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刘小汉:中国科学家的南极梦
发布时间:2023-03-08
  朋友们大家好,我很高兴来给大家介绍南极的情况。中国的首次南极科考,我就参加了,然后去过很多次南极,所以可以自豪地说我自己是“南极通”,就是说做南极相关的工作做了三、四十年了,所以特别熟悉。说到南极,大家一想肯定是企鹅、海豹等动物,比如帝企鹅、信天翁、豹形海豹、虎鲸等。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不是企鹅、海豹,而是中国科学家三十多年来在南极都干了些什么、衣食住行遇到了什么困难、取得了多少成绩。
  南极虽然是地球的最南端,但与我们息息相关。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南极大陆是永久性的冰雪,而这些冰雪因为自身重力在不停向低的地方运动,导致了很多冰裂隙的出现,而裂隙越裂越大,最后掉在海里,形成大冰山。这些冰山的变化,比如融化,就对地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说,南极大陆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现在,只要是有能力的国家,每年都派很多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研究。
  南极最大的特点就是冷,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我在南极的时候,一般气温降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下时,内心就有一种恐惧,就是无论你穿多厚的羽绒服都挡不住那股寒冷。正因为冷,空气中的水分都结成了小冰晶,所以南极的空气特别干燥。因为空气太干燥了,我们在每年去南极前的考察队员训练时,都要进行防火训练。考察站一旦烧起来,根本控制不住。除了空气干燥以外,南极的狂风也是非常厉害的,最大风速甚至达到每秒100米。
  除了这些艰苦的环境之外,南极考察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站在南极点,你的一年365天就变成了一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极昼、极夜的概念。那我们考察队员怎么办呢?各国考察队员在南极点,就按照自己国家的时间来执行,比如说早晨起床、晚上睡觉,我们就按照北京时间,美国站就按照华盛顿时间。
  除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外,南极还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这也是南极考察的目的之一。因此,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就对南极提出了各种要求,比如提出领土主权要求,派生出很多政治与外交活动。为了避免这些矛盾,联合国从1957年开始酝酿,所有参加南极考察的国家成立《南极条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非军事化,各国团结,联合搞科学考察研究。1985年,我们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1989年,我们建成了中山站。1998年,我们开始了首次格罗夫山考察。2009年,我们在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建成了昆仑站。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预计2022年建成。
  我们去南极要坐破冰船。但是,我国第一次科考去南极时坐的只是一艘普通的科考船,几年后就改成了抗冰船,现在我们换成了真正的破冰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有独立房间、冰箱彩电,有图书馆、游泳池、篮球场,在船上是很舒服的,前提是不晕船,因为过西风带时浪是很大的。西风带是环南极的一片海域,常年刮着大风,海浪很汹涌,任何船要去南极都躲不过西风带。所以,尽管是一万多吨的大船,在西风带里航行也像是一片树叶在水面上漂一样。过了西风带,我们就进入了环南极的海冰区,船就特别稳当了。当海冰厚度超过1.6米时,破冰船也破不动了,所以就尽量往大陆海岸边靠。我们的考察队员从舷梯上下来,用大吊车把大装备吊到冰面上,然后从冰面上开着车上岸,大概有50公里左右。每年去南极的时候,因为想多工作一些时间,所以我们一般是尽量提前去,比如十月份从上海出发,差不多一个月到南极,那时候的海冰还没化。
  南极考察队员主要分为:一是越冬队员,也是最辛苦的;二是度夏队员,其中又分为在考察站工作的队员和开车到南极内陆工作的队员。他们去南极内陆,一去就是几个月不回来,一回到考察站马上就上船回国了。度夏队员去一次,半年时间就回来了,而越冬队员则要一年半才能回来,是很辛苦的。尤其是以前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视、电话,在南极冬季半年的黑夜中,越冬队员极易患上一种带有狂暴倾向的忧郁症——南极综合征。南极综合征是个很严重的事情,各国都解决不了。现在唯独中国治好了这病,怎么治的呢?Wi-Fi。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都有Wi-Fi。考察队员不再寂寞了,干完活回到宿舍里,打开笔记本就看电影、跟家里视频通话等,过去去南极是很大的考验,要下很大决心,因为太寂寞了,现在去南极随时可以给家里打电话、视频,所以就完全不同了。
  在南极,基本上90%以上的考察站都在沿海,因为沿海是雪盖不住的地方,可以打地基、盖房子,而能开展内陆考察的国家是很少的,因为内陆考察太危险、成本高。中国是有能力进行内陆考察的,而且不光是内陆考察,我们还在内陆建了考察站,比如中国南极泰山站、昆仑站都是建在内陆冰盖上的,其中中国南极昆仑站更是建在了南极最高的地方。当年,俄罗斯和澳大利亚都计划去格罗夫山考察,我们赶紧抢先一步,一辆雪地车冒险走了几百公里进去,最后安全地回来了。直到现在,我们在格罗夫山已经开展了七次考察,隔几年就去一次,除了地质、气象、冰雪等项目以外,还在那儿收集了12000多块陨石,稳居世界第三大南极陨石拥有国。中国南极昆仑站的考察内容主要是深冰芯,因为那里冰盖特别厚,我们可以打下很深的冰钻,取出冰芯来做古气候环境的恢复。冰芯越深,年代越老,我们能分辨古气候环境就越古老,现在在昆仑站的深冰芯完全有可能超过一百万年。深冰芯分出每一层来,然后通过测量同位素,比如氧同位素、碳同位素,我们就可以知道当年全世界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也就知道了几十万年前地球气温是多少、降水量是多少,一百万年前地球是怎样的。这样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就可以预测将来的地球气候环境、人类能不能适应这种气候环境变化。这也是因为现在人类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研究古气候环境,只有靠深冰芯、深海钻探和黄土,所以昆仑站的深冰芯考察将是大有前途的。此外,在昆仑站,我们还开展了天文观测,建了一个很大的天文台,配备有很多望远镜,因为在这种极高纬度地区,天体基本上就围着我们转了,可以24小时不停观测它们。
  近年来,国际南极考察研究的热点大概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最重视的环境科学研究,研究的是地球气候环境怎么变化;二是自然资源问题,因为南极的资源很多,比如南极磷虾、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三是基础科学问题,比如大地构造演化、中微子探测等。此外,近几年特别热门的国际南极考察研究项目还有南极冰下水系研究,因为在南极的冰层底下有很多液态湖,其中有一半的湖是水系相连的,所以大家就想去发现在没有阳光、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南极冰下湖中的生物以及它们是怎么进化的。三十多年的南极考察,我们国家取得了哪些成就?比如,秦大河横穿南极、大地构造研究、长城站古生态研究、格罗夫山陨石回收,等等。未来,我们还将在深冰钻探、天文观测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国南极考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之一,就是关于格罗夫山的考察。格罗夫山是64座冰原岛峰的总称,总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格罗夫山很陡峭,风特别大,最高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然而,冰盖是怎么融化的,又是怎么冻结的,对科学家来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南极的冰盖融化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地球气候在相对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剧烈的变化对人类是个很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气泡冰来研究解答。此外,格罗夫山还有一些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值得研究,比如冰核终碛堤、冰川漂砾、冰裂隙与雪桥等。其中,冰裂隙是对考察队员生命威胁最大的现象,一般都特别深邃,人要是掉落其中不仅会受到寒冷的影响,还会受到狂风的影响。所以,我们选拔内陆队员时,就要求他们必须得会攀岩。同时,格罗夫山上还有很多陨石,我们会把陨石样品取回来,切成透明的薄片,放到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陨石中各种不同的矿物,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非常好看。现在全人类的陨石,90%多都是从南极找来的,尤其是格罗夫山上的富集区。此外,格罗夫山上的古土壤,也成为我们研究古气候环境的重要样本,因为当前南极考察的重要主题还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通过对古气候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地球气候环境总的趋势是变冷的,直到最近一百年才在变冷的趋势上产生了变暖的“小趋势”。

(刘小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刘小汉:中国科学家的南极梦
发布时间:2023-03-08
  朋友们大家好,我很高兴来给大家介绍南极的情况。中国的首次南极科考,我就参加了,然后去过很多次南极,所以可以自豪地说我自己是“南极通”,就是说做南极相关的工作做了三、四十年了,所以特别熟悉。说到南极,大家一想肯定是企鹅、海豹等动物,比如帝企鹅、信天翁、豹形海豹、虎鲸等。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不是企鹅、海豹,而是中国科学家三十多年来在南极都干了些什么、衣食住行遇到了什么困难、取得了多少成绩。
  南极虽然是地球的最南端,但与我们息息相关。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南极大陆是永久性的冰雪,而这些冰雪因为自身重力在不停向低的地方运动,导致了很多冰裂隙的出现,而裂隙越裂越大,最后掉在海里,形成大冰山。这些冰山的变化,比如融化,就对地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说,南极大陆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现在,只要是有能力的国家,每年都派很多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研究。
  南极最大的特点就是冷,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我在南极的时候,一般气温降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下时,内心就有一种恐惧,就是无论你穿多厚的羽绒服都挡不住那股寒冷。正因为冷,空气中的水分都结成了小冰晶,所以南极的空气特别干燥。因为空气太干燥了,我们在每年去南极前的考察队员训练时,都要进行防火训练。考察站一旦烧起来,根本控制不住。除了空气干燥以外,南极的狂风也是非常厉害的,最大风速甚至达到每秒100米。
  除了这些艰苦的环境之外,南极考察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站在南极点,你的一年365天就变成了一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极昼、极夜的概念。那我们考察队员怎么办呢?各国考察队员在南极点,就按照自己国家的时间来执行,比如说早晨起床、晚上睡觉,我们就按照北京时间,美国站就按照华盛顿时间。
  除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外,南极还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这也是南极考察的目的之一。因此,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就对南极提出了各种要求,比如提出领土主权要求,派生出很多政治与外交活动。为了避免这些矛盾,联合国从1957年开始酝酿,所有参加南极考察的国家成立《南极条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非军事化,各国团结,联合搞科学考察研究。1985年,我们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1989年,我们建成了中山站。1998年,我们开始了首次格罗夫山考察。2009年,我们在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建成了昆仑站。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预计2022年建成。
  我们去南极要坐破冰船。但是,我国第一次科考去南极时坐的只是一艘普通的科考船,几年后就改成了抗冰船,现在我们换成了真正的破冰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有独立房间、冰箱彩电,有图书馆、游泳池、篮球场,在船上是很舒服的,前提是不晕船,因为过西风带时浪是很大的。西风带是环南极的一片海域,常年刮着大风,海浪很汹涌,任何船要去南极都躲不过西风带。所以,尽管是一万多吨的大船,在西风带里航行也像是一片树叶在水面上漂一样。过了西风带,我们就进入了环南极的海冰区,船就特别稳当了。当海冰厚度超过1.6米时,破冰船也破不动了,所以就尽量往大陆海岸边靠。我们的考察队员从舷梯上下来,用大吊车把大装备吊到冰面上,然后从冰面上开着车上岸,大概有50公里左右。每年去南极的时候,因为想多工作一些时间,所以我们一般是尽量提前去,比如十月份从上海出发,差不多一个月到南极,那时候的海冰还没化。
  南极考察队员主要分为:一是越冬队员,也是最辛苦的;二是度夏队员,其中又分为在考察站工作的队员和开车到南极内陆工作的队员。他们去南极内陆,一去就是几个月不回来,一回到考察站马上就上船回国了。度夏队员去一次,半年时间就回来了,而越冬队员则要一年半才能回来,是很辛苦的。尤其是以前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视、电话,在南极冬季半年的黑夜中,越冬队员极易患上一种带有狂暴倾向的忧郁症——南极综合征。南极综合征是个很严重的事情,各国都解决不了。现在唯独中国治好了这病,怎么治的呢?Wi-Fi。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都有Wi-Fi。考察队员不再寂寞了,干完活回到宿舍里,打开笔记本就看电影、跟家里视频通话等,过去去南极是很大的考验,要下很大决心,因为太寂寞了,现在去南极随时可以给家里打电话、视频,所以就完全不同了。
  在南极,基本上90%以上的考察站都在沿海,因为沿海是雪盖不住的地方,可以打地基、盖房子,而能开展内陆考察的国家是很少的,因为内陆考察太危险、成本高。中国是有能力进行内陆考察的,而且不光是内陆考察,我们还在内陆建了考察站,比如中国南极泰山站、昆仑站都是建在内陆冰盖上的,其中中国南极昆仑站更是建在了南极最高的地方。当年,俄罗斯和澳大利亚都计划去格罗夫山考察,我们赶紧抢先一步,一辆雪地车冒险走了几百公里进去,最后安全地回来了。直到现在,我们在格罗夫山已经开展了七次考察,隔几年就去一次,除了地质、气象、冰雪等项目以外,还在那儿收集了12000多块陨石,稳居世界第三大南极陨石拥有国。中国南极昆仑站的考察内容主要是深冰芯,因为那里冰盖特别厚,我们可以打下很深的冰钻,取出冰芯来做古气候环境的恢复。冰芯越深,年代越老,我们能分辨古气候环境就越古老,现在在昆仑站的深冰芯完全有可能超过一百万年。深冰芯分出每一层来,然后通过测量同位素,比如氧同位素、碳同位素,我们就可以知道当年全世界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也就知道了几十万年前地球气温是多少、降水量是多少,一百万年前地球是怎样的。这样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就可以预测将来的地球气候环境、人类能不能适应这种气候环境变化。这也是因为现在人类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研究古气候环境,只有靠深冰芯、深海钻探和黄土,所以昆仑站的深冰芯考察将是大有前途的。此外,在昆仑站,我们还开展了天文观测,建了一个很大的天文台,配备有很多望远镜,因为在这种极高纬度地区,天体基本上就围着我们转了,可以24小时不停观测它们。
  近年来,国际南极考察研究的热点大概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最重视的环境科学研究,研究的是地球气候环境怎么变化;二是自然资源问题,因为南极的资源很多,比如南极磷虾、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三是基础科学问题,比如大地构造演化、中微子探测等。此外,近几年特别热门的国际南极考察研究项目还有南极冰下水系研究,因为在南极的冰层底下有很多液态湖,其中有一半的湖是水系相连的,所以大家就想去发现在没有阳光、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南极冰下湖中的生物以及它们是怎么进化的。三十多年的南极考察,我们国家取得了哪些成就?比如,秦大河横穿南极、大地构造研究、长城站古生态研究、格罗夫山陨石回收,等等。未来,我们还将在深冰钻探、天文观测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国南极考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之一,就是关于格罗夫山的考察。格罗夫山是64座冰原岛峰的总称,总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格罗夫山很陡峭,风特别大,最高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然而,冰盖是怎么融化的,又是怎么冻结的,对科学家来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南极的冰盖融化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地球气候在相对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剧烈的变化对人类是个很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气泡冰来研究解答。此外,格罗夫山还有一些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值得研究,比如冰核终碛堤、冰川漂砾、冰裂隙与雪桥等。其中,冰裂隙是对考察队员生命威胁最大的现象,一般都特别深邃,人要是掉落其中不仅会受到寒冷的影响,还会受到狂风的影响。所以,我们选拔内陆队员时,就要求他们必须得会攀岩。同时,格罗夫山上还有很多陨石,我们会把陨石样品取回来,切成透明的薄片,放到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陨石中各种不同的矿物,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非常好看。现在全人类的陨石,90%多都是从南极找来的,尤其是格罗夫山上的富集区。此外,格罗夫山上的古土壤,也成为我们研究古气候环境的重要样本,因为当前南极考察的重要主题还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通过对古气候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地球气候环境总的趋势是变冷的,直到最近一百年才在变冷的趋势上产生了变暖的“小趋势”。

(刘小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