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董亚平:如何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0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决议》在总结坚持理论创新宝贵历史经验时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笔者认为,“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思想原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重要论断。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要把他们提出的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历史条件、各国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现成的公式去剪裁各种历史事实,当作套语、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也不能以历史条件的变化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列宁强调,每个民族走向社会主义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结合论”,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阐发的初始阶段,在其意蕴之中已经蕴含着“两个结合”的思想。他还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融相通的。只是基于当时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和主要解决革命实践道路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时,更多是从社会实践角度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从实践探索上升到把握规律,创造性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适合现代化要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出适合现代化的要求的、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旧形态的鼎革和新形态的化生,从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是要弱化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通过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转化,我们应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跃升为现代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两个结合”虽各有侧重,但又有机融合、内在联系,统一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坚持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论。
  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伟大实践,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系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的发展规划与协同培育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董亚平:如何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0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决议》在总结坚持理论创新宝贵历史经验时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笔者认为,“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思想原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重要论断。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要把他们提出的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历史条件、各国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现成的公式去剪裁各种历史事实,当作套语、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也不能以历史条件的变化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列宁强调,每个民族走向社会主义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结合论”,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阐发的初始阶段,在其意蕴之中已经蕴含着“两个结合”的思想。他还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融相通的。只是基于当时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和主要解决革命实践道路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时,更多是从社会实践角度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从实践探索上升到把握规律,创造性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适合现代化要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出适合现代化的要求的、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旧形态的鼎革和新形态的化生,从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是要弱化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通过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转化,我们应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跃升为现代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两个结合”虽各有侧重,但又有机融合、内在联系,统一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坚持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论。
  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伟大实践,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系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青少年学生国家认同的发展规划与协同培育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