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小区路面宽敞又好走,车位规划得整齐有序,哪还舍得搬走。”
“下楼工作赚钱,上楼做饭照顾家,在社区里就可以‘安居乐业’啦。”
“新建的公立学校就在小区对面,孩子上学近了,教学质量也有保障。”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十四五”以来
呼和浩特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
办成百姓心头的“温暖大事”
努力交出一份有温度
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稳就业强技能筑牢民生根基
9月开学,内蒙古大学大四学生郭旭特意整理了自己之前考取的多个技能证书,为接下来的求职面试做准备。
“秋招是找工作的关键阶段,学校组织的多场特色校园招聘会为我们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岗位选择,还有就业指导老师在现场为我们答疑解惑。”10月16日,郭旭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呼和浩特市“丁香扎根”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暨高校巡回招聘会,投出多份简历后,已顺利收到好几家企业的面试邀请。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市持续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建立健全覆盖求职全过程的政策服务体系,重点协同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自2021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帮助20.75万名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在呼实现就业创业。同时,呼和浩特着力打造“丁香扎根”服务品牌,组织开展了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校园招聘会等多元活动超过75场,有效搭建起从校园迈向职场的“金桥梁”。
就业,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系着发展根基。助力青年扎根,是莘莘学子的心愿,也是呼和浩特矢志推进的民生工程。
在内蒙古环成技工学校实训基地,中型无人机悬停、技术维修等培训项目正有序开展。经过系统职业培训与考试,一批手持无人机操作证的“蓝天飞手”即将持证上岗,投身城市测绘、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十多个领域。
从一张技能合格证到一份技术岗位的录用通知,无人机培训等新型技能孵化项目,正将就业机会切实转化为稳定的职业岗位,有力推动高质量就业。内蒙古环成技工学校培训教师闫卓昱正是这一路径的受益者,他表示:“在考取无人机的CAAC驾照后,学校正好招聘无人机专业教师,我顺利入职,实现了技能与职业的对接。”
在呼和浩特,像这样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例子还有很多。“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技能呼和浩特”“技能照亮前程”等行动,全市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已达129家,覆盖职业(工种)178个。同时,创新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新增技能人才14.9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8%,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47万人。
人才队伍的壮大,为首府的就业工作夯实了基础。“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坚持多措并举,从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等方面协同发力,切实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35万人,占全区三分之一,共有20.75万名青年在呼就业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乐业青城’计划,持续推进青年留呼行动,并启动‘青年拎包创业计划’,切实解决来呼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场地、资金、人员等难题,持续优化首府就业创业环境,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到呼和浩特就业创业、扎根成长。”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科长杨占雄表示。
聚焦“一老一小”服务暖到心坎上
清早,家住玉泉区石东路街道的王芝花老人像往常一样走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做中医理疗,和姐妹们唱歌跳舞,再来到楼下的为老餐厅享用营养丰富的午餐……说起如今的生活,她脸上洋溢着幸福。“家门口就有养老服务中心,实在太方便了。属于我们老年人的福利越来越多,每天都感觉被关爱和温暖包围。”王芝花说。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服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议题。呼和浩特市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致力于让“夕阳红”更加灿烂。
“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持续强化机构养老的专业支撑作用。目前,全市已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48个,依托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等上门服务,不断夯实社区养老的依托功能。同时,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已完成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家庭护理型养老床位建设3829张,市、区、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日益健全。
数据背后,是首府养老服务体系框架的扎实构建: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中心、5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4个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各类为老餐厅及助餐点363个。这些设施共同织就了一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网,让政策蓝图转化为老年人可感、可及的幸福保障。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走,荡秋千去!”下午4点,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小学部放学后,一年级学生王卓欣常常在家长的陪伴下,跟小伙伴们在万和体育公园玩一会再回家。
这座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公园,专门划出约6500平方米作为儿童运动场地。造型各异的秋千、各式各样的滑梯、色彩鲜艳的跷跷板,还有富于挑战的攀爬设施和吊环……每一项设施都精准契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公园还定期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儿童体能挑战赛等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改变,不止于硬件升级。涵盖全龄段的“社区主题活动”、贯穿假期的“兴趣托管班”、创新基层治理的“童声议事”机制……在呼和浩特,越来越多从“一米视角”出发的暖心实践,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日常风景。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近年来,呼和浩特通过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等一系列举措,用心用情书写民生答卷。全市建立学位资源热力图,精准规划学校建设布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4所,其中76所已投入使用,新增学位5.4万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问题。
一桩桩直抵民心的“小事”,为首府的“一老一小”织就了更密、更暖的服务网,稳稳地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幸福。
办好民生实事汇聚幸福增量
平坦的沥青路面、规整的停车位、焕然一新的楼栋……走进赛罕区富兴社区的和兴园小区,崭新的面貌扑面而来。
去年,借助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东风,该小区累计投入7003万元,围绕基础修复、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三大方向,对地下管网、道路、屋面防水、绿地、停车设施及公共服务等内容展开全方位改造,真正实现了从“老破小”到“幸福里”的美丽蜕变。
在改造过程中,社区坚持以共商共建为核心理念,广泛听取民意,累计吸纳居民建议136条,回应并解决业主诉求500余条,让改造更贴近百姓需求。今年,小区进一步利用闲置空间,引进了幼儿园和托育中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普惠型教育服务。
“改造后小区真是大变样,老人家有地方休息,年轻人有场地运动,下楼就能遛娃。”坐在小区新设的长椅上,辛大爷感慨道。
和兴园小区的蜕变,是呼和浩特城市更新实践中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全市已实施153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聚焦“一老一小”需求,不断完善无障碍与适老化设施,增补托育服务与儿童活动场地。回民区巴彦淖尔北路社区、赛罕区富兴社区、回民区滨河路社区还入选国家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试点,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除了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态治理也在为城乡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增添亮色。夏日里,市民清晨漫步于碧波荡漾的东河河畔,傍晚陶醉于绚丽多姿的音乐喷泉,秀美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环境变好了,每天傍晚我都要来这儿散散步。”居民陈君然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
这些变化,源于呼和浩特系统性推进的生态治理。呼和浩特秉持系统化、价值化、现代化的大生态观,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2025年1—8月,全市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8.9%,同比增加22天;5个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提前6年完成,治理面积达228.41万亩;大青山前坡建成150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9平方公里……生态宜居,正逐渐成为这座首府城市的动人底色。
民生工作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呼和浩特,暖心的服务还延伸至医疗与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落到实处,汇聚成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增量。
每隔一个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正畸科主任冯光耀博士都会准时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口腔医院的正畸科诊室。从详细问诊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他用专业与耐心,帮助首府患者解决“看牙难、看专家更难”的问题。
自2023年11月建立医联体以来,北大口腔医院已派出多批涵盖正畸、种植、修复等领域的专家团队,不仅开展门诊诊疗与复杂手术,还将教学培训融入日常,通过手把手带教,助力提升本地口腔诊疗水平。从优化诊疗流程到攻克疑难病例,从规范设备操作到培养科研思维,呼和浩特正全方位缩小与顶尖医院的差距。
“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实施“首都”带“首府”健康行动,引进中医专家团队147个,帮扶重点专科188个。同时推动“区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旗县三年行动”,14家三级医院累计下沉1026名专家在基层长期坐诊带教,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一切努力
只为回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呼和浩特
一系列务实举措、一桩桩暖心实事
让青城儿女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
脚步愈发坚实
随着民生短板的加速补齐
保障网络的日益密实
一幅以幸福为底色的民生画卷
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微信,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