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建成中小幼项目379个,新增学位32.9万个;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2岁,高出全国平均4.62岁;新建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引进多项国际A类赛事;基本医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在28日举行的“厦门这五年”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季翔峰从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全力打造国际体育名城、全力织密社会保障网四方面介绍“十四五”时期厦门民生保障成就。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文强,市人社局局长周昱,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市民政局局长洪全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五年来,厦门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围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目标,用心用情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面向“十五五”,厦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嘱托、接续奋进,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保障与改善民生,奋力谱写民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五年,厦门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同步深化,奋力建设教育强市。
聚焦提质扩容,夯实优质均衡的教育根基。为有效应对学龄人口快速增长,共投入400亿元完成379个“中小幼”建设项目,对154所老旧学校实施“百校焕新”工程,新增32.9万个学位。率先全省实施“入学一件事”改革,14.5万名学生报名“一趟不用跑”,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7%,外来随迁子女实现全保障,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大幅提升。同时,我们纵深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深入实施名校跨岛、名师出岛战略,一中、双十、外国语等16所优质校均在岛外建立新校区;开展总校制改革,将名校“火车头”变成“动车组”,城乡学校100%建立帮扶机制。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中高考、职教高考成绩全省领先,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实现省内零的突破,基础教育满意度长期保持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前列。
聚焦五育并举,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典范。持续深化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创建47个省级示范课和23个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思鹭向前”大思政课品牌建设系列活动。创新开展科学教育和拔尖人才贯通培养,聘请4位院士和315名专家担任学校的科学教育顾问,学生参加全国科创比赛获奖数量占全省三成以上,居全省首位。深入实施体质强健、美育浸润和心理赋能行动,创建254所国家级体育特色校,深化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屡获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前三,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6%;厦门六中阿卡贝拉、鹭岛少年合唱团等美育品牌享誉全国;全市中小学配备568名心理教师,全覆盖建设心理辅导室,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学校的“小胖墩、小眼镜、小焦虑”越来越少。
聚焦服务大局,创建融合发展的教育生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积极创建全国高校区域转移转化中心,进入全球ESI前1%的高校学科达31个,数量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达321项、增长24%,厦门大学跻身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0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新设立集美工业职业学院,21所职业院校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30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成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市高校累计输送人才32.2万人。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与东盟、中亚等国家建立教育合作机制,参与及发起对外教育交流合作平台40个,在泰国曼谷设立东盟嘉庚职业教育中心,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数量较“十三五”期末增长25%。
全力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
这五年,厦门坚持健康优先战略,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健康服务与公共卫生协同发展,深化惠民便民服务机制,健康厦门再上新台阶。
提升医疗能力,打造闽西南医疗高地。构建“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家公立三级医院”的高水平医疗矩阵,肿瘤、心血管、儿科、康复、精神等专科服务全域覆盖,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其中,4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累计引进500余项新技术、填补200余项技术空白。全市14家医院通过三甲评审,建设106个省级及以上临床重点专科,全市21个学科进入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全国百强,数量全省领先。建设3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评价在全国人口超百万的113个城市中排名第5位。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2岁,高出全国平均4.62岁。
推进强基工程,创建分级诊疗“厦门样板”。新改扩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20年1.62人增加至4.42人,超过国家、福建省“十四五”规划目标。2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建立家庭病床超8000张,数量居全省首位。“1+1+N”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进一步丰富分级诊疗病种,建强16个专病中心,三级医院精准帮扶,将门诊设在基层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每周安排8名以上专家坐诊,带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下沉,全面落实“小病在基层”。
筑牢公卫防线,构造健康安全社会环境。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络,率先建立跨部门多点监测预警体系,有效防范重点传染病传播,公共健康治理能力获评全国前三。深化医防融合,率先将免费接种HPV疫苗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免费开展“两癌”筛查超29万例,经验全国推广。建成28个体卫融合试点单位,为超过15万人提供个性运动处方,近邻健康科普基地入选国家健康城市案例,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高出全国2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9.06%,高出全国平均7.19个百分点。
聚焦生育友好,打造普惠托育服务新标杆。率先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首创新生儿参保报销“秒批”服务,办理时间从60天缩短至1分钟,率先实现生育津贴“待遇找人”。成功入选全国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公共场所母婴室全域覆盖,数量全省最多、密度全国第二。获批国家普惠托育服务示范试点,建设托位2.5万多个,普惠率超六成,建成102个爱邻护幼托育服务点,托育收费平均下降30%,低龄托班降费50%以上。
全力打造国际体育名城
这五年,厦门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活力迸发,形成体育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构建15分钟“健身圈”,把场地建到群众家门口。新增体育场地面积756.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18平方米提高到3.43平方米,增长超50%,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前三。盘活街头巷尾边角地、公园绿地,建成717处近邻运动场、1331公里健身步道,184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实现体育场地村居全覆盖。搭建“厦门i健身”智慧服务平台,汇聚全市6250处体育场地设施,方便市民一键预约、就近运动,已注册超百万用户,超千万人次入场锻炼。
建设一流场馆,把高水平赛事办到群众身边。新建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引进世界田联钻石联赛、苏迪曼杯羽毛球赛、足球世界杯预选赛等多项国际A类赛事,厦门人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顶级赛事的激情与精彩。全市每年举办国内外高水平赛事超40场,赛事综合效益超80亿元。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超1万场,参与市民超100万人次。CBA全明星周末、乒超联赛等广受群众喜爱的赛事,场场爆满。在世界田联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球马拉松排名中,厦门马拉松获评全球第八、亚洲第三、国内第一。
全力织密社会保障网
这五年,厦门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劳动保障更加完善。坚持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发放稳就业资金15.64亿元,惠及企业43.24万家次,城镇新增就业84万人;落实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22亿元,惠及青年人才7.89万人;实行大学生求职“一张床”免费住宿,惠及超1万名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从2020年的90.32%提高至95.26%。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率先全国推动网约配送员劳动权益保障立法,为快递、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推出“益鹭保”职业伤害专属险,每天只花4毛钱,能享受最高40万元保障。
医疗保障更加全面。基本医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参保人数483.52万,较“十三五”期末净增42.04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实施门诊全病种费用保障制度,厦门人住院和门诊均可按规定报销,职工和居民住院费用医保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2.65%和70.71%,单年度最高保障额度达到120万元和60万元。全省率先推出“惠厦保”,基本医保范围外费用赔付比例超70%,3年赔付6.5万余件、金额超2亿元,有效消除因病返贫风险。
养老服务更加便利。深化“近邻+养老”模式,建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助餐、助急等服务城乡全覆盖,居家养老从“有保障”向“有品质”跨越。率先全国建立城乡社区全覆盖的助老员队伍,每400名老人配备1位助老员,困难老人月探访率100%,为近51万户籍老人统一投保意外险。建成3000多张家庭养老床位,创建“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监测、远程预警和应急助援,让每位长者安享“厦门温度”。
困难群众保障更加坚实。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低保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200元,累计增幅50%。孤儿基本生活养育、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多项社会救助标准位居全省第一。慈善事业投入超13亿元,帮扶群众77.4万人次,“一事一议”特议机制破解了300多个基层救助难题,为更多特殊困难家庭解决燃眉之急。
问答实录
四部门详解厦门五年来
民生保障主要做法和成就
1“十四五”期间,厦门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文强:我市基础教育满意度长期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是全国六个之一、全省首个全域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评估认定的地市,3个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国家评估认定。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关键词,“增量、提质、扩优、均衡”。
增量保供给。2021年—2024年,我市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在校生数分别增长14.5%、17.7%、26.6%,增长趋势居全国前列。积极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市建成中小幼项目379个,新增学位32.9万个,比“十三五”增加89%。“十五五”计划建成中小幼项目80个,新增学位数10万个。
提质育英才。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中小学生“沃土计划”、中学生“脱颖计划”等,建立5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聘请3位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担任厦门教育顾问,4位院士和315名专家担任科学教育顾问,成立市青少年创新研究院。2022年首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实现福建省基础教育历史上零的突破。
扩优破壁垒。深入推进“名校跨岛”“名师出岛”,建成实小翔安校区、双十翔安校区、五缘实验同安校区等16个优质学校岛外校区,和本部校区实行同质化管理。建设三批18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定点帮扶农村校、薄弱校,年培训研修教师超5000人次。实施高中提质、扩优、拔尖计划,让“家门口的好学校”从愿景变成现实。
均衡促公平。每年安排超10亿元支持各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7%的中小学开展“总校制”改革,城乡学校100%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或教育共同体,从机制上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市域公办学校实现公用经费、规划建设、装备配备、内部管理、质量评估标准“五个统一”,实现“一碗水端平”。
2“十四五”以来,厦门在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范围、增强培训实效方面有何举措?
市人社局局长周昱:“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超过46万人次,服务约4万家次企业,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百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超半数。
聚焦重点人群,广泛开展更加有效的技能培训。对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补贴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再就业,培训人数达5.7万人次;按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岗位技能培训”等企业职工培训超过42万人次;对想提升技能的各类劳动者实行“个人见证补”,单证补贴500元—3000元不等,累计发放补贴约8400万元;创新试点应届高校毕业生“学生学徒制”,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紧贴用工需求,引导开展更加精准的技能培训。联合邮政、应急、民政、卫健等行业主管部门,推行“培训监管+补贴”模式,缓解人才短缺。每年发布《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内容涵盖急需紧缺工种,引导培训机构精准开展培训。持续加大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关注,今年6月组织朴朴、饿了么等多个平台和物流公司骑手同场竞技,并将竞赛结果与职业技能认定等级证书挂钩,为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赋能。
突出载体基础,构建更加坚实的实训体系。五年来新建1家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基地、2家国家级和15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统筹开展示范性、引领性培训,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每年遴选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按国家、省、市级标准给予8万元—30万元不等的补助经费,帮助“技能大师”更好地传帮带,让“大国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将深入推进“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打造“鹭岛匠心之光”技能人才品牌,以技能培训为牵引,推动职工增技、企业增效、就业增质。
3“十四五”期间,厦门如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我们通过增加床位供给、推动名院出岛、引进优质资源等措施,让厦门医疗资源更充足、布局更合理、服务更优质,努力让大家就医更省心、更安心。
推进医疗资源补短扩容。新增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市肿瘤医院等5家公立医院,目前岛外各区均设有高水平三级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全市实有床位达2.35万张,较2020年底新增4000余张。新增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市心血管病医院等5家三甲医院,目前全市三甲医院总数达14家。
推动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我市新增5个国家级和4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市总数分别达16个和90个。共开设71个“名医工作室”,700余名全国顶尖医生定期来厦坐诊,百姓在家门口可得到高水平专家的诊疗服务。不断深化市校合作,与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共建的厦大翔安、市肿瘤医院落地运营,助推我市医疗水平提升。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平移。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相继落地,共引入新技术500余项,填补200余项区域技术空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实效,初步实现“大病不出市”。
着力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20年的1.62人,提升至2025年的4.42人。新建成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及分中心。推进“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派出292名专家下沉至41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百姓4.2万人次。2022年以来入户建立家庭病床超8000张。
创新服务模式,让群众看病更便捷。建立全国首个城市级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共享互认,就诊效率大幅提升。14家公立医院获互联网诊疗资质,群众可用手机复诊开药。“健康小鹭”AI助手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效辅助基层医生诊断。
4厦门市老年人口增长迅速,请问厦门在完善居家养老体系上做了哪些工作?
市民政局局长洪全艺:近年来,我们按照“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积极打造“近邻+养老”模式,推动居家养老从“有保障”向“有品质”跨越。在国家发改委开展的营商环境评比中,养老服务指标列98个参评城市第9名。
硬件方面,连续5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全市建有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0家、农村幸福院16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398家,全面建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助餐、助急等服务城乡全覆盖。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
软件方面,按照“大数据+铁脚板”的思路,率先全国建立助老员队伍,按照平均400名老年人配备1名助老员的标准,全市各村居共配备1100多名,帮助解决居家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100%;率先全省建成市级“鹭邻享老”智慧养老平台,建立养老大数据库,同步建立市级“邻好吗”长者呼叫中心,开通“3500011”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响应老年人需求,最近一年共完成网上服务订单2万余单。
基于上述软硬件基础,我们正积极探索老年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问题的破解路径。去年开始,我们搭建了全国首个市级长者守护平台“——邻安康”系统,及市级老年人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中心,在家庭安装毫米波雷达,无感实时监测体征数据,老年人如出现突发状况,第一时间触发警报,中心立即协调多方力量联合上门助援。目前已为4000多位老年人安装设备,成功帮助110多位出现紧急情况的老年人。
针对老年人吃饭问题,我们合理布局助餐点,率先全省出台普惠性助餐补助政策,每人每天补贴3元,实现助餐补贴“刷脸即享”。截至9月底,全市敬老餐厅487家,今年来总供餐量约136.5万人次。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