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赵莉:开启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征程——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23-03-08
  2022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段话,首先指明了我们高举的旗帜,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次明确了我们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次强调了我们的发展理念,那就是“新时代首都发展”;最后提出了我们的发展目标,那就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说,大会的主题一方面体现了北京的政治站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代的气息、首都的特点。
  一份2万余字的报告,记录的不仅是过往五年“沉甸甸”的成绩单,更是继往开来、奋勇拼搏的宣言书,是冲锋向前、创造未来的路线图,是带领全体市民共迎美好生活的动员令。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总结了五年奋斗7个方面的经验启示,提出了今后五年7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深刻领会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既是一个深化学习、研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认识、凝心聚力的过程。
  报告指出,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坚定不移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推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这段话系统归纳了北京这五年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或转型,包括: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以首都北京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实践伟力。
  一、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变化
  在这一部分,报告归纳总结了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10个方面的成绩,以及3个重大任务的完成。其中,10个方面的成绩包括: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向前,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发展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首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相较于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本次报告新增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向前、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发展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完成了三个重大的任务:一是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合格答卷;二是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携手河北省张家口市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四个方面的成绩。
  (一)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
  首都发展,首先就是要履行首都功能的战略定位,这是第一要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新规划中,我们明确了“四个中心”与“四个服务”的功能定位。
  那么,我们完成得怎么样?报告对此进行了回顾:一是“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编制实施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及重点功能区规划,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也就是发挥规划的重大引领作用,让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规划可循;二是“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也就是关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完成情况,比如中心城区在“疏整促”下实现了“腾笼换鸟”,城市副中心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等;三是“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光彩,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也就是关于“文化中心”的完成情况;四是“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国家实验室顺利组建运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见雏形,产生一批世界级引领性原创成果,‘三城一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也就是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成情况。
  此外,在“国际交往中心”方面,我们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即圆满完成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10余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任务。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们这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其主要体现有三个方面。
  第一,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我们做减法,减的不光是人口,还有建设用地、建筑规模以及一些非首都功能的产业等,是一个系统的减法,是一个由“加”变“减”的理念上方法上的巨大挑战。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871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644个,集中疏解任务基本完成。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冰冷的数字,其背后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付出。此外,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逐年减少,2021年末为2188.6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6.8万人,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
  第二,协同发展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带动下,2014年以来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津冀两地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区域第三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58.1%提高到2021年的64.9%。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2021年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第三,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雄安进入北京1小时交通圈;截至2021年6月,北京企业转移雄安新区累计注册3756家,中关村科技园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园,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雄安设立分支机构达到142家。16家市属国企主动参与、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2022年6月22日,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中的小学项目实现竣工并正式交付。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不是普通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那么,在“疏整促”的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突破3万亿元,2021年超过4万亿元。这一过程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从2万亿(2013年)到3万亿历时5年,从3万亿到4万亿仅用3年。北京人均GDP在2017年突破2万美元,2021年超过2.8万美元,居全国省级地区首位。
  第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产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数字经济比重由2017年的36.3%提高至2021年的40.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均在1/4左右(二者有交叉),文化产业成长壮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成,稳居全国第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17-2021年服务性消费年均增长8.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5.7个百分点;2021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6.3%,较2017年提高18.7个百分点。
  第三,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4%,比2016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16%,提高1.8个百分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25.4%,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核心力量。创新投入增加带动创新产出丰硕,2021年专利授权量19.9万件,比2016年增加近1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比重达到39.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十倍。创新辐射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7005.7亿元,是2016年的1.8倍,其中流向外省市占比62.1%,提高11.4个百分点。
  第四,经济发展效率明显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6年的22.5万元/人提升至2021年的31万元/人以上。能效水平稳居全国省级地区前列,万元GDP能耗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五年来,北京市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在重点产业园区开展具有国别特色的开放探索,着力打造产业国际合作新集群。其间,北京中德产业园正式开园,集聚重点德资企业70余家。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获批设立,累计入驻外资企业45家,落地高精尖产业项目63个。目前,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207家,外资企业总量接近5万家。
  (四)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五年来,全市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紧扣“七有”“五性”改善民生福祉,积极稳定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环境更优美交通更便捷。持续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1年大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等明显下降,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滚动实施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42.3%提高至2021年的44.6%;大力建设城市休闲公园,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8%。交通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783公里,市郊铁路开行近400公里。
  第二,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15.9%,适龄儿童入园率90%,普惠率达到88%,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顺利实施中高考改革,稳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518个,签约服务满意度89.1%,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明显增加。
  第三,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五年来,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就业人口素质继续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年,比2010年提高0.9年。
  第四,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整合各类救助政策,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800元/月提高到2021年的1245元/月。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比2016年末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第五,居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超过6万元,2021年达到75002元,2017-2021年年均实际增速为5.4%,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均消费支出由2016年的35416元增加到2021年的4363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占比自2016年以来超过一半,2021年为57.1%。
  二、首都发展五年奋斗的经验启示
  我们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说明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理念是科学的、方法是合理的。对此,我们要进行深刻总结,进而指导下一步的工作。
  关于首都发展五年奋斗的经验启示,报告总结为7个方面:必须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必须牢固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定向标;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首都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必须大力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三、今后五年首都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
  关于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报告首先强调:新征程上,为我们掌舵领航的,就是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是时代呼唤、人民期盼、历史选择,是主心骨、顶梁柱、定盘星;为我们提供科学指引的,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旗帜、方向、信仰。这段话强调了首都发展的方向、指引。其次,报告指出:新征程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时代首都发展始于党的十八大,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深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生动实践。这段话指明了首都发展是怎么产生的,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问题。最后,报告表明:首都发展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全市各项工作都要向此聚焦,服从并服务于首都发展,做到纲举目张。这段话强调了首都发展要起到统领作用。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强调首都发展,因为首都发展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在它之前,我们经历了首都建设、首都经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首都建设阶段,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待兴的阶段。其中,我们通过“十大工程”来建设城市,树立新首都的风貌。第二个阶段是首都经济阶段,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之后,我们明确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迎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北京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于是我们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明确做好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聚集资源求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城市病”的出现。第三个阶段是首都发展阶段,也就是党的十八大之后。进入新时代,在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沿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了首都发展的概念并进行相关部署。
  新时代首都发展,与首都建设、首都经济不同,其含义更为丰富,体现的是新时代北京发展的新变化、新定位。报告对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了如下总结:一是“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二是“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三是“新时代首都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四是“新时代首都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五是“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可以说,这一总结是本次党代会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对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关于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报告提出:“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改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其中,与以往相比的最大变化包括:一是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这是响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强调的共同富裕目标;二是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响应党中央提出来的新征程的目标。接着,报告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即“七个显著提升”:首都功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显著提升、首都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这些提法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任务中又体现了围绕既定目标继往开来、层层推进的特点。
  第一,首都功能显著提升。一是在“全国政治中心”方面,推动中央政务功能向长安街沿线相对集中布局,进一步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二是在“文化中心”方面,办好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三是在“国际交往中心”方面,系统提升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水平,优化国际化环境和服务,规划建设国际组织聚集区;四是在“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第二,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一是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擦亮“北京智造”品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再培育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二是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三是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加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行动,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加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健全“服务包”“服务管家”等制度,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推进城市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京西地区转型发展,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实现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六是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
  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一是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扎实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二是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功能圈错位联动发展、节点城市产业圈强链补链;三是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大力弘扬冬奥精神,落实场馆赛后利用计划,推进新首钢地区转型发展,让“礼让行人”成为社会文明新时尚。
  第四,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七有”“五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二是开展普惠托育服务和全民健身活动,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多渠道促进农民和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三是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
  第五,生态文明显著提升。一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广泛自觉;二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一步;三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削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
  第六,首都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一是深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人口、建设规模双控,守住战略留白;二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营造便捷舒适的绿色出行环境。
  第七,党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树立新时代选人用人导向,把牢政治标准,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三是持续加强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赵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赵莉:开启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征程——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23-03-08
  2022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段话,首先指明了我们高举的旗帜,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次明确了我们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次强调了我们的发展理念,那就是“新时代首都发展”;最后提出了我们的发展目标,那就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说,大会的主题一方面体现了北京的政治站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代的气息、首都的特点。
  一份2万余字的报告,记录的不仅是过往五年“沉甸甸”的成绩单,更是继往开来、奋勇拼搏的宣言书,是冲锋向前、创造未来的路线图,是带领全体市民共迎美好生活的动员令。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总结了五年奋斗7个方面的经验启示,提出了今后五年7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深刻领会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既是一个深化学习、研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认识、凝心聚力的过程。
  报告指出,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坚定不移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推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这段话系统归纳了北京这五年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或转型,包括: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以首都北京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实践伟力。
  一、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变化
  在这一部分,报告归纳总结了过去五年首都发展取得的10个方面的成绩,以及3个重大任务的完成。其中,10个方面的成绩包括: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向前,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发展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首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相较于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本次报告新增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向前、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发展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完成了三个重大的任务:一是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合格答卷;二是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携手河北省张家口市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四个方面的成绩。
  (一)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
  首都发展,首先就是要履行首都功能的战略定位,这是第一要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新规划中,我们明确了“四个中心”与“四个服务”的功能定位。
  那么,我们完成得怎么样?报告对此进行了回顾:一是“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编制实施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及重点功能区规划,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也就是发挥规划的重大引领作用,让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规划可循;二是“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也就是关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完成情况,比如中心城区在“疏整促”下实现了“腾笼换鸟”,城市副中心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等;三是“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光彩,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也就是关于“文化中心”的完成情况;四是“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国家实验室顺利组建运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见雏形,产生一批世界级引领性原创成果,‘三城一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也就是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成情况。
  此外,在“国际交往中心”方面,我们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即圆满完成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10余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任务。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们这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其主要体现有三个方面。
  第一,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我们做减法,减的不光是人口,还有建设用地、建筑规模以及一些非首都功能的产业等,是一个系统的减法,是一个由“加”变“减”的理念上方法上的巨大挑战。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871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644个,集中疏解任务基本完成。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冰冷的数字,其背后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付出。此外,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逐年减少,2021年末为2188.6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6.8万人,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
  第二,协同发展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带动下,2014年以来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津冀两地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区域第三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58.1%提高到2021年的64.9%。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2021年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第三,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雄安进入北京1小时交通圈;截至2021年6月,北京企业转移雄安新区累计注册3756家,中关村科技园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园,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雄安设立分支机构达到142家。16家市属国企主动参与、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2022年6月22日,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中的小学项目实现竣工并正式交付。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不是普通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那么,在“疏整促”的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突破3万亿元,2021年超过4万亿元。这一过程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从2万亿(2013年)到3万亿历时5年,从3万亿到4万亿仅用3年。北京人均GDP在2017年突破2万美元,2021年超过2.8万美元,居全国省级地区首位。
  第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产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数字经济比重由2017年的36.3%提高至2021年的40.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均在1/4左右(二者有交叉),文化产业成长壮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成,稳居全国第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17-2021年服务性消费年均增长8.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5.7个百分点;2021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6.3%,较2017年提高18.7个百分点。
  第三,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4%,比2016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16%,提高1.8个百分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25.4%,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核心力量。创新投入增加带动创新产出丰硕,2021年专利授权量19.9万件,比2016年增加近1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比重达到39.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十倍。创新辐射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7005.7亿元,是2016年的1.8倍,其中流向外省市占比62.1%,提高11.4个百分点。
  第四,经济发展效率明显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6年的22.5万元/人提升至2021年的31万元/人以上。能效水平稳居全国省级地区前列,万元GDP能耗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五年来,北京市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在重点产业园区开展具有国别特色的开放探索,着力打造产业国际合作新集群。其间,北京中德产业园正式开园,集聚重点德资企业70余家。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获批设立,累计入驻外资企业45家,落地高精尖产业项目63个。目前,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207家,外资企业总量接近5万家。
  (四)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五年来,全市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紧扣“七有”“五性”改善民生福祉,积极稳定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环境更优美交通更便捷。持续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1年大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等明显下降,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滚动实施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42.3%提高至2021年的44.6%;大力建设城市休闲公园,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8%。交通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783公里,市郊铁路开行近400公里。
  第二,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15.9%,适龄儿童入园率90%,普惠率达到88%,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顺利实施中高考改革,稳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518个,签约服务满意度89.1%,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明显增加。
  第三,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五年来,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就业人口素质继续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年,比2010年提高0.9年。
  第四,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整合各类救助政策,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800元/月提高到2021年的1245元/月。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比2016年末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第五,居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超过6万元,2021年达到75002元,2017-2021年年均实际增速为5.4%,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均消费支出由2016年的35416元增加到2021年的4363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占比自2016年以来超过一半,2021年为57.1%。
  二、首都发展五年奋斗的经验启示
  我们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说明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理念是科学的、方法是合理的。对此,我们要进行深刻总结,进而指导下一步的工作。
  关于首都发展五年奋斗的经验启示,报告总结为7个方面:必须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必须牢固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定向标;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首都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必须大力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三、今后五年首都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
  关于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报告首先强调:新征程上,为我们掌舵领航的,就是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是时代呼唤、人民期盼、历史选择,是主心骨、顶梁柱、定盘星;为我们提供科学指引的,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旗帜、方向、信仰。这段话强调了首都发展的方向、指引。其次,报告指出:新征程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时代首都发展始于党的十八大,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深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生动实践。这段话指明了首都发展是怎么产生的,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问题。最后,报告表明:首都发展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全市各项工作都要向此聚焦,服从并服务于首都发展,做到纲举目张。这段话强调了首都发展要起到统领作用。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强调首都发展,因为首都发展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在它之前,我们经历了首都建设、首都经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首都建设阶段,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待兴的阶段。其中,我们通过“十大工程”来建设城市,树立新首都的风貌。第二个阶段是首都经济阶段,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之后,我们明确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迎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北京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于是我们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明确做好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聚集资源求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城市病”的出现。第三个阶段是首都发展阶段,也就是党的十八大之后。进入新时代,在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沿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了首都发展的概念并进行相关部署。
  新时代首都发展,与首都建设、首都经济不同,其含义更为丰富,体现的是新时代北京发展的新变化、新定位。报告对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了如下总结:一是“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二是“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三是“新时代首都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四是“新时代首都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五是“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可以说,这一总结是本次党代会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对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关于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报告提出:“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改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其中,与以往相比的最大变化包括:一是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这是响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强调的共同富裕目标;二是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响应党中央提出来的新征程的目标。接着,报告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即“七个显著提升”:首都功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显著提升、首都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这些提法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任务中又体现了围绕既定目标继往开来、层层推进的特点。
  第一,首都功能显著提升。一是在“全国政治中心”方面,推动中央政务功能向长安街沿线相对集中布局,进一步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二是在“文化中心”方面,办好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三是在“国际交往中心”方面,系统提升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水平,优化国际化环境和服务,规划建设国际组织聚集区;四是在“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第二,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一是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擦亮“北京智造”品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再培育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二是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三是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加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行动,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加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健全“服务包”“服务管家”等制度,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推进城市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京西地区转型发展,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实现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六是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
  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一是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扎实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二是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功能圈错位联动发展、节点城市产业圈强链补链;三是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大力弘扬冬奥精神,落实场馆赛后利用计划,推进新首钢地区转型发展,让“礼让行人”成为社会文明新时尚。
  第四,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七有”“五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二是开展普惠托育服务和全民健身活动,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多渠道促进农民和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三是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
  第五,生态文明显著提升。一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广泛自觉;二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一步;三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削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
  第六,首都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一是深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人口、建设规模双控,守住战略留白;二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营造便捷舒适的绿色出行环境。
  第七,党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树立新时代选人用人导向,把牢政治标准,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三是持续加强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赵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