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苏剑: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到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高质量发展与个人的高品质生活类似。我们期待中的高品质生活是什么样子?第一,我们希望持续健康。第二,我们希望福利最大化,活得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幸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有钱”,二是“有闲”。“有钱”指拥有充足的生活资料,“有闲”指有时间享受生活。这是个人的高品质生活的含义。在经济学层面上表现为,“有钱”即实现经济增长,“有闲”即能够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足的物质资料,且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健康,健康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从宏观经济的层面看,高质量发展有两个显著标志。第一,经济以潜在增长率增长,失业、通胀均保持在合理区间。什么是潜在增长率?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经济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指,在某一经济系统中,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生产能力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比如劳动力、资本、技术水平等,且生产能力是所有资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后所达到的产值水平,如果部分资源未充分利用,实际得到的产出量就无法达到生产能力的水平。在宏观经济学中,潜在产出由生产能力决定。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即为潜在增长率。经济以潜在增长率增长意味着每种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刻保持充分就业的状态,失业、通胀保持在合理区间。
  第二,没有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对于宏观经济来说,不可能永远没有任何形式的金融、经济危机。局部性的、偶发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在各个经济体里都相当频繁,比如一个规模足够大的企业破产,有可能引发银行出现短暂危机,且由于雇佣人数较多可能导致当地短时间内的失业率大幅上升,在当地引起一定程度的金融、经济危机。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或个别企业出现危机,对宏观经济来说不会引发较大问题。事实上,金融、经济危机往往是经济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机制。金融、经济危机可以把一些“僵尸企业”淘汰掉,腾出资源,以便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尤其是在当下科技进步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如果无法淘汰落后产能,则无法为新行业提供资源。这就是金融、经济危机的作用。但是,对于整个宏观经济来说,我们希望没有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会引发严重后果。比如,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出现衰退。所以,我们要避免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发生,妥善应对局部性、偶发性的金融、经济危机。
  二、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市场机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机制有两大基本机制:一是价格机制;二是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指,价格能够灵活调整;竞争机制指,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在这两大机制的作用下,市场经济能够自动运行。比如,供大于求时,由于供给方的竞争,价格会下降,从而增加需求,导致供求间的缺口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供求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增加供给,供求间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供求平衡。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个人或企业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充分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是在推动社会利益的实现。每个人在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时既满足了个人利益又满足了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没有冲突,反而会相互促进,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
  由于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多数情况下经济会处于均衡状态或者向均衡趋近的过程中。这就使得整个经济过程中没有浪费,供给一方生产的产品都卖出去,消费者也都买到了需要的商品。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供求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同样,在劳动力市场上也能实现供求一致。比如,供大于求时,工资就会下降,供给就会减少,需求就会增加;供小于求时,工资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下就会上涨,供给就会增加,需求就会减少。所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既没有劳动力过剩,也没有劳动力短缺,社会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
  市场经济被认为是一个十分完美的经济机制,前提假设是价格调整的速度足够快。在理想状态下,供求均衡,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也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各种资源均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完美一致。
  (二)进一步扩大市场
  为使市场经济更为有效地运行,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面对的市场越大,意味着市场需求越多。局部地区的市场和全球性市场相比,需求总量显然不一样。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在一个小镇上发展,那么市场需求也就只有一个小镇,但如果面对整个世界,这一企业的生产规模就会“无限”放大,“无限”仅相对于小镇而言。从供给方看,或从使用要素看,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多优质资源的流动。比如,对一个国家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战略资源,通过对外引进,可以有效解决资源方面的瓶颈约束。201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8%。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完全依赖自己的能源供给来满足能源需求的话,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那么我们的环境质量将远远比不上现在。不仅如此,失去石油进口还会导致我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石油只是我国引进外国资源的一部分,矿石、芯片等也是我国引进的资源。所以,对外开放有利于解决自然资源和其他中间投入品的约束问题。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以及国外的资金,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解决资金稀缺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资金稀缺问题尤为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大幅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涌入中国。外资投入有利于提高我国投资水平,从而提高我国资本存量,扩大生产能力。所以,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潜在增长率。同时,对外开放强化了竞争机制,倒逼各个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三)扩大需求,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面临的问题。每个企业或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会在强大的激励作用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更多产品,但需求却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递减。以吃饭为例,在饥饿状态下吃下一个馒头,效用很大,第二个馒头带来的效用就会减少,饱腹状态下再吃下一个馒头,效用增加量几乎为零。
  在宏观经济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反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愿望越来越弱。比如,当一个人月收入为2000元时,每月开支基本与收入持平,没有结余。如果我们将这个人的收入提高到5000元,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可以攒下500元。那么,他的消费倾向变为0.9。假定将收入增加至10000,每月消费8000元,剩余2000元,则消费倾向变为0.8。所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这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的收入相当于生产出的经济产品。当一个人的收入是10000元时,意味着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值10000元的产品。每个消费者都会有一定的储蓄,储蓄其实就是每个人生产产品后没有消费的部分。因此,这必然会导致消费不足的情况出现。多出来的这部分产品怎么办?企业部门可以将消费者没有消费的部分用于投资,以此实现供求平衡。但问题是企业投资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假如将这个人的收入从10000元变为100000元,而每个月只消费50000元,消费倾向将变为0.5。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渐上升,储蓄金额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就需要更多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使得收益率越来越低,从而使投资积极性下降。这时可以通过降息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利息是企业的机会成本,企业的净利润是收益减去利息成本。随着利息率的下降,即使企业投资收益率下降,企业得到的净收益或净利润率也可能保持不变,或至少是正向的,从而提升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当利息率降到0时,如果还有未被资本消化的储蓄,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产能过剩。
  针对产能过剩问题,世界各国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扩大需求。第一种扩大需求的方式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以降低利息率的方式来扩大投资。随着利息率的下降,企业能够得到的收益率上升,从而激励企业增加投资,但依靠降息得到的项目的质量较低。假定目前的利息率是10%,企业就会将投资锁定在预期收益率达到10%及以上的项目。为激励企业投资,将利息率降到5%,这时企业就会投资预期收益率在5%及以上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是之前利息率在10%的时候企业不会做的项目,故随着利息率的下降,企业投资的项目质量也在下降。假定利息率5%,企业投了一个预期收益率是7%的项目,由于利息率可在短期内大幅波动,在企业投产这一相对长期的过程中,利息率可能上调至8%,这时这一项目就会面临亏损。企业亏损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还上贷款,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整个宏观经济而言,这都不是一件好事。
  财政政策虽然也能起到扩大需求的作用,但其所引发的政府债务问题是个大问题。欧洲曾出现一次债务危机,其源头就是希腊政府债务。当时希腊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110%。希腊债务危机引爆了欧洲债务危机,欧洲多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希腊在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并不大,但其政府债务问题依然使整个欧元区都陷入了危机,由此可见,债务问题是个大问题。现在,世界各国都面临债务问题,尤其是各国为了应对疫情大规模支出,使政府债务大幅度扩大。2020年到2021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连续两年超过130%。截至2021年底,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250%。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不算大,在主要经济体中属于较低水平。但我们要以此为鉴,控制债务规模,避免出现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
  由此看来,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很有可能会导致经济陷入金融、经济危机。所以,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虽然能扩需求,但扩出来的需求是质量越来越低的需求,且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当出现外来冲击时,很有可能引发危机。
  第二种扩大需求的方式是通过科技创新中的产品创新,开发新产品,从而增加消费。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产品曾经都是新产品,比如电脑、电视、互联网、手表、手机等。确实能够便利消费者生活的新产品开发出来后,或许价格略高,但消费者仍然愿意购买,这就是优质的消费。企业生产优质的产品,意味着收益率较高,抗风险能力也随之提高。假如投产前的利息率是10%,新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20%,在生产过程中,即使利息率突然提高到19%,企业的收益也是正向的。产品创新增加优质需求,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高收益率,推动整个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而言,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出来的是优质需求,通过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扩大出来的是劣质需求。比如,一个人体重增加,一种可能是增加了脂肪,另一种可能是增加了肌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就是在增加“脂肪”,使经济变得“虚胖”;产品创新是在增加“肌肉”,使经济变得“强壮”。
  在这里,我们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说明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3%以上。2000年,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的基准利率,也就是最低利率。美国所有利率,比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等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加上一定百分点形成的。大家可以对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3%已经算很高了。而当时美国的最低利率在3%以上。通常来说,高增长与低利率是一对组合,即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就要降低利息率,从而鼓励消费,推动投资。当时的美国在高利率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高增长,原因在于当时企业的收益率更高。所以,当时美国的经济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
  2000年后,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采取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利息率从2000年的6.5%大幅削减至2003年的1%。低利息率刺激出来的是后来著名的次级贷款。美联储大幅增加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后,银行需要新的项目将充裕的资金贷出,于是银行推出了新的金融产品,即次级贷款,用于刺激更多的美国家庭贷款买房。这些家庭大多数都是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他们或付不起首付,或还不起月供,或拥有不良信用记录,不符合正常的贷款标准。次级,顾名思义,是银行降低了贷款标准。
  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大量次级贷款被发放,大量美国家庭买到了房子,美国经济迅速从衰退中走出来。2004年美国经济增速达到了4.4%左右,出现经济过热问题,引发通货膨胀。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通胀的问题在于需求过旺。为抑制需求,美国开始加息。利息率提高,就会增加买房家庭的月供,增加企业投资成本,从而总需求下降,最终导致通胀率下降。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从1%加息至5.25%。在利息率是1%的时候,这些贷款买房的美国家庭还能还得起月供,利息率升至5.25%时,很多家庭就付不起月供了。一断供,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看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变化以及危机的演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形势较好,大量新产品得到开发,包括互联网及其他数字产品,企业投资收益率保持较高水平。2000年以后的需求是通过降息得到的。产品创新与降息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状态完全不同,产品创新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促进的是低质量的增长。所以,要想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大规模增加科技投入,使足够多的新产品不断地生产出来,扩大消费者的优质需求。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可以分为五大类,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原材料创新和管理创新。刚才我们谈到了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现在,世界各国都卷入了全球大市场之中,争夺市场份额成为各国、各企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在全球竞争中,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地降成本。因为,同样一件产品,成本越低,就能以更低的价格成交,从而抢到更大一块“蛋糕”。大家回想一下,这几年世界各国为降成本都做了哪些事情?比如,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巴西的“强大巴西”计划,印度的国家制造业政策,等等。可见,世界各国都在供给侧上做文章,致力于通过提高本国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本国企业的平均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就是创新五大类中的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各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本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收益率,促进企业投资,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美国为例。2020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雇佣员工6039名,与其他航天企业十几万人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这家企业的工资水平并不低,但却能依靠控制规模将劳动力成本降到较低水平。这家企业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比如已经重复使用14次的猎鹰9号火箭。这就使得火箭发射成本大幅下降。所以,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无论是管理创新,还是工艺创新,最终都要落在降低成本上。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美国还采取了能源自给战略,使本国石油和天然气能够自给自足,并且对外出售,进一步降低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创新方面,近几年美国推出太空旅游。通过一定训练,普通人也有机会到太空旅游。太空旅游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它既是优质的消费需求,也是优质的投资需求,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以后,为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降到0-0.25%的超低水平。低利息率刺激出来的投资质量较低,要想使美国经济正常运转,就需要逐步提高利息率。目前,美国已将利息率提高到3-3.25%之间。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已经在逐步恢复正常。美国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重要作用。
  原材料创新也是科技创新的一部分,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扩大投资。原材料创新在人类近两三百年的历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是生物质能源,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蒸汽机,煤成为最重要的能源,内燃机出现后,石油成为最重要的能源。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原材料的变迁。现在,能源方面原材料的替代成为较大问题。各国都在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逐渐淘汰化石能源。
  20世纪80年代,西方出现一个叫罗马俱乐部的经济学流派,其主要观点集中论述于《增长的极限》中。地球资源有限,原材料供给也是有限的,尤其是许多产品生产时都需要用到的铜。一旦铜被消耗殆尽,经济增长也就达到了极限。没有新铜,经济运行只能依靠循环利用。所以,这一悲观的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极限受制于全球资源总量。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光纤等新材料,铜的需求被大大降低。这就是原材料创新的作用。
  市场创新有助于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比如,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引进了大量优质的原材料,它们可能质更高、价更廉。优质原材料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对外开放还能够扩大本国产品市场,面对的市场更大,需求就会更多,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收益率。
  管理创新在我国的重要体现是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改革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供给,也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总结而言,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和商品短缺,解决失业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其次,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完美,古典经济学给我们描绘的是理想的运行状态。为保证市场经济持续运行,需要有力的政府支持,即宏观调控。从需求方角度看,我们要扩大内需;从供给方角度看,我们要去产能。去掉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满足中国消费者更高端需求的同时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所以,宏观调控要从供求两侧同时发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不应过度依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要将侧重点放在产品创新上。通过产品创新,可以扩大优质投资和优质消费。科技创新中的五大类创新都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已深深嵌入世界经济格局之中,原材料和技术等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对国外产品市场的依赖度也较高。我们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苏剑: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到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高质量发展与个人的高品质生活类似。我们期待中的高品质生活是什么样子?第一,我们希望持续健康。第二,我们希望福利最大化,活得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幸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有钱”,二是“有闲”。“有钱”指拥有充足的生活资料,“有闲”指有时间享受生活。这是个人的高品质生活的含义。在经济学层面上表现为,“有钱”即实现经济增长,“有闲”即能够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足的物质资料,且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健康,健康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从宏观经济的层面看,高质量发展有两个显著标志。第一,经济以潜在增长率增长,失业、通胀均保持在合理区间。什么是潜在增长率?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经济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指,在某一经济系统中,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生产能力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比如劳动力、资本、技术水平等,且生产能力是所有资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后所达到的产值水平,如果部分资源未充分利用,实际得到的产出量就无法达到生产能力的水平。在宏观经济学中,潜在产出由生产能力决定。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即为潜在增长率。经济以潜在增长率增长意味着每种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刻保持充分就业的状态,失业、通胀保持在合理区间。
  第二,没有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对于宏观经济来说,不可能永远没有任何形式的金融、经济危机。局部性的、偶发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在各个经济体里都相当频繁,比如一个规模足够大的企业破产,有可能引发银行出现短暂危机,且由于雇佣人数较多可能导致当地短时间内的失业率大幅上升,在当地引起一定程度的金融、经济危机。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或个别企业出现危机,对宏观经济来说不会引发较大问题。事实上,金融、经济危机往往是经济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机制。金融、经济危机可以把一些“僵尸企业”淘汰掉,腾出资源,以便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尤其是在当下科技进步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如果无法淘汰落后产能,则无法为新行业提供资源。这就是金融、经济危机的作用。但是,对于整个宏观经济来说,我们希望没有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会引发严重后果。比如,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出现衰退。所以,我们要避免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发生,妥善应对局部性、偶发性的金融、经济危机。
  二、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市场机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机制有两大基本机制:一是价格机制;二是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指,价格能够灵活调整;竞争机制指,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在这两大机制的作用下,市场经济能够自动运行。比如,供大于求时,由于供给方的竞争,价格会下降,从而增加需求,导致供求间的缺口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供求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增加供给,供求间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供求平衡。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个人或企业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充分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是在推动社会利益的实现。每个人在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时既满足了个人利益又满足了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没有冲突,反而会相互促进,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
  由于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多数情况下经济会处于均衡状态或者向均衡趋近的过程中。这就使得整个经济过程中没有浪费,供给一方生产的产品都卖出去,消费者也都买到了需要的商品。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供求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同样,在劳动力市场上也能实现供求一致。比如,供大于求时,工资就会下降,供给就会减少,需求就会增加;供小于求时,工资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下就会上涨,供给就会增加,需求就会减少。所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既没有劳动力过剩,也没有劳动力短缺,社会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
  市场经济被认为是一个十分完美的经济机制,前提假设是价格调整的速度足够快。在理想状态下,供求均衡,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也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各种资源均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完美一致。
  (二)进一步扩大市场
  为使市场经济更为有效地运行,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面对的市场越大,意味着市场需求越多。局部地区的市场和全球性市场相比,需求总量显然不一样。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在一个小镇上发展,那么市场需求也就只有一个小镇,但如果面对整个世界,这一企业的生产规模就会“无限”放大,“无限”仅相对于小镇而言。从供给方看,或从使用要素看,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多优质资源的流动。比如,对一个国家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战略资源,通过对外引进,可以有效解决资源方面的瓶颈约束。201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8%。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完全依赖自己的能源供给来满足能源需求的话,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那么我们的环境质量将远远比不上现在。不仅如此,失去石油进口还会导致我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石油只是我国引进外国资源的一部分,矿石、芯片等也是我国引进的资源。所以,对外开放有利于解决自然资源和其他中间投入品的约束问题。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以及国外的资金,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解决资金稀缺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资金稀缺问题尤为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大幅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涌入中国。外资投入有利于提高我国投资水平,从而提高我国资本存量,扩大生产能力。所以,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潜在增长率。同时,对外开放强化了竞争机制,倒逼各个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三)扩大需求,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面临的问题。每个企业或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会在强大的激励作用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更多产品,但需求却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递减。以吃饭为例,在饥饿状态下吃下一个馒头,效用很大,第二个馒头带来的效用就会减少,饱腹状态下再吃下一个馒头,效用增加量几乎为零。
  在宏观经济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反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愿望越来越弱。比如,当一个人月收入为2000元时,每月开支基本与收入持平,没有结余。如果我们将这个人的收入提高到5000元,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可以攒下500元。那么,他的消费倾向变为0.9。假定将收入增加至10000,每月消费8000元,剩余2000元,则消费倾向变为0.8。所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这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的收入相当于生产出的经济产品。当一个人的收入是10000元时,意味着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值10000元的产品。每个消费者都会有一定的储蓄,储蓄其实就是每个人生产产品后没有消费的部分。因此,这必然会导致消费不足的情况出现。多出来的这部分产品怎么办?企业部门可以将消费者没有消费的部分用于投资,以此实现供求平衡。但问题是企业投资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假如将这个人的收入从10000元变为100000元,而每个月只消费50000元,消费倾向将变为0.5。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渐上升,储蓄金额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就需要更多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使得收益率越来越低,从而使投资积极性下降。这时可以通过降息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利息是企业的机会成本,企业的净利润是收益减去利息成本。随着利息率的下降,即使企业投资收益率下降,企业得到的净收益或净利润率也可能保持不变,或至少是正向的,从而提升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当利息率降到0时,如果还有未被资本消化的储蓄,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产能过剩。
  针对产能过剩问题,世界各国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扩大需求。第一种扩大需求的方式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以降低利息率的方式来扩大投资。随着利息率的下降,企业能够得到的收益率上升,从而激励企业增加投资,但依靠降息得到的项目的质量较低。假定目前的利息率是10%,企业就会将投资锁定在预期收益率达到10%及以上的项目。为激励企业投资,将利息率降到5%,这时企业就会投资预期收益率在5%及以上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是之前利息率在10%的时候企业不会做的项目,故随着利息率的下降,企业投资的项目质量也在下降。假定利息率5%,企业投了一个预期收益率是7%的项目,由于利息率可在短期内大幅波动,在企业投产这一相对长期的过程中,利息率可能上调至8%,这时这一项目就会面临亏损。企业亏损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还上贷款,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整个宏观经济而言,这都不是一件好事。
  财政政策虽然也能起到扩大需求的作用,但其所引发的政府债务问题是个大问题。欧洲曾出现一次债务危机,其源头就是希腊政府债务。当时希腊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110%。希腊债务危机引爆了欧洲债务危机,欧洲多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希腊在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并不大,但其政府债务问题依然使整个欧元区都陷入了危机,由此可见,债务问题是个大问题。现在,世界各国都面临债务问题,尤其是各国为了应对疫情大规模支出,使政府债务大幅度扩大。2020年到2021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连续两年超过130%。截至2021年底,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250%。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不算大,在主要经济体中属于较低水平。但我们要以此为鉴,控制债务规模,避免出现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经济危机。
  由此看来,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很有可能会导致经济陷入金融、经济危机。所以,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虽然能扩需求,但扩出来的需求是质量越来越低的需求,且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当出现外来冲击时,很有可能引发危机。
  第二种扩大需求的方式是通过科技创新中的产品创新,开发新产品,从而增加消费。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产品曾经都是新产品,比如电脑、电视、互联网、手表、手机等。确实能够便利消费者生活的新产品开发出来后,或许价格略高,但消费者仍然愿意购买,这就是优质的消费。企业生产优质的产品,意味着收益率较高,抗风险能力也随之提高。假如投产前的利息率是10%,新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20%,在生产过程中,即使利息率突然提高到19%,企业的收益也是正向的。产品创新增加优质需求,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高收益率,推动整个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而言,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出来的是优质需求,通过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扩大出来的是劣质需求。比如,一个人体重增加,一种可能是增加了脂肪,另一种可能是增加了肌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就是在增加“脂肪”,使经济变得“虚胖”;产品创新是在增加“肌肉”,使经济变得“强壮”。
  在这里,我们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说明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3%以上。2000年,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的基准利率,也就是最低利率。美国所有利率,比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等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加上一定百分点形成的。大家可以对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3%已经算很高了。而当时美国的最低利率在3%以上。通常来说,高增长与低利率是一对组合,即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就要降低利息率,从而鼓励消费,推动投资。当时的美国在高利率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高增长,原因在于当时企业的收益率更高。所以,当时美国的经济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
  2000年后,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采取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利息率从2000年的6.5%大幅削减至2003年的1%。低利息率刺激出来的是后来著名的次级贷款。美联储大幅增加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后,银行需要新的项目将充裕的资金贷出,于是银行推出了新的金融产品,即次级贷款,用于刺激更多的美国家庭贷款买房。这些家庭大多数都是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他们或付不起首付,或还不起月供,或拥有不良信用记录,不符合正常的贷款标准。次级,顾名思义,是银行降低了贷款标准。
  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大量次级贷款被发放,大量美国家庭买到了房子,美国经济迅速从衰退中走出来。2004年美国经济增速达到了4.4%左右,出现经济过热问题,引发通货膨胀。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通胀的问题在于需求过旺。为抑制需求,美国开始加息。利息率提高,就会增加买房家庭的月供,增加企业投资成本,从而总需求下降,最终导致通胀率下降。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从1%加息至5.25%。在利息率是1%的时候,这些贷款买房的美国家庭还能还得起月供,利息率升至5.25%时,很多家庭就付不起月供了。一断供,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看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变化以及危机的演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形势较好,大量新产品得到开发,包括互联网及其他数字产品,企业投资收益率保持较高水平。2000年以后的需求是通过降息得到的。产品创新与降息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状态完全不同,产品创新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促进的是低质量的增长。所以,要想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大规模增加科技投入,使足够多的新产品不断地生产出来,扩大消费者的优质需求。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可以分为五大类,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原材料创新和管理创新。刚才我们谈到了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现在,世界各国都卷入了全球大市场之中,争夺市场份额成为各国、各企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在全球竞争中,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地降成本。因为,同样一件产品,成本越低,就能以更低的价格成交,从而抢到更大一块“蛋糕”。大家回想一下,这几年世界各国为降成本都做了哪些事情?比如,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巴西的“强大巴西”计划,印度的国家制造业政策,等等。可见,世界各国都在供给侧上做文章,致力于通过提高本国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本国企业的平均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就是创新五大类中的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各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本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收益率,促进企业投资,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美国为例。2020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雇佣员工6039名,与其他航天企业十几万人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这家企业的工资水平并不低,但却能依靠控制规模将劳动力成本降到较低水平。这家企业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比如已经重复使用14次的猎鹰9号火箭。这就使得火箭发射成本大幅下降。所以,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无论是管理创新,还是工艺创新,最终都要落在降低成本上。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美国还采取了能源自给战略,使本国石油和天然气能够自给自足,并且对外出售,进一步降低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创新方面,近几年美国推出太空旅游。通过一定训练,普通人也有机会到太空旅游。太空旅游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它既是优质的消费需求,也是优质的投资需求,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以后,为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降到0-0.25%的超低水平。低利息率刺激出来的投资质量较低,要想使美国经济正常运转,就需要逐步提高利息率。目前,美国已将利息率提高到3-3.25%之间。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已经在逐步恢复正常。美国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重要作用。
  原材料创新也是科技创新的一部分,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扩大投资。原材料创新在人类近两三百年的历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是生物质能源,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蒸汽机,煤成为最重要的能源,内燃机出现后,石油成为最重要的能源。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原材料的变迁。现在,能源方面原材料的替代成为较大问题。各国都在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逐渐淘汰化石能源。
  20世纪80年代,西方出现一个叫罗马俱乐部的经济学流派,其主要观点集中论述于《增长的极限》中。地球资源有限,原材料供给也是有限的,尤其是许多产品生产时都需要用到的铜。一旦铜被消耗殆尽,经济增长也就达到了极限。没有新铜,经济运行只能依靠循环利用。所以,这一悲观的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极限受制于全球资源总量。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光纤等新材料,铜的需求被大大降低。这就是原材料创新的作用。
  市场创新有助于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比如,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引进了大量优质的原材料,它们可能质更高、价更廉。优质原材料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对外开放还能够扩大本国产品市场,面对的市场更大,需求就会更多,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收益率。
  管理创新在我国的重要体现是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改革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供给,也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总结而言,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和商品短缺,解决失业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其次,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完美,古典经济学给我们描绘的是理想的运行状态。为保证市场经济持续运行,需要有力的政府支持,即宏观调控。从需求方角度看,我们要扩大内需;从供给方角度看,我们要去产能。去掉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满足中国消费者更高端需求的同时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所以,宏观调控要从供求两侧同时发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不应过度依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要将侧重点放在产品创新上。通过产品创新,可以扩大优质投资和优质消费。科技创新中的五大类创新都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已深深嵌入世界经济格局之中,原材料和技术等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对国外产品市场的依赖度也较高。我们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