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尹德挺: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08
  当前,学习领会并贯彻好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是北京市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的学习,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这也是未来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一,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各方面难题的金钥匙。那么,怎样理解这句话?未来,在首都发展过程中,“过河”任务是什么?“桥或船”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第二,报告明确提出首都发展的几个阶段,即“从首都建设到首都经济,再到首都发展”。那么,如何理解“首都发展”这四个字?
  第三,报告指出,当好“施工队长”。那么,如何理解“当好‘施工队长’”?
  第四,怎样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从学术上讲,高质量发展包括诸多方面,比如质量、效益和动力,北京要怎样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为了把上述问题讲清楚,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交流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一个根本遵循。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解好“一个根本遵循”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报告归纳总结了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十个方面的成绩,以及三个重大任务的完成。此外,报告总结了五年奋斗的七个方面的经验启示。
  第三部分,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七个方面的奋斗目标。那么,这七个方面的奋斗目标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谈到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天讲课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报告强调“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我们如何将这些内容形成北京更加生动的实践?我将在这一部分做简单的总结。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全文两万余字,共十一个部分,大体可分成六个板块:板块一和板块六分别是导语和结束语;板块二是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主要讲的是经验启示;板块三讲的是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板块四和板块五主要讲的是路径,也就是报告的第三到第十一部分。报告用了较大篇幅讲怎样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路径到底是什么。下面围绕这一框架,和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何理解首都北京的发展目标?实际上,我们既要站在全球角度,也要站在全国角度,来理解首都北京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北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北京作为首都,怎样通过创新发展更大程度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回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抓手。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对此,我国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那么,北京怎样发挥好表率作用,怎样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报告明确提出了“四个转向”:坚定不移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这些内容都是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以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关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超大城市治理。这些都是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那么,北京为什么要提出“四个转向”?这与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是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包括治理“大城市病”、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下面,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进行简单梳理。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一定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开拓,把北京的事情办好,努力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那么,北京如何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这是北京市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高度重视的。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的两项重要任务。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编制好北京城市总规对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与民生保障服务的重要性,强调北京城市总规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副中心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11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年-2035年)》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充分认识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的一翼的重要战略意义,高质量规划建设管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好主城区非首都功能,使之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成为首都的一个新地标,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对此,各级干部要思考如何破解难题,怎样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那么,怎样理解这句话?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在北京市2020年“接诉即办”成绩单中,门头沟大台街道位列全市街乡镇平均综合成绩第一。2020年7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用一整天时间到门头沟区调查研究。蔡奇指出,京煤对北京工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要系统谋划,保护好百年京煤工业遗存,打造生态文旅新业态,实现华丽转身;用好矿区小铁路,连线成网,打造青山绿水间的“流动民宿”。
  我们在调研时拍摄的大台火车站照片。当年,煤炭资源就是通过这条线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直门,来支持京张铁路的燃料供应。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要打造青山绿水间的“流动民宿”。这也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机会。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8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规划上不作为,也是最大的失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比如对于违建,一些基层干部表示“看得见、管不了”。2019年,北京市《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发布,强调“坚持赋权下沉增效”,切实发挥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向街道赋予“六权”,让基层干部对违建“看得见、管得了”。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让人们更加重视规划问题。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机场正式投运并巡览航站楼,他强调,“大兴国际机场能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完成预定的建设任务,顺利投入运营,充分展现了中国工程建筑的雄厚实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这是谈到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问题。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核心区控规并发表重要讲话。7月4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强调,要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化拓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严格实施“双控四降”,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了“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密切关联。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将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这是关于“两区”的建设,即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及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带动更多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支持北京等地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指出,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到全世界。
  2022年1月15日,北京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和北京冬奥组委党组扩大会议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继今年1月4日专程到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听取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对冬奥筹办和首都工作的巨大关怀,我们既感到温暖在心、备受鼓舞,更感到扛鼎在肩、责任重大。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而展开。这些重要讲话包括方方面面:城市战略定力、政治建设、工作标准、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服务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两区”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民生工作、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冬奥筹办、疫情防控、规自领域问题整改、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等,这些都是北京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理解、实践的重要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拥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品质: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建设首都,需要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的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成绩经验:五年春华秋实,五年勤耕不辍
  (一)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十个方面的成绩,以及三个重大任务的完成
  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了回顾,梳理了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成绩,包括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向前、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发展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保持了首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同时,报告还指出了三个重大任务的完成:圆满完成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接下来,我们通过数据来看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经济总量与人均GDP来看,2020年,北京市GDP位居中国城市第二位;2020年,北京市人均GDP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2.8万美元。
  从北京特色来看,北京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1994年,北京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2019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83.5%。目前,北京的工业占比已经回落到11%左右。从发展过程来看,北京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很多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虽然都是“三二一”产业结构,但从GDP占比前五的行业来看,天津、上海、广州、深圳GDP占比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工业,而北京GDP占比第一位的是金融业。通过数据来看,2020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4%。由此可见,在产业结构上,北京与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是有显著区别的。此外,报告还指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两个万亿台阶、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
  报告指出,五年来,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那么,哪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在增加?比如昌平、大兴、亦庄、丰台等地。未来,公共服务怎样围绕人口布局而调整,这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022年2月,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成效新闻发布会,指出北京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四年、建筑规模连续三年减量。这些都是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成绩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理解减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角度。
  城乡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从大气污染治理上看,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市民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践案例”。
  (二)七个方面的经验启示
  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有七个方面的经验启示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报告指出,走过五年奋斗历程,我们有如下共同体会:一是必须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二是必须牢固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三是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首都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四是必须大力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五是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六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七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些经验启示弥足珍贵,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报告还指出,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挑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四个服务”水平与党和人民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治理“大城市病”任重道远;在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和疏解减量背景下,创新发展动能仍然不足,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和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正风肃纪反腐任务依然很重,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奋斗目标: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一)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前面谈到,2021年北京人均GDP超过2.8万美元。那么,怎样在稳中求进中,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报告提到,北京经历了首都建设、首都经济、首都发展三个阶段。那么,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四梁八柱”是什么?报告概括了四个方面。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标准就是首善。
  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概述了“七个显著提升”,这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六个明显提升”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六个明显提升”:首都功能明显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生态文明明显提升、民生福祉明显提升、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报告在“六个明显提升”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即“党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二)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路径
  报告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路径,我认为可以将这些路径概况为“8+1”。“8”主要包括:一是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二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三是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四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是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六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是科学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八是统筹发展和安全。“1”主要是:全面加强党对全市各项工作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为了更好地理解北京工作,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舍”与“得”、“减”与“增”、“治”与“调”、“核”与“翼”。通过这四个方面,进一步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
  1.“舍”与“得”
  “舍”与“得”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的转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都是重要的方法和思路。那么,怎样理解“舍”与“得”?我们需要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北京功能定位的变化。
  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在辽金之前,北京的定位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辽金时期,北京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区域政权的政治中心;在元代至清代时期,北京延续了政治中心的定位。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建成了“十大建筑”、地铁1号线、首钢、密云水库等一批重大工程,目的是提升首都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展示年轻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北京从1982年开始,就不再强调经济中心的功能。北京不再提“经济中心”,并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而是要打造高精尖。报告也指出,我们要在紧要处落好“五子”,“五子”联动推进,形成叠加效应,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那么,“五子”之首是什么?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由此也能感受到北京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北京市委提出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目的是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2012年,我们进入新时代的首都发展阶段。
  什么叫“首都发展”?为什么要“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报告指出,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最大市情就在于是首都。这也是北京与其他省区市最大的不同。因此,理解好“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非常关键。如果将这个问题展开来说,有四句话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重点把握的:一是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是北京发展的“纲”和“魂”;二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三是要更加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来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四是要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不放松,把首善标准融入首都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基础上,报告对“四个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全国政治中心。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进一步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系统提升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等。在首都工作中,要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
  第二,全国文化中心。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指的不是核心区,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带”即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和建设;“两区”即推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举个例子,位于石景山区的京西古道模式口大街,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与建设的一整套思路,唤醒了历史记忆,彰显了文化情怀,展现出千年古道、百年老街应该具有的形象和风貌。
  我在2022年春节期间调研时拍下的照片。道路上的骆驼形象,很容易让人们想到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同时,模式口大街里超市、茶馆、餐馆、粮行、早点铺、咖啡店一应俱全。
  第三,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提出持续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上,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是精心打造服务国际交往的会客厅;二是积极拓展承载国际交往的新空间;三是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一方面要加强设施建设,包括扎实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完善城市副中心、南部地区等区域国际交往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另一方面要加强能力建设,包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通过这些国际交往,来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第四,科技创新中心。报告指出,要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打好高端芯片、基本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2.“减”与“增”
  (1)“减”
  报告强调,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部分主要讲怎样保证增长的质量,通过遏制“摊大饼”式发展、核心区人口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些方面,北京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北京为什么要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从数据上会看得比较清楚。2004年,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一经普)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从法人单位的地区分布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法人单位数量为18.14万个。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二经普)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法人单位数量为26.6万个。通过数据可见,二经普与一经普相比,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法人单位数量增长幅度并不大。2013年,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三经普)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法人单位数量为43.3万个。通过数据可见,三经普与二经普相比,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法人单位数量增长幅度非常大。为什么北京要治理大城市病?因为越来越多的法人单位聚集在中心城区,而在此工作的人却越住越远,三环、四环、五环、六环,甚至更远,那么这个城市能不“堵”吗?这是我们从数据上看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原因。
  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五年来,北京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未来五年,北京还要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我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疏解类任务,二是治理类任务,三是提升类任务,四是重点区域治理提升。“十四五”期间,做好提升类任务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在功能、环境、品质、获得感等方面持续提升。在重点区域治理提升上,以朝阳区亮马河为例。亮马河蓝色港湾段通过景观改造实现了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如今,买一张船票,就可以45分钟夜游亮马河。这是重点区域治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案例。
  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口,二是土地。那么,北京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减量发展的?
  从人口数据看。将《北京统计年鉴2020》中2019年常住人口数据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各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2035年常住人口总量要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与2019年相比,到2035年中心城区即城六区的常住人口总量都有所减少;延庆区、平谷区、密云区、门头沟区、怀柔区的常住人口数量略微增加,其中怀柔区增长幅度较大,将增加11.8万人,我认为这是怀柔科学城给整个区域带来的影响;从昌平区、房山区、顺义区、大兴区来看,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大兴区,将增加常住人口48.8万人,我认为这是大兴国际机场在其中起到的重要影响。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要打造一流国际航空“双枢纽”。
  从土地数据来看。通过数据对比可见,2016年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没有变化;除延庆区到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加0.2%以外,其他区(首都功能核心区除外)都是负增长,也就是城乡建设用地要减量提质。北京是如何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的减量,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增”:通过“五新”稳定经济基本盘
  “减”是为“增”服务的,给“增”提供了空间。
  北京怎样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对此,北京提出要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深入实施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五新”政策,进一步激发北京的经济活力和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重点布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最后要形成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目标。
  那么,北京要如何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对此,北京提出要通过“四个突出”来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突出“数字”驱动、突出“全球”争先、突出“标杆”引领、突出“城市”孵化。
  其一,突出“数字”驱动。要把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之一。举个例子,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如何满足?对此,一些养老机构在征求老人同意的基础上,在老人床上安装一些智能设备,如果老人从床上掉下来,养老机构的相关设备就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会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讲清楚情况并询问是否需要扶?如果子女说需要,将会由另外一个公司以一定价格提供相关的上门服务。这就是把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典型案例。因此,未来怎样用好数据,非常重要。
  其二,突出“全球”争先。要坚持全球化视野和高水平开放,努力争取在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
  其三,突出“标杆”引领。2021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海淀区调研数字经济发展,他强调,北京是数字经济的蓝海,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必须要有标杆企业。未来,要加强四类标杆企业的建设:技术创新型、数字赋能型、平台服务型、场景应用型。
  其四,突出“城市”孵化。把北京超大城市整体作为一个超级孵化平台,加快构建数字社会生态。
  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给我们带来若干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举个例子,数字经济推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网上买菜。那么,如果更多的年轻人都不到实体菜市场买菜,这将会影响多少人的收入和就业?因此,要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充分融合,来推动整体发展。
  3.“治”与“调”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领域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注意到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北京市各级干部也要对治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报告对治理问题非常关注,比如,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等。
  (1)治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关于治理问题谈了两个方面:一是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二是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
  那么,如何精治共治法治上理解城市治理?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讲到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五个重要方面。一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领导干部要学会与理论对话。举个例子,西方治理理论的一个流派认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要让社会建设自行发展,不要对其进行干预。但在我国,我们要在实践探索中形成对理论的提炼和思考。我们要回答的是,在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在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当中提炼。二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三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是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五是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也就是自治、法治和德治、智慧治理三个方面。报告也强调了这一问题,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通过梳理学者对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思路,我认为有五个重要方面:一是厘清治理概念,有学者提出要将礼治文化传统嵌入社会治理概念中;二是面向治理转型,有学者提出要从效率优先转向凝聚共识;三是完善治理体系,有学者提出“一轴多元”概念,推动党的领导下的多元主体的参与;四是增强治理能力,有学者提出要在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的综合治理上协同发力;五是推动治理实践,着眼“三治结合”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处理好基层社会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
  北京,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怎样实现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对此,北京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机制——接诉即办。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再到“未诉先办”,最后形成主动治理,通过接诉即办“每月一题”,聚焦12345市民热线反映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每月围绕1个主题、选取2-3个具体民生问题,明确一个市级部门牵头负主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定好时间表、路线图,扎实办好一批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这也是通过大数据支撑,更好地实践智治的典型。
  我们再来看大台街道。在北京市2020年“接诉即办”成绩单中,门头沟大台街道位列全市街乡镇平均综合成绩第一。大台街道是全市面积最大的街道,也是全市唯一的山区街道、矿区街道、林区街道。在实地调研时,我们发现大台街道的山区、矿区、林区道路都非常干净,大台街道干部介绍了他们探索形成的“五户联治+平安户长”自管模式:把五六户编成一组,选出一个户长,大家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大台街道通过探索,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基层治理模式,这不禁让我想起,士绅在清代基层治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怎样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治理基因”,并和当前的治理结合起来,这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北京非常关注“七有”“五性”,注重运用数据发现高频共性问题,找到“未诉先办”主动治理的路径。比如,在“七有”中,关于劳有所得方面,很多人反映拖欠工资问题,那么相关部门就要聚焦这个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在“五性”中,关于多样性方面,很多电话数据反映网络购物的质量问题,这些数据都值得我们关注。怎样围绕“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更好地满足老百姓需求,这是未来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2)调理
  梁思成曾说,“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2021年8月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在六类地区进行城市更新,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和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改造升级,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和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怎样用好社会资本、社会力量促进城市更新?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社区微花园”的一些案例,比如史家胡同、常营小微绿地等,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们根据专业所长,通过“社区微花园”改造,点亮我们身边社区的建设。
  4.“核”与“翼”
  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这也是未来北京要努力奋斗的一个方向。都市圈是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一个概念,它的空间范围比城市群要小,比城市要大。
  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三个圈: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其一,通勤圈,为北京向外50公里,覆盖燕郊、大厂、香河、涿州、固安、武清等环京地区;其二,功能圈,为北京向外100公里,辐射到雄安新区和天津;其三,产业圈,为北京向外150公里,延伸到河北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等城市。以沧州为例,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北京生物医药以及部分汽车产业疏解到沧州非常成功。从北京到沧州的高铁不到1小时,便捷的交通就好似重要的“骨架”,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要在“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下,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好“1+1>2”的作用。
  四、行稳致远: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这部分我们对报告的主体内容进行总结,有两个方面需要大家把握:一是目标导向,二是方法。
  (一)目标导向
  抓工作要有目标导向。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过河”任务是什么?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北京来讲,就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有国际视野。
  (二)方法
  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站在方法的层面上,怎样抓北京工作?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关键词来看:一是首都性,要理解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最大市情就在于是首都;二是人民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三是先锋性,首善之区要率先示范,立标杆,树旗帜,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四是世界一流,要顺应国际标准,具有世界眼光。
  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今天的内容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各方面难题的金钥匙。
  第二,从首都建设到首都经济,再到首都发展,北京各级干部要有全局意识,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
  第三,要当好“施工队长”。怎么理解这句话?就是要眼里有活,工作要做实、做细。
  第四,怎样理解高质量发展?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研究,让大家感受,我们要实现质量的变革、效益的变革和动力的变革。
  报告谈到了过去五年首都工作的经验启示,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因此,为了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尹德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尹德挺: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08
  当前,学习领会并贯彻好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是北京市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的学习,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这也是未来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一,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各方面难题的金钥匙。那么,怎样理解这句话?未来,在首都发展过程中,“过河”任务是什么?“桥或船”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第二,报告明确提出首都发展的几个阶段,即“从首都建设到首都经济,再到首都发展”。那么,如何理解“首都发展”这四个字?
  第三,报告指出,当好“施工队长”。那么,如何理解“当好‘施工队长’”?
  第四,怎样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从学术上讲,高质量发展包括诸多方面,比如质量、效益和动力,北京要怎样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为了把上述问题讲清楚,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交流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一个根本遵循。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解好“一个根本遵循”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报告归纳总结了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十个方面的成绩,以及三个重大任务的完成。此外,报告总结了五年奋斗的七个方面的经验启示。
  第三部分,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七个方面的奋斗目标。那么,这七个方面的奋斗目标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谈到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天讲课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报告强调“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我们如何将这些内容形成北京更加生动的实践?我将在这一部分做简单的总结。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全文两万余字,共十一个部分,大体可分成六个板块:板块一和板块六分别是导语和结束语;板块二是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主要讲的是经验启示;板块三讲的是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板块四和板块五主要讲的是路径,也就是报告的第三到第十一部分。报告用了较大篇幅讲怎样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路径到底是什么。下面围绕这一框架,和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何理解首都北京的发展目标?实际上,我们既要站在全球角度,也要站在全国角度,来理解首都北京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北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北京作为首都,怎样通过创新发展更大程度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回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抓手。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对此,我国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那么,北京怎样发挥好表率作用,怎样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报告明确提出了“四个转向”:坚定不移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这些内容都是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以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关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超大城市治理。这些都是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那么,北京为什么要提出“四个转向”?这与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是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包括治理“大城市病”、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下面,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进行简单梳理。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一定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开拓,把北京的事情办好,努力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那么,北京如何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这是北京市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高度重视的。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的两项重要任务。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编制好北京城市总规对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与民生保障服务的重要性,强调北京城市总规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副中心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11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年-2035年)》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充分认识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的一翼的重要战略意义,高质量规划建设管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好主城区非首都功能,使之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成为首都的一个新地标,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对此,各级干部要思考如何破解难题,怎样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那么,怎样理解这句话?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在北京市2020年“接诉即办”成绩单中,门头沟大台街道位列全市街乡镇平均综合成绩第一。2020年7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用一整天时间到门头沟区调查研究。蔡奇指出,京煤对北京工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要系统谋划,保护好百年京煤工业遗存,打造生态文旅新业态,实现华丽转身;用好矿区小铁路,连线成网,打造青山绿水间的“流动民宿”。
  我们在调研时拍摄的大台火车站照片。当年,煤炭资源就是通过这条线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直门,来支持京张铁路的燃料供应。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要打造青山绿水间的“流动民宿”。这也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机会。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8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规划上不作为,也是最大的失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比如对于违建,一些基层干部表示“看得见、管不了”。2019年,北京市《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发布,强调“坚持赋权下沉增效”,切实发挥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向街道赋予“六权”,让基层干部对违建“看得见、管得了”。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让人们更加重视规划问题。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机场正式投运并巡览航站楼,他强调,“大兴国际机场能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完成预定的建设任务,顺利投入运营,充分展现了中国工程建筑的雄厚实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这是谈到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问题。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核心区控规并发表重要讲话。7月4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强调,要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化拓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严格实施“双控四降”,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了“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密切关联。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将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这是关于“两区”的建设,即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及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带动更多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支持北京等地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指出,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到全世界。
  2022年1月15日,北京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和北京冬奥组委党组扩大会议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继今年1月4日专程到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听取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对冬奥筹办和首都工作的巨大关怀,我们既感到温暖在心、备受鼓舞,更感到扛鼎在肩、责任重大。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而展开。这些重要讲话包括方方面面:城市战略定力、政治建设、工作标准、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服务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两区”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民生工作、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冬奥筹办、疫情防控、规自领域问题整改、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等,这些都是北京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理解、实践的重要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拥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品质: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建设首都,需要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的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成绩经验:五年春华秋实,五年勤耕不辍
  (一)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十个方面的成绩,以及三个重大任务的完成
  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了回顾,梳理了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成绩,包括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向前、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发展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保持了首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同时,报告还指出了三个重大任务的完成:圆满完成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接下来,我们通过数据来看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经济总量与人均GDP来看,2020年,北京市GDP位居中国城市第二位;2020年,北京市人均GDP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2.8万美元。
  从北京特色来看,北京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1994年,北京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2019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83.5%。目前,北京的工业占比已经回落到11%左右。从发展过程来看,北京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很多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虽然都是“三二一”产业结构,但从GDP占比前五的行业来看,天津、上海、广州、深圳GDP占比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工业,而北京GDP占比第一位的是金融业。通过数据来看,2020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4%。由此可见,在产业结构上,北京与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是有显著区别的。此外,报告还指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两个万亿台阶、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
  报告指出,五年来,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那么,哪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在增加?比如昌平、大兴、亦庄、丰台等地。未来,公共服务怎样围绕人口布局而调整,这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022年2月,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成效新闻发布会,指出北京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四年、建筑规模连续三年减量。这些都是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成绩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理解减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角度。
  城乡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从大气污染治理上看,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市民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践案例”。
  (二)七个方面的经验启示
  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有七个方面的经验启示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报告指出,走过五年奋斗历程,我们有如下共同体会:一是必须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二是必须牢固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三是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首都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四是必须大力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五是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六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七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些经验启示弥足珍贵,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报告还指出,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挑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四个服务”水平与党和人民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治理“大城市病”任重道远;在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和疏解减量背景下,创新发展动能仍然不足,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和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正风肃纪反腐任务依然很重,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奋斗目标: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一)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前面谈到,2021年北京人均GDP超过2.8万美元。那么,怎样在稳中求进中,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报告提到,北京经历了首都建设、首都经济、首都发展三个阶段。那么,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四梁八柱”是什么?报告概括了四个方面。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标准就是首善。
  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概述了“七个显著提升”,这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六个明显提升”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六个明显提升”:首都功能明显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生态文明明显提升、民生福祉明显提升、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报告在“六个明显提升”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即“党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二)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路径
  报告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路径,我认为可以将这些路径概况为“8+1”。“8”主要包括:一是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二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三是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四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是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六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是科学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八是统筹发展和安全。“1”主要是:全面加强党对全市各项工作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为了更好地理解北京工作,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舍”与“得”、“减”与“增”、“治”与“调”、“核”与“翼”。通过这四个方面,进一步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
  1.“舍”与“得”
  “舍”与“得”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的转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都是重要的方法和思路。那么,怎样理解“舍”与“得”?我们需要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北京功能定位的变化。
  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在辽金之前,北京的定位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辽金时期,北京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区域政权的政治中心;在元代至清代时期,北京延续了政治中心的定位。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建成了“十大建筑”、地铁1号线、首钢、密云水库等一批重大工程,目的是提升首都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展示年轻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北京从1982年开始,就不再强调经济中心的功能。北京不再提“经济中心”,并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而是要打造高精尖。报告也指出,我们要在紧要处落好“五子”,“五子”联动推进,形成叠加效应,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那么,“五子”之首是什么?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由此也能感受到北京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北京市委提出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目的是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2012年,我们进入新时代的首都发展阶段。
  什么叫“首都发展”?为什么要“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报告指出,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最大市情就在于是首都。这也是北京与其他省区市最大的不同。因此,理解好“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非常关键。如果将这个问题展开来说,有四句话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重点把握的:一是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是北京发展的“纲”和“魂”;二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三是要更加自觉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来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四是要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不放松,把首善标准融入首都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基础上,报告对“四个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全国政治中心。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进一步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系统提升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等。在首都工作中,要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
  第二,全国文化中心。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指的不是核心区,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带”即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和建设;“两区”即推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举个例子,位于石景山区的京西古道模式口大街,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与建设的一整套思路,唤醒了历史记忆,彰显了文化情怀,展现出千年古道、百年老街应该具有的形象和风貌。
  我在2022年春节期间调研时拍下的照片。道路上的骆驼形象,很容易让人们想到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同时,模式口大街里超市、茶馆、餐馆、粮行、早点铺、咖啡店一应俱全。
  第三,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提出持续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上,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是精心打造服务国际交往的会客厅;二是积极拓展承载国际交往的新空间;三是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一方面要加强设施建设,包括扎实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完善城市副中心、南部地区等区域国际交往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另一方面要加强能力建设,包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通过这些国际交往,来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第四,科技创新中心。报告指出,要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打好高端芯片、基本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2.“减”与“增”
  (1)“减”
  报告强调,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部分主要讲怎样保证增长的质量,通过遏制“摊大饼”式发展、核心区人口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些方面,北京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北京为什么要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从数据上会看得比较清楚。2004年,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一经普)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从法人单位的地区分布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法人单位数量为18.14万个。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二经普)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法人单位数量为26.6万个。通过数据可见,二经普与一经普相比,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法人单位数量增长幅度并不大。2013年,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三经普)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法人单位数量为43.3万个。通过数据可见,三经普与二经普相比,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法人单位数量增长幅度非常大。为什么北京要治理大城市病?因为越来越多的法人单位聚集在中心城区,而在此工作的人却越住越远,三环、四环、五环、六环,甚至更远,那么这个城市能不“堵”吗?这是我们从数据上看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原因。
  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五年来,北京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未来五年,北京还要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我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疏解类任务,二是治理类任务,三是提升类任务,四是重点区域治理提升。“十四五”期间,做好提升类任务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在功能、环境、品质、获得感等方面持续提升。在重点区域治理提升上,以朝阳区亮马河为例。亮马河蓝色港湾段通过景观改造实现了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如今,买一张船票,就可以45分钟夜游亮马河。这是重点区域治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案例。
  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口,二是土地。那么,北京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减量发展的?
  从人口数据看。将《北京统计年鉴2020》中2019年常住人口数据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各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2035年常住人口总量要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与2019年相比,到2035年中心城区即城六区的常住人口总量都有所减少;延庆区、平谷区、密云区、门头沟区、怀柔区的常住人口数量略微增加,其中怀柔区增长幅度较大,将增加11.8万人,我认为这是怀柔科学城给整个区域带来的影响;从昌平区、房山区、顺义区、大兴区来看,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大兴区,将增加常住人口48.8万人,我认为这是大兴国际机场在其中起到的重要影响。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要打造一流国际航空“双枢纽”。
  从土地数据来看。通过数据对比可见,2016年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没有变化;除延庆区到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加0.2%以外,其他区(首都功能核心区除外)都是负增长,也就是城乡建设用地要减量提质。北京是如何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的减量,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增”:通过“五新”稳定经济基本盘
  “减”是为“增”服务的,给“增”提供了空间。
  北京怎样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对此,北京提出要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深入实施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五新”政策,进一步激发北京的经济活力和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重点布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最后要形成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目标。
  那么,北京要如何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对此,北京提出要通过“四个突出”来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突出“数字”驱动、突出“全球”争先、突出“标杆”引领、突出“城市”孵化。
  其一,突出“数字”驱动。要把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之一。举个例子,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如何满足?对此,一些养老机构在征求老人同意的基础上,在老人床上安装一些智能设备,如果老人从床上掉下来,养老机构的相关设备就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会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讲清楚情况并询问是否需要扶?如果子女说需要,将会由另外一个公司以一定价格提供相关的上门服务。这就是把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典型案例。因此,未来怎样用好数据,非常重要。
  其二,突出“全球”争先。要坚持全球化视野和高水平开放,努力争取在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
  其三,突出“标杆”引领。2021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海淀区调研数字经济发展,他强调,北京是数字经济的蓝海,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必须要有标杆企业。未来,要加强四类标杆企业的建设:技术创新型、数字赋能型、平台服务型、场景应用型。
  其四,突出“城市”孵化。把北京超大城市整体作为一个超级孵化平台,加快构建数字社会生态。
  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给我们带来若干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举个例子,数字经济推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网上买菜。那么,如果更多的年轻人都不到实体菜市场买菜,这将会影响多少人的收入和就业?因此,要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充分融合,来推动整体发展。
  3.“治”与“调”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领域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注意到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北京市各级干部也要对治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报告对治理问题非常关注,比如,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等。
  (1)治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关于治理问题谈了两个方面:一是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二是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
  那么,如何精治共治法治上理解城市治理?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讲到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五个重要方面。一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领导干部要学会与理论对话。举个例子,西方治理理论的一个流派认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要让社会建设自行发展,不要对其进行干预。但在我国,我们要在实践探索中形成对理论的提炼和思考。我们要回答的是,在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在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当中提炼。二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三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是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五是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也就是自治、法治和德治、智慧治理三个方面。报告也强调了这一问题,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通过梳理学者对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思路,我认为有五个重要方面:一是厘清治理概念,有学者提出要将礼治文化传统嵌入社会治理概念中;二是面向治理转型,有学者提出要从效率优先转向凝聚共识;三是完善治理体系,有学者提出“一轴多元”概念,推动党的领导下的多元主体的参与;四是增强治理能力,有学者提出要在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的综合治理上协同发力;五是推动治理实践,着眼“三治结合”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处理好基层社会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
  北京,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怎样实现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对此,北京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机制——接诉即办。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再到“未诉先办”,最后形成主动治理,通过接诉即办“每月一题”,聚焦12345市民热线反映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每月围绕1个主题、选取2-3个具体民生问题,明确一个市级部门牵头负主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定好时间表、路线图,扎实办好一批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这也是通过大数据支撑,更好地实践智治的典型。
  我们再来看大台街道。在北京市2020年“接诉即办”成绩单中,门头沟大台街道位列全市街乡镇平均综合成绩第一。大台街道是全市面积最大的街道,也是全市唯一的山区街道、矿区街道、林区街道。在实地调研时,我们发现大台街道的山区、矿区、林区道路都非常干净,大台街道干部介绍了他们探索形成的“五户联治+平安户长”自管模式:把五六户编成一组,选出一个户长,大家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大台街道通过探索,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基层治理模式,这不禁让我想起,士绅在清代基层治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怎样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治理基因”,并和当前的治理结合起来,这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北京非常关注“七有”“五性”,注重运用数据发现高频共性问题,找到“未诉先办”主动治理的路径。比如,在“七有”中,关于劳有所得方面,很多人反映拖欠工资问题,那么相关部门就要聚焦这个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在“五性”中,关于多样性方面,很多电话数据反映网络购物的质量问题,这些数据都值得我们关注。怎样围绕“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更好地满足老百姓需求,这是未来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
  (2)调理
  梁思成曾说,“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2021年8月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在六类地区进行城市更新,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和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改造升级,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和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怎样用好社会资本、社会力量促进城市更新?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社区微花园”的一些案例,比如史家胡同、常营小微绿地等,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们根据专业所长,通过“社区微花园”改造,点亮我们身边社区的建设。
  4.“核”与“翼”
  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这也是未来北京要努力奋斗的一个方向。都市圈是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一个概念,它的空间范围比城市群要小,比城市要大。
  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三个圈: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其一,通勤圈,为北京向外50公里,覆盖燕郊、大厂、香河、涿州、固安、武清等环京地区;其二,功能圈,为北京向外100公里,辐射到雄安新区和天津;其三,产业圈,为北京向外150公里,延伸到河北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等城市。以沧州为例,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北京生物医药以及部分汽车产业疏解到沧州非常成功。从北京到沧州的高铁不到1小时,便捷的交通就好似重要的“骨架”,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要在“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下,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好“1+1>2”的作用。
  四、行稳致远: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这部分我们对报告的主体内容进行总结,有两个方面需要大家把握:一是目标导向,二是方法。
  (一)目标导向
  抓工作要有目标导向。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过河”任务是什么?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北京来讲,就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有国际视野。
  (二)方法
  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站在方法的层面上,怎样抓北京工作?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关键词来看:一是首都性,要理解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最大市情就在于是首都;二是人民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三是先锋性,首善之区要率先示范,立标杆,树旗帜,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四是世界一流,要顺应国际标准,具有世界眼光。
  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今天的内容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各方面难题的金钥匙。
  第二,从首都建设到首都经济,再到首都发展,北京各级干部要有全局意识,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
  第三,要当好“施工队长”。怎么理解这句话?就是要眼里有活,工作要做实、做细。
  第四,怎样理解高质量发展?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研究,让大家感受,我们要实现质量的变革、效益的变革和动力的变革。
  报告谈到了过去五年首都工作的经验启示,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因此,为了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尹德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