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陈志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3-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总结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是唯一保持5000多年延绵至今的文明主体,对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代以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历史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必须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中开拓创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是各种政治力量相继登场,接连而起、轮番出台的各种救国强国方案都以失败告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彻底扭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断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铸就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风尚,另一方面真正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国地位,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新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56年之后,针对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日益暴露的弊端,毛泽东同志要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并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要求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工业优先、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自立自强、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既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捍卫、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极大地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既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实现了中华文明从近代以来的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包容的转变,而且锻造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从传统形态到当代中国形态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14亿多人口的庞大规模上,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一)引领人类文明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覆盖14亿多人口,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且用70多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切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现代化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致力于14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而且中国共产党以博大宽广的胸怀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和自信。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国强必霸的老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坚持并联式推进
  从发展进程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而不是串联式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的赶超战略以及对西方的学习借鉴,使得中国并没有亦步亦趋,没有完整经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所有阶段,而具有鲜明的压缩性、并联式发展的特点,从而用短短7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多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三)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而西方的现代化,特别是早期的现代化,则是单维的。中国共产党所推动的现代化则既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展示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是因为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立足中国独特的国情,有着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之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确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九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前提;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六大任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因为我们是14亿人整体推进的现代化,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现代化。
  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并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而不是以资本作为逻辑。
  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并不是西方那种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而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现代化,而是可持续的现代化。
  我们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全世界的互利共赢,而不是以对外扩张、掠夺为支撑的现代化。
  可以说这五个特征从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也是人民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像西方狭隘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都切实体现了这样一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立场,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一)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路径
  中国的成功实践,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也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二)丰富人类文明内涵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创新创造,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比如,中国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要思想理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
  (三)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四)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类文明成果空前繁荣。但与此同时,人类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层出不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叠加。面对全球性问题,有的国家将其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筑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高墙”;有的国家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试图用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世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五)深化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对文明进步有着更为深刻的分析,认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的特质,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深化人类对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进步。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中华文明实现的一切重大转变,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大的辉煌!

(陈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陈志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3-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总结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是唯一保持5000多年延绵至今的文明主体,对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代以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历史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必须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中开拓创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是各种政治力量相继登场,接连而起、轮番出台的各种救国强国方案都以失败告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彻底扭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断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铸就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风尚,另一方面真正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国地位,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新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56年之后,针对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日益暴露的弊端,毛泽东同志要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并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要求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工业优先、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自立自强、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既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捍卫、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极大地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既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实现了中华文明从近代以来的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包容的转变,而且锻造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从传统形态到当代中国形态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14亿多人口的庞大规模上,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一)引领人类文明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覆盖14亿多人口,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且用70多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切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现代化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致力于14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而且中国共产党以博大宽广的胸怀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和自信。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国强必霸的老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坚持并联式推进
  从发展进程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而不是串联式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的赶超战略以及对西方的学习借鉴,使得中国并没有亦步亦趋,没有完整经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所有阶段,而具有鲜明的压缩性、并联式发展的特点,从而用短短7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多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三)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而西方的现代化,特别是早期的现代化,则是单维的。中国共产党所推动的现代化则既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展示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是因为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立足中国独特的国情,有着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之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确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九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前提;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六大任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因为我们是14亿人整体推进的现代化,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现代化。
  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并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而不是以资本作为逻辑。
  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并不是西方那种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而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现代化,而是可持续的现代化。
  我们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全世界的互利共赢,而不是以对外扩张、掠夺为支撑的现代化。
  可以说这五个特征从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也是人民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像西方狭隘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都切实体现了这样一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立场,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一)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路径
  中国的成功实践,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也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二)丰富人类文明内涵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创新创造,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比如,中国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要思想理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
  (三)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四)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类文明成果空前繁荣。但与此同时,人类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层出不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叠加。面对全球性问题,有的国家将其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筑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高墙”;有的国家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试图用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世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五)深化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对文明进步有着更为深刻的分析,认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的特质,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深化人类对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进步。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中华文明实现的一切重大转变,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大的辉煌!

(陈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