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王德岩: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发布时间:2023-03-11
  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说:“‘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2013年,我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蓝图初步绘就,成果逐渐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相识相知,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出自王昌龄的《寄欢州》,大意是:纵使相隔千里,但若能相互了解、彼此交心,再深远辽阔的云海也不会把我们分开。这首诗是王昌龄寄给在欢州(今越南)的一位朋友的。而其中这一句既体现了唐朝的强盛,也说明东亚各国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的密切关系,用来形容“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交流和友谊非常贴切。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同是盛唐诗人,他们的诗歌也都代表了盛唐之音。而其中,王昌龄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全唐诗》对其诗歌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他的七绝尤为出色,可与李白媲美,有“七绝圣手”的名号。
  现在,王昌龄的存诗181首。但是,我们要到其诗集里寻找这首《寄欢州》,却可能找不到。比如,目前比较权威的两个整理本,《王昌龄诗注》与《王昌龄集编年校注》,都会把这两句诗放在书的最后,作为“句”或“残句”,因为这首诗的其他部分已经失传了。那么,这句诗是怎么保存流传下来的?仔细考察这句诗的创作背景和流传过程,我们会发现它恰好体现了一种“世界”图景,非常适合外交场合。
  这一“残句”是在日本人所著《文镜秘府论》的“地卷”中找到的。此书分为天、地、东、南、西、北六卷。在第二卷“地卷”的“十七势”条目中,保存了很多写诗的具体技巧,被形容为各种“势”,有点像习武之人练的招式。其中一种叫“直把入作势”,作者解释说:“若赋得一物,或自登山临水,有闲情作,或送别,但以题目为定;依所题目,入头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昌龄《寄欢州》诗入头便云:‘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由此可见,“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应该是《寄欢州》的头两句,属于开门见山的写法,一上来就吐露了深切的思念之情与豁达之意。
  那么,《文镜秘府论》是本什么书呢?其作者是日本僧人空海(774—835),俗名佐伯真鱼,入唐后接受密宗的灌顶仪式,又得法名为遍照金刚。他学成回国创立真言宗,去世后日本天皇赐号弘法大师。他是宗教大师,也是文化大师、教育大师,更是深化中日交流的使者。他的众多著作中,《文镜秘府论》是一部备受中国学者重视的文学批评名著。它保存了很多中国六朝时期到盛唐时期的论诗论文的著作,这些著作散佚比较严重,有赖于空海的记录才得以重见天日。刚才我们举的“十七势”条目,事实上出自王昌龄的一本诗学著作《诗格》。他在讲作诗技巧的时候,举了自己的诗为例。他有不少“残句”,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保留下来。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桩美谈,也深合“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精神。
  王昌龄“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的这句诗,虽然是道别诗,但是其情感基调是非常豪迈的,体现了盛唐人的盛世胸襟。“不道云海深”,是基于辽阔版图而产生的宏伟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他坚信,新朋友会遍布天下,老朋友会真心不改,一切都是光明和温暖的。这就是积极开放明快的盛唐之音。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引用了这句诗。我们知道,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在北京举行,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为主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中国梦和世界梦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开启新的航程。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意义尤为重大。截至2019年4月18日,已经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总之,“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包容,注重绿色、廉洁,开展文明互学互鉴,顺应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决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王德岩: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发布时间:2023-03-11
  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说:“‘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2013年,我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蓝图初步绘就,成果逐渐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相识相知,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出自王昌龄的《寄欢州》,大意是:纵使相隔千里,但若能相互了解、彼此交心,再深远辽阔的云海也不会把我们分开。这首诗是王昌龄寄给在欢州(今越南)的一位朋友的。而其中这一句既体现了唐朝的强盛,也说明东亚各国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的密切关系,用来形容“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交流和友谊非常贴切。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同是盛唐诗人,他们的诗歌也都代表了盛唐之音。而其中,王昌龄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全唐诗》对其诗歌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他的七绝尤为出色,可与李白媲美,有“七绝圣手”的名号。
  现在,王昌龄的存诗181首。但是,我们要到其诗集里寻找这首《寄欢州》,却可能找不到。比如,目前比较权威的两个整理本,《王昌龄诗注》与《王昌龄集编年校注》,都会把这两句诗放在书的最后,作为“句”或“残句”,因为这首诗的其他部分已经失传了。那么,这句诗是怎么保存流传下来的?仔细考察这句诗的创作背景和流传过程,我们会发现它恰好体现了一种“世界”图景,非常适合外交场合。
  这一“残句”是在日本人所著《文镜秘府论》的“地卷”中找到的。此书分为天、地、东、南、西、北六卷。在第二卷“地卷”的“十七势”条目中,保存了很多写诗的具体技巧,被形容为各种“势”,有点像习武之人练的招式。其中一种叫“直把入作势”,作者解释说:“若赋得一物,或自登山临水,有闲情作,或送别,但以题目为定;依所题目,入头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昌龄《寄欢州》诗入头便云:‘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由此可见,“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应该是《寄欢州》的头两句,属于开门见山的写法,一上来就吐露了深切的思念之情与豁达之意。
  那么,《文镜秘府论》是本什么书呢?其作者是日本僧人空海(774—835),俗名佐伯真鱼,入唐后接受密宗的灌顶仪式,又得法名为遍照金刚。他学成回国创立真言宗,去世后日本天皇赐号弘法大师。他是宗教大师,也是文化大师、教育大师,更是深化中日交流的使者。他的众多著作中,《文镜秘府论》是一部备受中国学者重视的文学批评名著。它保存了很多中国六朝时期到盛唐时期的论诗论文的著作,这些著作散佚比较严重,有赖于空海的记录才得以重见天日。刚才我们举的“十七势”条目,事实上出自王昌龄的一本诗学著作《诗格》。他在讲作诗技巧的时候,举了自己的诗为例。他有不少“残句”,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保留下来。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桩美谈,也深合“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精神。
  王昌龄“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的这句诗,虽然是道别诗,但是其情感基调是非常豪迈的,体现了盛唐人的盛世胸襟。“不道云海深”,是基于辽阔版图而产生的宏伟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他坚信,新朋友会遍布天下,老朋友会真心不改,一切都是光明和温暖的。这就是积极开放明快的盛唐之音。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引用了这句诗。我们知道,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在北京举行,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为主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中国梦和世界梦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开启新的航程。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意义尤为重大。截至2019年4月18日,已经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总之,“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包容,注重绿色、廉洁,开展文明互学互鉴,顺应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决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