十大正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在新征程上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体中华儿女发出的动员令,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举全党全国之力,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当下的发展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变成了统一思想、树立精神。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精神的力量,更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政治判断或概念,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述的演进逻辑是怎样的、含义是什么。可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向的就是未来关键的五年,我们怎么开好局、起好步。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到党的二十大时已经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说到做到、中国人的一诺千金以及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政党的高瞻远瞩。那么,我们只要不自己乱了阵脚,把党的二十大战略布局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下去,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
  一、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很多,通篇体现了问题导向的重要性,比如:在强调“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就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共分为十五个部分。为什么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容单独成篇?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大短板是人才的现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之所以要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卡脖子”技术没有突破。
  为什么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容单独成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比如,粮食安全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是因为放眼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变成了掣肘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相似的还有能源安全问题、供应链安全问题等。
  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这并不是我们要打仗,而是要做好准备、避免战争,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超大国家来说,一旦在战略判断上出现失误就会丧失发展的历史窗口期,而下一个窗口期的出现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了。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于是,我们要维护这一战略机遇期,也就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按照自己的战略安排稳定前行。
  (二)五个“里程碑意义”
  以问题导向为索引,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领会党的二十大的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浓墨重彩地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的工作,提出了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令中国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们热泪纵横的时刻。但是,中国人能不能站稳、什么时候能够告别贫困、什么时候能够平视这个世界,就是新时代十年解决的问题了。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较于中国近代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就是让中国人变得自信了。比如,纵观中国高校的发展史,从以前县城难得一见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到现如今北大清华面向全球招揽顶级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从这些方面看中国的发展,我们可见一斑,更可以预测到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不能被迟滞,更不能被打断,而新时代十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最大国情,我们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新时代十年过去了,党的领导被牢牢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也就矗立起来了。为什么中国近代被列强欺负?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盘散沙。然而,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被调动起来、团结起来,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最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意图。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韧性强、耐心大、能吃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点。所以,只要我们不折腾、坚持稳中求进,巨大的经济体量就是实现稳步发展的前提保障。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我们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实现很多历史性成就,比如航天事业的发展。
  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要如何理解?本质上指的是,经过新时代十年,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形象迎来了极大改善,这是花钱都买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出并不是希望西方媒体说我们好,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客观如实地报道我们的原因。从中美外交的形势来看,从习近平主席与现任美国总统拜登的对话来看,我们能看到新时代十年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此外,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来看,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新时代十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从1840年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像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其现代化就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体量,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近30年的奋斗,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如此大体量的现代化。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是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与要求。
  综上所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的阐释是极其到位的。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的相关内容,认清新征程的起点与目标,正视新征程上的风险与挑战,深刻理解“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做到“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体现了理论的重要性、思想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增强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战略性以及更重要的预见性,否则的话就是瞎子摸象。这是我们的历史经验验证过的,比如一个只知道夸夸其谈的王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冒险主义和抗日战争时期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严重脱离国情,曾经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足以见得,在革命时期,如果党的领导路线出现了错误、思想理论上不够成熟,其结果就是无数同志的惨烈牺牲与革命事业的严重受挫。长征出发时,红一方面军有8.6万余人,到达陕北时只剩下几千人。其中过湘江时,几万红军牺牲在那里,当地老百姓就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所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2000多万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不会像东欧的共产党那样说倒就倒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那么多字,每一个字都凝聚了无数人的鲜血与汗水。就拿“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这一部分内容来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报告的表述上,我们都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层面、战略层面上的耐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来看,我们也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人民至上”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话:“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美国人不相信新中国会出兵,周恩来同志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请他通过印度总理尼赫鲁把中国政府的态度转告给美国。可以说,抗美援朝精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是说话算话、一诺千金的。毛泽东同志提出论持久战,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走向,历史也证明了这一分析的正确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执政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强调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因。因为思想理论一旦转化成科学的政策,就能落实成亿万人的行动,其力量是巨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自信,因为我们坚信事业的正义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其总结为“六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等,这些体现人民立场的表述最终转化成了我们治国理政的宗旨与动力源泉。从身边医院“看病难”问题的改善,到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核,就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所以,只要科学理论被亿万人掌握,它就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进而可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加快步伐。如果思想上不统一、认识上不统一,那么反映到行动上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究其原因,对于人民大众来说,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的问题。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科学地回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为了什么、留下什么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力量来源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也是我们能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根本原因。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思想武器,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人民至上”的立场是实实在在的,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十年来的种种表述,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表述。我们之所以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共同富裕,其勇气来源正是“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指向的就是中国的普通人、老百姓。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与心声。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容特别强调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务必要把握其精髓要义,也就是站在什么立场、怎么看问题、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比如,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如何看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也就是要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避免发展机遇的不公平。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问题。我们相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将会真正解决这些新征程上的困难和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人民群众的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能分割,因为思想就是利益的表达与反映,是观念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当今世界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就会发现这一系列斗争从来不只是概念上的斗争、话语权的斗争。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说明了我们定义的富裕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简单的物质富裕。我们怎么理解精神的富裕?重要的标准就有:个人的道德情操如何、思想境界如何,以及区域文明程度如何、社会制度建设如何、社会和谐程度如何等等,都属于共同富裕的范畴。
  党的二十大精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与中国人民紧密相关、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是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付出也就越多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过,“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从政是一种事业的追求”。所以,在新征程上,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三、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既是战略部署,也是实施操作,其战略意义有三:一是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因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集全党全国的意志形成的总体的战略安排,反映的是全党的意志、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二是必须落地、真正改变大家的生活,因为百年奋斗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说了就要做到、做了就要见成效的;三是要调动所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践行,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业、某一阶层的事业,而是关系所有中华儿女的事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更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抓紧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部署,最终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龚云: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发布时间:2023-03-13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变化很快的时代,一个甚至可能把历史当作包袱的时代,但实际上无论时代再怎么变、信息化再怎么发展,历史的轨迹、历史的纵深感是抹不去的。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从大的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党的二十大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大会,不止影响了中国14亿多人民,更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所以,我们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从历史纵深、历史比较中把握这次大会的历史意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如今已经是101年了。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党成立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每一次党代会都是中国发展的新节点。不同于西方政党,中国共产党是说话算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对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看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哪些落地了、哪些见效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台湾问题时提出的一系列内容,使我们看到了这个不确定世界中的确定,让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有了方向,也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再回顾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沉淀与教训。1956年到1991年,经过35年,一个超级大国解体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了。对于现在中国的加速发展,我们必须跟上节奏。党的二十大正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在新征程上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体中华儿女发出的动员令,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举全党全国之力,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当下的发展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变成了统一思想、树立精神。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精神的力量,更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政治判断或概念,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述的演进逻辑是怎样的、含义是什么。可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向的就是未来关键的五年,我们怎么开好局、起好步。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到党的二十大时已经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说到做到、中国人的一诺千金以及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政党的高瞻远瞩。那么,我们只要不自己乱了阵脚,把党的二十大战略布局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下去,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
  一、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很多,通篇体现了问题导向的重要性,比如:在强调“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就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共分为十五个部分。为什么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容单独成篇?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大短板是人才的现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之所以要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卡脖子”技术没有突破。
  为什么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容单独成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比如,粮食安全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是因为放眼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变成了掣肘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相似的还有能源安全问题、供应链安全问题等。
  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这并不是我们要打仗,而是要做好准备、避免战争,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超大国家来说,一旦在战略判断上出现失误就会丧失发展的历史窗口期,而下一个窗口期的出现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了。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于是,我们要维护这一战略机遇期,也就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按照自己的战略安排稳定前行。
  (二)五个“里程碑意义”
  以问题导向为索引,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领会党的二十大的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浓墨重彩地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的工作,提出了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令中国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们热泪纵横的时刻。但是,中国人能不能站稳、什么时候能够告别贫困、什么时候能够平视这个世界,就是新时代十年解决的问题了。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较于中国近代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就是让中国人变得自信了。比如,纵观中国高校的发展史,从以前县城难得一见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到现如今北大清华面向全球招揽顶级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从这些方面看中国的发展,我们可见一斑,更可以预测到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不能被迟滞,更不能被打断,而新时代十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最大国情,我们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新时代十年过去了,党的领导被牢牢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也就矗立起来了。为什么中国近代被列强欺负?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盘散沙。然而,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被调动起来、团结起来,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最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意图。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韧性强、耐心大、能吃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点。所以,只要我们不折腾、坚持稳中求进,巨大的经济体量就是实现稳步发展的前提保障。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我们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实现很多历史性成就,比如航天事业的发展。
  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要如何理解?本质上指的是,经过新时代十年,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形象迎来了极大改善,这是花钱都买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出并不是希望西方媒体说我们好,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客观如实地报道我们的原因。从中美外交的形势来看,从习近平主席与现任美国总统拜登的对话来看,我们能看到新时代十年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此外,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来看,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新时代十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从1840年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像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其现代化就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体量,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近30年的奋斗,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如此大体量的现代化。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是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与要求。
  综上所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的阐释是极其到位的。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的相关内容,认清新征程的起点与目标,正视新征程上的风险与挑战,深刻理解“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做到“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体现了理论的重要性、思想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增强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战略性以及更重要的预见性,否则的话就是瞎子摸象。这是我们的历史经验验证过的,比如一个只知道夸夸其谈的王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冒险主义和抗日战争时期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严重脱离国情,曾经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足以见得,在革命时期,如果党的领导路线出现了错误、思想理论上不够成熟,其结果就是无数同志的惨烈牺牲与革命事业的严重受挫。长征出发时,红一方面军有8.6万余人,到达陕北时只剩下几千人。其中过湘江时,几万红军牺牲在那里,当地老百姓就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所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2000多万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不会像东欧的共产党那样说倒就倒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那么多字,每一个字都凝聚了无数人的鲜血与汗水。就拿“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这一部分内容来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报告的表述上,我们都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层面、战略层面上的耐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来看,我们也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人民至上”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话:“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美国人不相信新中国会出兵,周恩来同志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请他通过印度总理尼赫鲁把中国政府的态度转告给美国。可以说,抗美援朝精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是说话算话、一诺千金的。毛泽东同志提出论持久战,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走向,历史也证明了这一分析的正确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执政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强调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因。因为思想理论一旦转化成科学的政策,就能落实成亿万人的行动,其力量是巨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自信,因为我们坚信事业的正义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其总结为“六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等,这些体现人民立场的表述最终转化成了我们治国理政的宗旨与动力源泉。从身边医院“看病难”问题的改善,到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核,就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所以,只要科学理论被亿万人掌握,它就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进而可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加快步伐。如果思想上不统一、认识上不统一,那么反映到行动上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究其原因,对于人民大众来说,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的问题。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科学地回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为了什么、留下什么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力量来源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也是我们能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根本原因。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思想武器,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人民至上”的立场是实实在在的,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十年来的种种表述,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表述。我们之所以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共同富裕,其勇气来源正是“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指向的就是中国的普通人、老百姓。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与心声。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容特别强调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务必要把握其精髓要义,也就是站在什么立场、怎么看问题、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比如,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如何看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也就是要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避免发展机遇的不公平。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问题。我们相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将会真正解决这些新征程上的困难和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人民群众的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能分割,因为思想就是利益的表达与反映,是观念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当今世界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就会发现这一系列斗争从来不只是概念上的斗争、话语权的斗争。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说明了我们定义的富裕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简单的物质富裕。我们怎么理解精神的富裕?重要的标准就有:个人的道德情操如何、思想境界如何,以及区域文明程度如何、社会制度建设如何、社会和谐程度如何等等,都属于共同富裕的范畴。
  党的二十大精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与中国人民紧密相关、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是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付出也就越多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过,“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从政是一种事业的追求”。所以,在新征程上,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三、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既是战略部署,也是实施操作,其战略意义有三:一是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因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集全党全国的意志形成的总体的战略安排,反映的是全党的意志、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二是必须落地、真正改变大家的生活,因为百年奋斗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说了就要做到、做了就要见成效的;三是要调动所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践行,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业、某一阶层的事业,而是关系所有中华儿女的事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更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抓紧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部署,最终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